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D2.B3.B4.B5.A
6.C7.C8.D9.A10.D
11.C12.A13.C14.B15.C
16.D17.D18.C19.D20.D
21.A22.B23.A24.B25.B
26.B27.C28.A29.B30.D
31.B32.D33.D34.A35.D
36.(1)分封制。(3分)诸侯争霸。(3分)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6分)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和农民。(6分)
(3)内在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4分)影响: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8分)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1页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
周练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总分70分。)
1.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龙山文化
2.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
A.丝织业
B.青铜铸造业
C.冶铁业
D.煮盐业
3.西周初年,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叛乱被平定后,商族的公社组织并未被拆散,仍由原来的公社首领来统率,宗族组织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均被保留下来,但他们要服从周王国的法令。西周的这一做法
A.沿袭了商朝的统治办法
B.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
C.埋下了商族复国的隐患
D.消除了各部落间的矛盾
4.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5.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
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6.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
B.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D.西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7.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列一组图片是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
①过定居生活
②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③与良渚文化时间相近
④有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如图),通过图片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
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
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
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
9.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
10.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12.《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13.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的294年,打了1211次战役,超过110个政治体被灭绝,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254年,打了468次战役,战役的规模和时间显著上升,战役往往可持续数年,参战人数可高达50万。《孟子梁惠王》中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这种现象说明
①诸侯混战割据客观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兼并战争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残酷和剧烈
③从春秋到战国战乱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
④孟子的观点是当时民众愿望的一种反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重视民意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16.如图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文经锦,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体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形式丰富优美、多样化。这种变化说明
A.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观念改变
B.地理环境会造成艺术风格不同
C.艺术创作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
D.社会转型会引起艺术风格变化
17.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自给自足
B.土地私有
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
18.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城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宗法观念的消亡
C.集权政治的趋向
D.礼乐制度的完善
19.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1.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22.春秋中期以前,工商食官。春秋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大量出现,他们或“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或“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种变化
A.巩固官营工商业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态的形成
D.改变了士农工商的次序
23.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很多。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这主要反映了
A.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B.周制在楚国得到有效执行
C.楚国文化具有先进性
D.儒家思想在楚国受到重视
24.先秦诸子中,孔子主张凭借人伦道德、内在修行、外在教化来治理国家;韩非子主张以刑罚威慑、外在管制来治理国家。这说明二者的思想
A.内容完全对立
B.具有共同目的
C.脱离社会实际
D.強调君主作用
25.《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26.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中的“天之变局”是指
A.郡县制普遍建立
B.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君臣均出身低微
D.由世卿世禄制向察举制转变
27.《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28.西汉陆贾认为:“事愈烦而天下逾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可见,陆贾认为秦的灭亡在于
A.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B.泛滥的治国举措
C.六国旧势力的强大
D.官僚体制的缺损
29.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最早建立县制
30.假如有一位秦代朝廷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之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该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31.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具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C.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32.秦统一后,设置博士官,吸收各国士人参加政府,建立了博士制度。“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续汉志》)。由此可知,该举措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旨在缓和与士人矛盾
C.促进了太学教育发展
D.有利于优化政治统治
33.“考秦之制……内外管制为同一系统”。丞相与地方郡守掌民事,御史大夫与地方郡监学监察,太尉与地方郡尉掌军事。这反映了
A.秦朝出现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队伍出现臃肿重叠现象
D.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34.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35.如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秦朝中央官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叙述
出处
“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汉书?百官公卿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李斯列传》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始皇闲之,遣御史逐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
A.丞相权力很大并得到皇帝信任
B.丞相为百官之首并独揽大权
C.御史大夫位尊权重等同于丞相
D.御史大夫拥有一定的司法权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总分30分。)
36.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12分)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些新兴阶级的出现?(6分)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12分)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