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要求:
1、要求教师以完整的范唱引领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做到有感情的表现音乐。
2、学生要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有一定的读谱能力,领会相关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理念:
1、音乐是情感艺术,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就不是音乐了。
2、音乐教育不完全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教育、感染和认识等效益。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去感受、去想象、去表达、去体会。
重难点:
重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导课
师:(多媒体出示送别画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画面,看看这幅图表达的是什么情形?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诗与歌是不分家的,假如现在要为刚才这幅画面配乐,你会选择什么样情绪的曲子为其配乐。(学生想、答)
师:请欣赏下面两首乐曲,感受其乐曲情绪,并选择一首为其配乐。(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歌曲教授
1、朗诵、体验、表现诗歌。
朗诵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名作《送元二使安西》.
再次朗诵,请同学们在朗诵过程中一起用简单的肢体语言 把这首诗表现出来。(第一句比如活动手指,二转手腕,三喝酒动作,四骑马、挥手告别,抱拳保重等。)
请学生讲述古诗讲述了什么?
师总结: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送别名作,描绘的是初春刚下过蒙蒙细雨的渭城,地上还是湿漉漉的,柳叶娇嫩欲滴,天气凉爽,雨中的客舍和柔柳使作者和即将分别的朋友产生了离别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恋恋不舍之情。所以,劝酒话别,特别想到友人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更加的深厚、强烈。
2、感受与鉴赏
师: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根据唐诗谱写的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在这儿老师插入一个问题“叠”是什么意思?(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就是变奏了三次。)
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
(1)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忧伤、深情。
(2)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 缓慢
3、节奏练习。(教师创设情境从生活出发)
我现在是一位蒙古牧民,清晨起床我走出蒙古包,(走路的节奏) X X X X
听见公鸡打鸣,(公鸡打鸣的节奏) XX X XX X
走出院子看见草原上有许多马儿在奔跑,马蹄声?X.X X.X
远望还有一群绵羊,羊叫声? X -
一位漂亮的妈妈正在一边走一边喊她的女儿塔娜?
X. X X. X
塔 娜 哒 哒
只见不远处的小女孩在边跑边喊,在这儿(节奏)
X X. X X.
在 这(儿) 哒 哒(啊)
更有趣的是后面还跟着一只老母鸡在叫呢?
X X X X X X
咯 咯 嗒 哒 哒 哒
有趣的节奏给他填上旋律我们来唱一唱。
5.6 1 2 |2 - ‖ 3 5 5 32 ︱1 2 2 - ‖
4、教师逐句教唱乐谱。(识谱教学)
对重点难点进行强调,反复试唱。
5、学生随教师钢琴伴奏填词。(歌曲的处理)
(1)随琴用“La”模唱旋律,
(2)完整演唱旋律,体会旋律之美。
(对于难点用扣篮的感觉,打哈欠的状态去演唱。)
(3)随伴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6、和学生聊天,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
四、音乐情景剧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学生进行音乐情景剧的创作表演。
五、拓展
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六、布置作业
请每位学生收集一首“送别”或表现“友谊”的歌曲或诗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