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09 10: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说课设计
【整体设计思路】
1、实验方面:在“新课导入”和“探究如何改变物体内能”这两个实验的设计上做了一些调整,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这一实验的器材选择上做了一些改变;
2、知识点的生成:本节课的大部分知识点是由学生活动或实验、讨论、交流,加上我的逐步引导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的;主要想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物理知识生成的过程;
3、例题的选取:题目多选自《基础训练》,这样在巩固新知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具体设计步骤】
一、课前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并为内能概念的讨论做好理论铺垫】
二、新课导入
实验导入:试管烧水实验
【设计意图: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乐趣】
三、内能
(一)建立内能的概念
从课前的提问可以知道:
1、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构成物体的分子是有质量,而
且分子也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2、
地球附近的物体因为和地球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和地球之间有引力的作用所以具有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得到:因为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有引力的作用,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即分子势能。
总结得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概念,我们可以把内能形象地称作“物体内部的机械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内能定义。】
(二)、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一个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
【设计意图: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清楚地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到:
1、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能量,所以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J
2、内能是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机械能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3、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课堂练习:共同完成《基础训练》P3
课前预习第2题: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
。物体的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越
,物体的内能越
,内能的单位是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在建立内能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扩散现象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小组通过对“炒萝卜丝和腌萝卜丝”的对比分析讨论,得出:物体的温度高——扩散现象明显——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师生归纳出: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设计意图:在提高学生总结、分析能力的同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也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好知识铺垫】
四、物体内能的改变
(一)、实验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在得出物体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后,老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小东西的温度升高。
[给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实验、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待学生讨论结束后,引导各小组讨论分析归纳,他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物体的温度,进而改变物体内能的。之后对学生进行慢慢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即: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课堂练习:共同完成《基础训练》P4
课堂练习第7题:下面例子中,物体的内能都发生了变化。请你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现象分类:甲、用钻头钻孔,乙、用煤气烧水,丙、金属块在石头上摩擦,丁、用锯子锯木板,戊、用热水袋暖手;
【设计意图:打破常规教学中学生讨论老师给出的一个实例,完全放开学生的思路,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二)、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
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讨论,逐一完成:
1、热量的概念以及单位:
2、在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
(吸收、放出)热量,温度
(升高、降低),
内能
(增加、减少)
3、在传递的过程中,低温物体
(吸收、放出)热量,温度
(升高、降低),
内能
(增加、减少)
之后老师强调指出:
1、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不是温度;
2、
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没有“热传递”这一过程,就不能说“热量”这一物理量;而内能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能量,是一个“状态量”,
3、
我们可以说物体有多少焦耳内能,绝不能说有多少焦耳热量,而应该说是
“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焦耳热量。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1、热传递的条件是:
2、完成《基础训练》P3
课前课堂练习第4题:桂林生产的柿饼是有名的地方特产,在将柿子晒成柿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
方式使柿子内能
,温度升高,加快水分的蒸发。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告诉大家: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三)、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让学生协助完成课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并讨论完成《基础训练》P3
课堂练习:
第1题:在厚玻璃瓶中装入少量的水,然后再向密闭的瓶内打气,当塞子跳起来时,瓶内会出现烟雾,这是因为瓶内的空气推动瓶塞
时,内能
,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第2题: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瓶中方一小团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棉花会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活塞
,使空气
,温度升高,使棉花燃烧。
随后,我们师生共同完成:
1、对物体做功,内能
(增加、减少),温度
(升高、降低)。
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
(增加、减少),温度
(升高、降低)。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告诉大家: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2、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五、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组内交流,谈收获、体会和以及存在的问题。
六、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P4课后巩固部分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1、
内能
1、定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单位:焦耳
符号:J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1、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
单位:焦耳
符号:J
3、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存在温度差
4、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2、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