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稳健(jiàn) 踱步(duó) 慰藉(jì) 恪守不渝(kè)
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iāo) 含英咀华(jǔ)
C.激亢(hánɡ) 抛掷(zhì) 屏息(bǐnɡ) 叱咤风云(zhà)
D.寒暄(xuān) 焦灼(zhuó) 隽秀(jùn) 涕泗交流(tì)
解析:A项,慰藉(jiè);B项,瘦削(xuē);C项,激亢(kànɡ)。
答案:D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的形式__①__能是美的,__②__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__③__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__④__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__⑤__尽管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__⑥__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所以 ∕ 但是 之所以 也
B 之所以 但是 因为 所以 也 ∕
C 因为 ∕ 但是 之所以 也 所以
D 之所以 因为 所以 也 ∕ 但是
解析:解答此题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语的搭配。第一处、第二处和第三处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第三处和第四处之间构成并列关系,应填 “也”;第五处不需要关联词;第四处和第六处之间构成转折关系,第六处应填“但是”。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消息传来,振奋人心,我国可燃冰开采使用的日子倚马可待。
②《战狼2》取得了56亿的票房佳绩,人们艳羡吴京取得的成绩,可有谁知道他为了拍摄此片怎样苦心孤诣,历尽艰难呢?
③我国在洞朗地区修路,完全是在本国领土展开正常建设工程,无可厚非,印度边防人员不应以此为由擅入我国境内,阻挠我方正常施工。
④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百姓们靠着地里的粮食,日子过得还算安逸。今年这里更是五风十雨,庄稼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
⑤华为作为国产手机的领军品牌,销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华为Mate 10作为华为手机的最新产品,首当其冲地担当起华为手机销售的重任。
⑥在全校教职工代表座谈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纷纷就学校课程改革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只有小张沉默不语,不赞一词。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此处望文生义,应为“指日可待”。②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正确。③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此处应为“无可非议”。④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正确。⑤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对象误用,应为“责无旁贷”。⑥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正确。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有启迪的作用。
B.梁启超在上海读到《天演论》,他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阐发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进而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进化论的文章,比如《新民说》《新史学》,影响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C.1926年,梁启超在知道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D.晚年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
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去“原因”;C项,否定不当,把“禁止”改为“要”;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将“不但”提到“教室”前。
答案:B
5.有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项中,引用古文或诗句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陶传京要到外地求学,周岩石给他送行时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传京,求学在外,经常联系,电话、短信、微信都行!”
B.同学尹明奎在作文中想引用一句体现读书作用的名句,翟慧芝脱口而出:“小菜一碟,张口就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黄引航和同学去踏春,面对九宫山下盛开的梨花,他不禁诗兴大发,感慨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人诚不欺我。”
D.丁现玉同桌巩现江在学习上大大咧咧,有点不求甚解,丁现玉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解析:A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于情人之间的分别,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交往宾客的身份,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北国雪景,与此处语境不合。
答案:D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梁启超是性格落拓不羁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没有门户之见而只以感情为表现归宿
②而词学思想却似乎倾向于传统的本色行当一派
③其词作也基本上偏于豪放一路
④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和欣赏各种词的异质之美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 D.③②①④
解析:根据“性格落拓不羁”可以确定③②的顺序,“然而”表示转折,与前面的内容形成对比,据此可以确定①④的顺序。
答案:D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具有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钟 彦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省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渺,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漂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主任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议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漂泊感和忧患感。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人们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解析:A项“人们都会……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以偏概全,不是全部,只是“很多人”。B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C项错在“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据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可知,属扩大范围。
答案:D
8.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从内容上分析引用传主及别人的言论各表达了什么内容,再从“引用”的一般特点来分析。
答案: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泊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9.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梁实秋是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的影子。对于“中国性”的具体表现要结合文本逐层来加以概括。
答案: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具体表现在:①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③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④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⑤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三、创新语用
10.依据下列材料写一则通知,可以删减调整文字,但必须符合通知的格式和语体。发通知的时间为2018年4月21日。
(1)学校拟举办2018年课本剧竞演活动,请各年级积极组织本年级的师生观看。
(2)本次课本剧竞演的主题是“激活名著 点亮心灵”。
(3)本次活动的地点定在学校礼堂。
(4)本次活动由语文组和团委联合举办。
(5)本次课本剧表演将和第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同时举行。
(6)本次竞演活动将在全校范围内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7)本次活动的时间定在2018年4月22日(周五)晚6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通 知
兹定于2018年4月22日(周五)晚6点,在学校礼堂举办第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激活名著 点亮心灵”2018年课本剧竞演活动,届时将在全校范围内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请各年级组织好本年级的师生观看。
语文组、团委
2018年4月21日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经济模式中,技术升级的商业模式是:研发—销售—赚钱—再次投入研发—技术升级—销售。互联网时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叫“融资—上市”模式,绕过了原来的“研发—积累—赚钱—再研发”模式,利用巨额资金直接迈向顶级技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才看到最近几年各种所谓黑科技的突破。这是商业模式对技术研发的一种适应性变革。不过,在这种模式下,市场份额变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迅速铺开,获得客户。共享单车也是如此,一开始就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融资之外,押金也是一个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共享单车行业内生的一个必然。
答案:①技术研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②正因为如此
③把押金用于扩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