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再别康桥
雨巷
雨巷
戴望舒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作者简介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背景知识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雨巷
油纸伞
丁 香
篱墙……
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作者是如何来写姑娘的?
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 “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3.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本诗主题: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作者简介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伦乘船返国途中。由于这是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
解题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引导启发学生概括各小节内容
分析、理解诗中的意象
(1)第二诗节意象:金柳
(2)第三诗节意象:青荇
(3)第四诗节意象:天上虹
(4)第五诗节意象:星辉
(5)第一节、第七节意象:云彩
建筑美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从排列上、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从形式上看《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试结合诗歌分析鉴赏。
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萧、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音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
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
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三美”主张
探究诗歌中流露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难舍难分 (挥手夕阳,依依不舍)
欢喜 (金柳倩影,令人欣喜)
眷恋 (青荇招摇,怀恋自由)
迷恋 (浮藻沉梦,遐思满怀)
沉醉 (泛舟放歌,沉醉旧情)
失落 (告别康桥,心怀失落)
难舍难分 (回首余晖,难舍难分)
拓展训练
沙扬娜拉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诗写于1924年5月。诗的开头,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那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诗人把日本女性那种特有的温柔和羞怯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应当是全诗的诗眼,看似矛盾的写法,使感情更趋于饱满。“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