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新课标诗两首-雨巷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人教新课标诗两首-雨巷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9 22: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两首-雨巷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在下列选项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选择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
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才能成功融资。??????????
B.
?东京审判用法律的手段审判和严惩了因指挥、发动和策划侵略战争而犯下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的战犯,
伸张了正义。
C.
?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感染,
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
不忍释手。??????????
D.
?目前,
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
在一些忧心者看来,
诗歌已经濒临灭亡,
诗人已经集体逃亡,
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2.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颓圮(pǐ)
?????酵(jiào)母??
???浮藻(zǎo)??
??霉菌(jūn)??????????B.
?彷(pánɡ)徨
???彳亍(chì
chù)
???回溯(suò)??
??佝(jū)偻
C.
?胆怯(què)
????忏(chàn)悔??
???惆(chóu)怅?
??枯槁(ɡǎo)??????????D.
?青荇(xìnɡ)?
??踟(chí)蹰??
????呻吟(yín)??
??矫(jiāo)正
3.
下列词语中,
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陷井
???哀怨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B.
?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
?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D.
?沉淀?
??迷茫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4.
下列句子中,
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飞机坠毁,
才子消逝,
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
举世震惊,
文学界一时间哀鸿遍野。胡适大师连连惊呼:“天才横死,
损失的是中国文学。”??????????B.
?人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
这话的确是切中肯綮
,
它高度地概括了徐志摩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C.
?戴望舒用丁香来比喻那结着愁怨的姑娘,
与其说是神来之笔,
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用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
早已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心照不宣的表现方法。??????????D.
?《雨巷》一诗,
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特色是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
使诗的意境深远、丰富,
并具有了含蓄的美。
5.
下列句子中,
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飞机坠毁,
才子消逝,
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
举世震惊,
文学界一时间哀鸿遍野。胡适大师连连惊呼:“天才横死,
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B.
?人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
这话的确是切中肯綮
,
它高度地概括了徐志摩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C.
?戴望舒用丁香来比喻那结着愁怨的姑娘,
与其说是神来之笔,
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用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
早已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心照不宣的表现方法。
D.
?《雨巷》一诗,
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特色是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
使诗的意境深远、丰富,
并具有了含蓄的美。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
逐渐跟音乐分离了,
成为诗的别体,
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
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人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
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C.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
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
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
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
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7.
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A.
?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
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
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
?市教委要求,
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
不得统一配备。
C.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雨巷”,
那夜走过的林阴小道成了他的“雨巷”,
那“雨巷”滴落到他的心底,
濡湿了最柔软的地方。
D.
?诗中有些笔墨,
看似朴实无华,
却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哀思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8.
下列句子中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
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
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故此诗只能做爱情诗来解读。
B.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C.
?《致橡树》中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
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
D.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似乎表明诗人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
但诗人又用实际行动拒斥了对生活的介入,
“从明天起”表示时间上的断裂,
和过去、现在形成间隔。
9.
下面四项中,
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B.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C.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0.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
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
意象朦胧、含蓄。
D.
?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
诗风明朗、沉挚。
11.
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
有误的一项是(???

A.
?《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
就是“雨巷”,
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
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
?《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
是丁香,
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
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
令人惆怅。
C.
?《雨巷》首尾的两节,
除了“逢着”和“飘过”外,
其他语句完全相同,
诗句的重叠反复,
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强化了节奏,
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D.
?丁香花纤小文弱,
清香幽雅,
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
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
丁香,
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
《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
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12.
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
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
?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
找不到出路,
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
?《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
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
强化了音乐效果,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3.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
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
A.
?瓦菲/菲薄
炮制/炮烙
隽永/隽秀
慰藉/声名狼藉??B.
?竹篙/蓬蒿
青苔/舌苔
裨益/裨将
目眦/睚眦必报
C.
?创造/创伤
冰屑/琐屑
雨巷/巷道
枸杞/杞人忧天??D.
?钥匙/锁钥
参乘/乘机
溯流/朔望
瞋目/瞠目结舌
14.
下列各组中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
?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
颓圮(pǐ)
迷茫(méng)
C.
?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
D.
?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sì)的
泥(nì)古
二、填空题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吸烟危害健康大家都知道,
对青少年来说,
①________。医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
在这个时期各生理器官都没有成熟,
其对外界的有害环境抵抗力比成人弱,
易于吸收毒物,
损害身体正常生长。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
②________。一些吸烟者主观上感觉吸烟可解除疲劳、振作精神,
实际上这是尼古丁引起的暂时性快感,
兴奋后的神经系统随即出现抑制。据美国25个州的调查,
吸烟开始年龄与肺癌死亡率呈负相关。若将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设为1.
00,
15岁以下开始吸烟者死亡率为19.
68;20~24岁为10.
08;25岁以上为4.
08。说明吸烟开始年龄越早,
③________。
16.
在《雨巷》中,
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里,
他希望遇到的是“________,
________”。(戴望舒《雨巷》)
17.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________。(戴望舒《雨巷》)
18.
子曰:“贤哉回也!________,
________,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19.
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动作描写,
形象地揭示主人公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三、问答题(共3题;共15分)
20.
有人认为,
《雨巷》是一首爱情诗,
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也有人认为,
这是一首政治诗,
诗歌中的这些意象,
雨巷、丁香姑娘,
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赞同哪一种看法呢?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21.
《雨巷》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作用?
22.
从诗歌形式上看,
《雨巷》舒缓悠扬的节奏是怎样形成的?
四、语言表达
23.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
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康桥”“雨巷”中选择一个作开头,
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句:赤壁,
你的雄奇伟岸,
你的大气磅礴,
你的壮丽多姿,
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24.
下面的诗句节选自戴望舒的《雨巷》,
阅读后合理想象,
根据要求写一个面画。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要求:(1)写出“她”的神态,
“我”的心理;(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语言优美,
富有意境;(4)不少于200字。
25.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
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表达的对象,
为所给下联写一句上联。
康桥??
洞庭湖??
雨巷??
兰亭??
岳阳楼
上联:
下联:橘子洲头风华青年喜看万类霜天
五、现代文阅读
26.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完成下列各题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
韩石山
???
当今之世,
说某人是个天才,
未见得全是夸赞,
然而,
对于徐志摩,
却只能这么说,
否则你解释不了,
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
会在短短十年间,
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然而,
这样一个天才人物,
却不是天然生成的,
而是他的父亲,
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
???
徐申如,
他的父亲,
清末民初时期,
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精明的徐申如先生,
将他的经商方略用于独生儿子的培养,
不期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上最好的学校,
不用说了。正常的念书之外,
还给他聘请最好的老师。小学毕业,
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所长进,
父亲领着儿子到上海,
投师于名声最响的书法家郑孝胥名下。上大学上了北京大学,
仍不满足,
为了儿子将来能跻身上流社会,
又以一千大洋的贽礼,
让儿子拜在梁启超门下,
成为声名显赫的梁任公的入室弟子。
???
无论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上预科而不上本科,
预科毕业一年后,
便赴美留学。初到美国,
入克拉克大学历史学系,
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
获硕士学位。旋即渡海赴英,
在伦敦大学混了半年,
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英国两年,
上的是一流大学,
结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
???
长袖善舞,
多财善贾,
加上天生的聪明伶俐,
也就难怪,
不长的时间,
这个中国年轻的留学生,
便成为剑桥大学的名人。按徐志摩的心性,
依徐申如的期望,
徐志摩本来还可以在英国和欧陆混下去,
弄个博士不是难事。然而,
当林徽因的倩影在眼前一晃,
又倏忽而逝的时候,
这位富裕的浪荡子,
在多雾的英伦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便收拾行装,
匆匆回国。
???
林徽因不过是个诱饵,
实则国内,
有伟大的事业在等着这个天才。
???
历史老人,
像是预先安排好了似的,
“五四”运动刚刚过去,
此后几年间,
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将要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样一个非常时期,
也就需要一个非常人物来呼风唤雨,
叱咤风云。
???
社团与流派,
历来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先锋,
古今中外,
概莫有外。为了推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长足发展,
在徐志摩回国前,
已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
一个是文学研究会,
一个是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
可以说都是“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真正赓续“五四”精神,
影响广被,
建树卓著的,
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而新月社的成立,
起初只能说如同儿戏。
???
一九二四年四月,
泰戈尔来华访问,
先到上海,
再到北京。知道泰戈尔到了北京,
定然要来松坡图书馆访谈,
其时居住在馆内的徐志摩,
为了讨老诗人喜欢,
便在他住所的门外,
挂了一个小小的木牌,
用毛笔写了三个不是很大的墨字“新月社”。想来该是个正午,
人们都休息的时分,
二十七岁的年轻人,
悄悄地挂上这个小木牌后,
定然还羞怯地四下看看。
???
然而,
就是这一挂,
一个以留学英美为知识背景的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团体,
就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真正显示它的群体威力,
还要等到一九二七年,
多数成员啸聚上海,
成立新月书店,
创办《新月》月刊之后。初成立的这三四年间,
它的主要功能是联络同道,
蓄积力量。这期间,
最具风采,
最见业绩的,
是徐志摩个人的南征北战,
东拼西杀。算学事件、圈点事件、观剧事件、音乐事件,
一个接一个的论战,
不管赢了还是输了,
得到的都是名声。确也是把好手,
且有梁启超的情面,
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
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
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在有限的版面上,
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
最有名的该是“仇友赤白”“闲话之争”两次大论战。在对世界趋势与中国国情的认识上,
连胡适都逊他一筹。
???
一九二七年春天,
当年在北京的新月社人马,
几乎齐集上海,
办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又创办《新月》月刊。尤其是《新月》月刊,
其贡献不限于文学作品的发表,
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讨论,
比如以胡适为主,
发起的关于“人权与约法”的论争。文学与政治的契合,
终于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新月派”。梁实秋晚年回忆起年轻时的朋友,
不无深情地说,
“新月书店的成立,
当然是志摩奔走最力”。又说,
“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
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
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
有他在,
不管人多人少,
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
落下升起,
运转自如,
没了他,
这轮新月只会落下,
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是如此,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
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
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
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
终是气数已尽,
不久便寿终正寝。仅此一点,
也足以证明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关系。可以说,
有了徐志摩,
才有了新月派。
???
尤可骇怪的是,
谁都说徐志摩是位杰出的诗人,
梁实秋,
不独梁实秋,
还有叶公超、温源宁、杨振声,
几乎他同时期的所有朋友,
却都说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超过了诗歌。不要忘了,
现代文学诸名家中,
梁实秋留美多年,
专门研修文学批评,
在这方面,
他有足够的自负。“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
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这是多高的评价!
???
天才云云,
不过是一种极而言之的说法。公允地说,
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之初,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最终受惠的,
还是他苦难的家邦。
(选自《读者》,
有删改)
(1)概括徐志摩回国后的主要成就。
(2)梁实秋说“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3)徐志摩为什么能成为“天才”?结合文本,
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六、诗歌鉴赏
27.
阅读课文《再别康桥》,
完成下面各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下列对诗歌二,
三两节的解说,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两节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
柳影、水草、柔波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喜爱、留恋的心境。
B.
诗人因为热爱康桥,
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充满了柔情,
宁愿化身其中,
和康桥永远在一起。
C.
在这两节诗中,
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
由高到低,
写出了母校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
D.
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
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2)下列对诗歌4-6节的解说,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
奇异的意象,
写出了潭水的静美,
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
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
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
对“梦”加以引申,
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
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
第六节诗,
诗人的思路急转,
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
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
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
从这几节诗可以看出,
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
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
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
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3)“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
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差异?
28.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记忆
戴望舒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
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
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
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
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寥时,
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是它的话却很长,
很长,
很长,
很琐碎,
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
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
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夹着眼泪,
夹着太息。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是沈沈①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注】①沈沈:即“沉沉”。
(1)诗歌的第二小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它的话是古旧的”中的“它”指代什么?“古旧”的含义是什么?
29.
阅读下面一首词,
完成后面题。
雨巷
??????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
凄清,
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中的“我”“姑娘”,
形象鲜明,
请你任选一个对象,
根据诗作,
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若能简要的分析更好。
(2)一首好的抒情诗,
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试指出本诗所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分析。
七、写作题(共1题;共5分)
30.
下面的诗句节选自戴望舒的《雨巷》,
阅读后合理想象,
根据要求写一个面画。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要求:①写出“她”的神态,
“我”的心理;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③语言优美,
富有意境;④不少于200字。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答案】D
【解析】A项,
句式杂糅。社会认可度髙,
这样才能成功融资。
B项,
语序不当,
应改为“策划、发动和指挥”。
C项,
最后一句缺少主语,
可删掉“使读者”。
D项,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
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
先观察主干部分,
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策划、发动和指挥”属于并列短语,
容易出现的语病为顺序不当。
2.
【答案】
A
【解析】A项,
正确;
B项,
“回溯”中的“溯”应读sù,
“佝偻”中的“佝”应读ɡōu;
C项,
“胆怯”中的“怯”应读qiè;
D项,
“矫正”中的“矫”应读jiǎo;
故答案为:A。
【点评】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
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
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
所以,
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怯”为易误读字,
“矫”易误读为“娇”的音,
属于形近字误读。
3.
【答案】
C
【解析】A项,
“陷井”中“井”应为“阱”;
B项,
“破锭”中“锭”应为“绽”;
C项,
正确;
D项,
“悄无生息”中“生”应为“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
识记字形的方法有同音归类法、同字联系法、形义结合法、语境辨析法、结构分析法、追本溯源法。“井”和“阱”“锭”和“绽”为形近字误写,
“生”和“声”为音同字误写。
4.
【答案】B
【解析】A项,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此处不合语境。
B项,
切中肯綮:切中,
正好击中。肯綮,
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
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C项,
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
不必明说。此处不合语境。
D项,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
形容在一般水平之上,
多用来形容人才。此处错用对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掌握成语的数量和对成语准确理解的能力,
考查考生分析语境并据此确定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的能力。本题选用了常见常用的成语,
提供的语言环境比较通俗浅显,
为答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依据。本题中“哀鸿遍野”“心照不宣”使用时要注意和语境的协调。
5.
【答案】
B
【解析】A项,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此处不合语境。B项,
切中肯綮:切中,
正好击中。肯綮,
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
比喻最重要的关键。C项,
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
不必明说。此处不合语境。D项,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
形容在一般水平之上,
多用来形容人才。
此处错用对象。
6.
【答案】
C
【解析】答题时,
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
然后做出判断,
可用排除法。C项,
应该是编年体历史著作。所以选C。
7.
【答案】
D
【解析】A项,
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
应将“不仅”放在“该诗”后面;B项,
““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
不能并列。C项,
“雨巷……滴落……濡湿……”搭配不当;
8.
【答案】
A
【解析】答题时,
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
然后做出判断,
可用排除法。A项,
“故此诗只能做爱情诗来解读”表述不正确,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
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所以选A。
9.
【答案】
B
【解析】现代诗歌节奏的划分有以下技巧:(1)
根据词或词组划分。一般来说,
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
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
缺乏诗的韵律。如:于是,
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2)
根据意思划分。一般来说,
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
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
表示一个意思。如:饥寒的|年代里,
理想|是|温饱。(流沙河《理想》)(3)结合古典诗歌的节奏划分技巧,
指导现代诗歌划分。一般的,
短句二分,
长句三分。如:锄禾/日当午(也有划为三分的,
锄禾/日/当午),
春江/潮水/连海平。现代诗歌的节奏可以参照。B处的节奏应在“心头”后断开,
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因为这样断开就违反了词组内部不分开的原则。
10.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关于戴望舒的常识还有一些比较重要:又称“雨巷诗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
原名戴朝安,
又名戴梦鸥。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他曾赴法国留学,
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他是新月派作家之一。名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C中的错误应为象征派
11.
【答案】
D
【解析】《雨巷》的作者是戴望舒,
不是徐志摩。而且,
“反其道而用之”也不恰当,
本诗无此意。
12.
【答案】
C
【解析】关于C项的错误,
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
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
“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是作者的叙述,
可见“迷失了方向”,
说法欠妥;“绝望”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3.
【答案】
D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
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
音随义转”的特点,
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答题时,
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A.“炮制/炮烙”均读páo,
其余分别读fēi/
fěi,
juàn/
jùn,
jiè/jí;B.“目眦/睚眦必报”均读zì;其余分别读gāo/
hāo;
taí/
taī;bì/
pí;C.“冰屑/琐屑”均读xiè;“杞/杞”均读qǐ;其余分别读chuàng/chuāng;xiàng/
hàng;D.yào/yuè;shèng/chéng;sù/shuò;chēn/chēng。所以选D。
14.
【答案】
C
【解析】本题关键点是一些字的误读,
如,
茫méng-máng
淀dìng-diàn
,
另外,
“巷道”应该读作hàng
dào,
其余的“巷”都读作“xiàng”,
“似的”读作shì
de,
其余读作sì
A.
zhǎng-chēng
xiàng—hàng
B.méng-máng
D.
sì-shì
dìng-diàn。
二、填空题
15.
【答案】危害就更大了;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解析】第一处为中心句,
根据段落内容和“吸烟危害健康大家都知道”可推断应填“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程度”方面的内容;第二处,
根据“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和其后面的一句可推断填写内容;第三处,
根据“吸烟开始年龄与肺癌死亡率呈负相关”来推断应填写的内容。
故答案为:①危害就更大了;②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③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点评】这是一道补写题,
补写的内容要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的内容,
补写出与前后语意贯通,
修辞和句式相照应的句子。本题解答时要注意语段是讲吸烟的害处,
补写不要脱离这一语境。
16.
【答案】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析】要注意“愁怨”的写法,
“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名句”,
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
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
立足课内,
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
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7.
【答案】丁香般的惆怅
【解析】要注意“惆怅”的写法,
“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名句”,
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
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
立足课内,
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
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8.
【答案】一箪食;一瓢饮
【解析】要注意“箪”“瓢”的写法,
“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名句”,
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
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
立足课内,
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
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9.
【答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解析】要注意“箸”“拔”的写法,
“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名句”,
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
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
立足课内,
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
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三、问答题
20.
【答案】
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政治诗。诗中的“丁香姑娘”是有象征意义的:她美丽高洁,
象征美好理想;哀怨彷徨,
象征理想难以实现;飘然离去,
象征理想的幻灭。而那悠长、狭窄、寂寥的雨巷,
则象征着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的黑暗社会。整首诗就是通过对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期追求理想的苦闷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本题可以选择赞同,
也可以选择反对,
关键是在自己态度的基础上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21.
【答案】油纸伞、雨巷、丁香。
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暮春时节,
寂寥地下着小雨,
平添了一份冷漠和凄清。“撑伞独立”的形象在独特的环境中产生的意境,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
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小巷狭窄破旧、色调阴冷,
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雨巷”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
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丁香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丁香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
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
稍纵即逝,
不可把握,
给人暂时的安慰,
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对课本内容的识记与理解,
可以有自己独创性的认识和发挥,
主观性较大,
言之成理即可。
22.
【答案】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加上诗歌语言的独特朗读形式,
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韵律诗停顿时须基本一致,
而诗行间停顿稍长,
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
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
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
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
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④词的重叠运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重叠的有时在同一行诗中,
如“悠长,
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
如“哀怨,
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
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解析】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正确理解诗歌“音乐的美”,
并结合相关诗歌语段分析即可。
四、语言表达
23.
【答案】康桥,
你的温婉艳丽,
你的灵动娇美,
你的脉脉含情,
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雨巷,
你的悠长寂寞,
你的哀怨彷徨,
你的凄清惆怅,
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解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
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24.
【答案】蒙的春雨轻轻地亲吻着大地,
迷茫的春烟温柔地拥抱着小镇,
小巷任由青石板安静地向两头弯曲地延伸。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像梦一样,
梦一样地从我身边飘过,
洒下
丁香一样淡淡的幽香。她的眉头就像大雨中紧闭的丁香那样地紧蹙,
她的双眼就像雨打后微张的丁香那样的哀婉,
那写在脸上的忧伤就像丁香花的开落。她为什么这
么愁怨,
这么凄楚?她从哪里来,
她要到哪里去?期待着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里,
丁香花儿再一次开放;我期待着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里,
她那银铃般的笑声在旷亮
的天空下飘荡。
【解析】具体联想时,
一方面要设想当时的场景,
有对雨、小巷等的环境描写,
营造烟雨迷蒙的意境,
在描写中融入修辞手法;另一方面在环境描写的背景之下进行对姑娘的神态描写,
根据原诗,
可刻画姑娘的容颜、眼神、甚至雨伞衣袖等,
这也是“我”之所见,
最后写“我”的心理,
这样才层次分别,
富于意境。
25.
【答案】示例1:康桥河边多情学子作别西天云彩
示例2:岳阳楼上失意诗人忧虑天下百姓
【解析】这是一道对联题,
此类试题的答题思路是:
首先要注意审题。话题式对联题虽然强调了开放性,但其给出的话题,又是确定开放空间的一个限度。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审题,确定对联应涉及的内容,保证其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如: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努力拼搏,获得金牌第二的好成绩,请以此为内容,拟写一副对联,字数在20字以内。此话题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雅典奥运会、中国、胜利,所以,“海外创佳绩,国内添光辉”,海外、国内指代不明,是跑题的。
其次“大题小做”,拟写上联,并匹配下联。话题式对联题给出的话题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涵盖面较广,如果就话题而论话题,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大题小做”的方式来进行。所谓“小”,就是具体、典型,我们可以寻找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人、事、物,或者强调这个概念的功能、作用,以此为内容,衍生上联,再匹配下联。
如以“恒心”为话题,可想到有愚公移山、老妇磨杵的故事,可拟成以下对联:
愚公移山功在不舍,老妇磨杵成于永恒;
再次,疏通文句、检查结构、锤炼字词,增加对联的表现力。
话题式对联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表达题。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五、现代文阅读
26.
【答案】
(1)他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
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诗人和散文家;组建起一个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
开书店,
办刊物,
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2)徐志摩为新月派的成立奔走最卖力;有了徐志摩,
才有了新月派;徐志摩遇难后,
《新月》月刊寿终正寝。
(3)徐志摩能成为“天才”,
一是得益于他父亲的精心打造,
无论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学校;二是时事造天才,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的时期。
启示:一个人要成为人才,
除了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外,
一是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是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解析】(1)抓住文章第⑧⑩??段的主要信息即可概括。如第⑧段的“影响广被,
建树卓著的,
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
第⑩段的“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
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
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等。
(2)答题区间在第??段。根据第?段“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
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
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
终是气数已尽,
不久便寿终正寝”“有了徐志摩,
才有了新月派”等语句组织答案即可。
(3)一个人成才需要主、客观条件。所以,
解答此题,
要从徐志摩能成为“天才”的主、客观条件分析,
重点是分析客观条件。
故答案为:
(1)他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
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诗人和散文家;组建起一个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
开书店,
办刊物,
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2)徐志摩为新月派的成立奔走最卖力;有了徐志摩,
才有了新月派;徐志摩遇难后,
《新月》月刊寿终正寝。
(3)徐志摩能成为“天才”,
一是得益于他父亲的精心打造,
无论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学校;二是时事造天才,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的时期。
启示:一个人要成为人才,
除了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外,
一是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是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点评】第三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类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人物的经历,
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
谈启示要有针对性,
学生要对成才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看法,
谈的深入、透彻。
六、诗歌鉴赏
27.
【答案】
(1)C
(2)D
(3)比喻。“金柳”是对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
它秀美婀娜,
随风摇摆,
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
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4)“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
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
这样就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
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解析】(1)“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
由高到低”理解错误。在这里,
诗人选取了康桥的柳影和水草,
不能体现出远近高低的区别。
(2)从诗歌内容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康桥的依恋,
所以,
“无限的伤感”一语不准确,
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3)结合语句可以看出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修辞的作用主要有几下几点: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
使事物具体可感,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②使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③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答题时,
只有抓住比喻的这几点作用来答即可。
(4)解答这类题,
应结合句子,
抓住两句话在表达上的差异来分析。“轻轻的我走了”侧重点在“轻轻”,
“我轻轻的走了”侧重点在“我”。根据诗文,
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
用“轻轻的我走了”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
(1)C
(2)D
(3)比喻。“金柳”是对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
它秀美婀娜,
随风摇摆,
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
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4)“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
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
这样就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
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
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第一题要抓住“柳影和水草”来确定写作顺序,
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28.
【答案】
(1)诗人用“燃着”“破旧”“颓垣”等词语来分别修饰“烟卷”“粉盒”“木莓”,
又有“喝了一半的酒瓶”“凄暗的灯”这些意象,
都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甚至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
(2)“它”指“我”的记忆中的世界。“古旧”指“我”记忆中的内容已经十分古老、陈旧了。
【解析】(1)先找出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代表的生活状态,
然后分析诗人为何这样。比如“燃着的烟卷”“喝了一半的酒瓶”等,
都体现了诗人郁闷、无聊的生活状态。
(2)结合全诗,
理解诗歌中的“它”指代的具体内容,
可结合题目,
结合诗中对“它”的描述。分析“古旧”这个词语与“它”的关系,
理解“老讲着同样的故事”的意思,
以此把握“古旧”的含义。
故答案为:
(1)诗人用“燃着”“破旧”“颓垣”等词语来分别修饰“烟卷”“粉盒”“木莓”,
又有“喝了一半的酒瓶”“凄暗的灯”这些意象,
都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甚至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
(2)“它”指“我”的记忆中的世界。“古旧”指“我”记忆中的内容已经十分古老、陈旧了。
29.
【答案】
(1)“我”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是雨巷中彳亍彷徨,
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的游子形象。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
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和“我”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
而且又是倏忽即逝,
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2)①象征②比喻③排比④反复⑤顶针⑥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分析:在第二节的描写中,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诗人把她比作丁香花,
采用了比喻手法。这一组句子句式整齐,
语气贯通,
又是排比手法。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上一句结尾的最后一个词,
是下一句开头一个词,
是顶真修辞手法。诗中反复“丁香一样”这个短语,
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极力表现姑娘美丽的外表,
空虚的灵魂,
纯洁的心灵。排比、比喻的作用:①形象生动地再现她的美丽动人的外貌、羞涩的内心、纯情的品质。②排比增强了语势,
使语气贯通。③顶真修辞形成循环往复的句式,
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图景就是画面的意境,
要看画面选取了什么意象,
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再结合作者、背景来回答。丁香一样美丽,
妩媚动人,
但她多愁善感,
孤高冷漠,
内心怯弱;她受过伤,
但她不媚俗,
有纯洁的心灵,
默默地忍受孤独。她,
让人望面生畏,
是个冷美人形象,
更是作者理想中的追求者。(2)解答此题,
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和关键词来分析,
例如第二节“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在这节描写中,
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
将自己喻为丁香花。句子句式整齐,
语气贯通,
所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此类推。
七、写作题
30.
【答案】蒙的春雨轻轻地亲吻着大地,
迷茫的春烟温柔地拥抱着小镇,
小巷任由青石板安静地向两头弯曲地延伸。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像梦一样,
梦一样地从我身边飘过,
洒下丁香一样淡淡的幽香。她的眉头就像大雨中紧闭的丁香那样地紧蹙,
她的双眼就像雨打后微张的丁香那样的哀婉,
那写在脸上的忧伤就像丁香花的开落。她为什么这么愁怨,
这么凄楚?她从哪里来,
她要到哪里去?期待着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里,
丁香花儿再一次开放;我期待着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里,
她那银铃般的笑声在旷亮的天空下飘荡。
【解析】具体联想时,
一方面要设想当时的场景,
有对雨、小巷等的环境描写,
营造烟雨迷蒙的意境,
在描写中融入修辞手法;另一方面在环境描写的背景之下进行对姑娘的神态描写,
根据原诗,
可刻画姑娘的容颜、眼神、甚至雨伞、衣袖等这也是“我”之所见,
最后写“我”的心理,
这样才层次分明、富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