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2. 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
1. 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国情怀”都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主线。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板书】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新闻知识
1.【提问】什么是新闻?
【明确】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 【提问】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明确】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幻灯片】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一)文本梳理
1.【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第1、2、3、5、6、7、8、9段。
2.【提问】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
【明确】背景材料。
3.【提问】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提问】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
【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幻灯片】
(二)分析鉴赏
1.【提问】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
2.【提问】这些标志着什么?
【明确】导语部分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3.【提问】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作者在介绍每一种仪式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提问】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还有第7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
5.【提问】将背景材料引入现实场景不会冲淡新闻的新鲜度吗?
【明确】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浓淡的对比,远景淡墨、近景浓墨,远景衬托近景。新闻中的现实场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远景,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现实场景的意义。
这篇文章之所以出色就在于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幻灯片】
四、合作探究
1. 【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幻灯片】
2. 【提问】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幻灯片】
3. 【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幻灯片】
五、课堂小结
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从海上走了,永远地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也终告洗刷。请不要忘记香港的过去,也不要忘怀香港回归的喜悦。让我们为香港的未来欢呼,为我们中华民族明日的腾飞欢呼。【幻灯片】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收集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与本文比较异同,以剪报形式交上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刚刚学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它在选材方面特别新颖,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当时的美国也引起极大轰动,还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
二、背景知识
1.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幻灯片】
2.播放相关视频。
三、整体感知
(一)信息筛选
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提问】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
【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提问】“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出人意料。
4.【提问】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
【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提问】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提问】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
【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
1.【提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提问】为了对得起当记者的良心,为了对得起在集中营遇难的人们,罗森塔尔动笔了。但文中却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集中营环境的描写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儿呢?
【明确】参观者身上。
3.【提问】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部分画出描写参观者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明确】第7段,第2行“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第9段,第1行“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还有这段的最后一句:“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第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在执行绞刑的地下室里,“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还有倒数第2段。
四、合作探究
1.【提问】一篇本该报道集中营的新闻作者为什么却把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呢?
【明确】这样更能感染读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各大报纸转载的佳作不是没有缘由的。罗森塔尔独辟蹊径,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在描写它如何恐怖阴森上着墨,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为、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幻灯片】
2.【提问】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幻灯片】
3. 【提问】“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幻灯片】
4. 【提问】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呢?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的?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明确】“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恐怖以及法西斯的暴行。一开始,作者就通过震撼人心的议论写出了布热金卡这个地方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资料,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这些地方多么阴森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幻灯片】
5. 【提问】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因为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个否定句,后面大量运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风格统一。
作者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就揭露了纳粹德国的罪恶行径。【幻灯片】
6. 【提问】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幻灯片】
五、课堂小结
历史不断发展,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幻灯片】
六、布置作业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请完成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第2小题,倾注你们的情感,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幻灯片】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