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教学目标 :
1. 了解梁启超其人其事。
2.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
3.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
1. 文中三处引文的理解。
2.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现代作家、翻译家。浙江余杭县人。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求学期间开始写作。1923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编辑刊物。1949年去台湾。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还独立译有《莎士比亚全集》,晚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课文选自他的《槐园梦忆》(1974)。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1916年策划云南起义。
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眼里常含忧时伤世之热泪,
心中总怀强国新民之梦想。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检查生词:
叱( )咤( ) 迥( )乎不同
弥( )漫 消弭 ( ) 主角( )
博闻强记( ) 博闻强识( )
差强( )人意 强( )词夺理
chì
zhà
jiǒng
mí
mǐ
jì
zhì
jué
叱咤风云:
博闻强记:
短小精悍:
qiáng
qiǎng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
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一)梳理文本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1.找出作者高度评价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找出梁启超的演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篇古诗。
⑤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⑥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⑦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演讲以及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具体地描写?显现出梁任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①“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肖 像——潇洒自信、学者风范
神 态——谦逊自负、感情充沛
声 音——沉稳睿智、洪亮有力
语 言——博闻强记、酣畅淋漓
④“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③“他的声音沉重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
⑥“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笔,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⑤“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动 作——自由洒脱、率真随性
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出于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综观全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融合了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任公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文章只提到了《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的诗,这三则材料对于突显任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热心肠”如何理解?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所依的典故“公无渡河”出自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子高晨起乘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这十六字构成了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
——王国维
绝命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借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悲叹明朝灭亡的故事。
桃花扇·哭主(节选)
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 ……
文中的主题:
先生如此之悲的不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光绪帝!
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与杜甫当时可有相似之处?
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第一次是因国家衰亡致使百姓遭苦而痛哭。
第二次是因战乱结束和平的到来喜极而泣。
两次哭的原因是否相同?
总结这三处古韵所表达的情感
《箜篌引》:救国理想的破灭,同志的牺牲
《桃花扇》: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
杜诗:为失地的收复而张口大笑
原因:都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吗?
不是。“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所以说任公先生虽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与祖国休戚相关,只是重心比起前期来说有所转移而已,并非像隐士一样“莫谈国事”,完全脱离尘世之事。
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我觉得是指梁先生的真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真性情
梁先生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的人。文中说他演讲时‘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富有感情
他是一个怀有炽热的爱国心的人。他用他的学术用他的演讲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炽热的爱国心
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本文精彩在于细节之美,细节的魅力。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认识到了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最主要的还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课文总结
试以“生动的课堂”为题,侧重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展示其性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