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文件探秘——图像文件概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图像文件探秘——图像文件概述》,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将学生以前对“图像”这一概念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化,由模糊到清晰化,是一节总结归纳课;对于本册书而言,则是为真正接解图像文件的操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结构方面是一节不可或缺的一课。?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角度着眼,教材对于图像文件概述这一课的编写不是从阐述深奥地理论知识入手,而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渗透计算机中图像文件的表现形式及分类。因此,基于教材的这一理念,对本节课的讲解也应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在实际中让学生感知和初步理解计算机图像文件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计算机获取图像的途径,学会使用输入设备获取图像文件;?
2、了解计算机图像文件的常见格式和分类;
3、了解矢量图和位图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的条件讲解计算机获取图像文件的过程及工作原理;?
2、利用对比的方式来理解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和保持对图形图像知识的探索欲;?
2、通过网络搜索,自主探究,完成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重点:
1、计算机图像文件的常见格式;
2、矢量图和位图的区别;
难点:
矢量图和位图的区别。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数码相机、具有照相功能的照相机和手机拍照都不陌生,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使用过,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过画图软件并上网下载过图像文件,因此,学生对计算机获取图像文件的工作过程及图像文件具有不同的格式在理解上不会太困难。而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就是图像文件的分类,因此这部分知识在课堂讲解中花费的时间应当比重大一些,在讲解中此处以采用举例对比多种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清楚“矢量图和位图”这两个概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作为一节理论很强的课程,要想让它能像其他课一样生动且通俗易懂地讲解出来,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有机贯穿。因此我对本课的设计是忠实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将教材中所要讲解的知识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途径、计算机图像文件的格式及分类讲得清晰,又要将课程设计中对知识点的前后搭配、衔接及实例的选择灵活、变通。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师需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准备可以获取图像文件的数码设备(数码相机、扫描仪); 收集好有关矢量图和位图分类介绍的相关网址: 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学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效果与备注
课题导入: 向学生展示教材图3.2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效果。
(原始图像、浮雕效果、水粉画效果) 学生欣赏图像 学生基本都会被图像的各种效果所吸引。
二、新课: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图像。那么我们是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图像呢?(请同学自由发言) 学生畅所欲言。 师生共同讨论。
任务一:屏幕截图。 同学们按照教材P21自行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积极性高。 教师指导。
任务二:如何获得目前大家上课中的课堂形象? (数码相机或者智能手机)
教师用数码相机为同学们拍照,通过数据线上传到电脑中。
(2)教师介绍数码相机。 师生互动:
教师让一位同学操作; 个别同学上台尝试用数码像机为其他同学拍照;
教师简介数码像机工作原理; 师生共同学习
任务三:如何将图片、照片、胶片和各类图纸图形以及各类文稿存到计算机中?从而实现对这些图像信息的处理、管理、使用、存储和输出。 (1)使用扫描仪(教师利用扫描仪将照片扫描到计算机中。)
(2)教师介绍扫描仪 师生互动:
教师让一位同学操作; 个别同学上台尝试用扫描仪将课本某一页扫描到计算机中;
教师简介扫描仪工作原理;并介绍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师生共同学习
三、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1、位图与矢量图。计算机图像文件大致分两大类:位图与矢量图。
(放大位图和矢量图,让学生观察图像的效果,得出矢量图和位图的概念和区别)
2、像素与图像分辨率。
教师介绍两者的概念。
3、图像的文件格式。
教师根据教材P24常见的图像文件格式,介绍常用的几种。
任务:学生上网搜索位图与矢量图还包括哪些格式?列举两种填入表中的空白处。 学生听讲及仔细观察,分析区别。
学生上网探索,同组讨论,进行记录和总结。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拓展图像文件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及总结: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学生归纳完成表格
(教材P25表格) 教师统计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做补充和总结。
七、教学反思
根据实际教学反映的情况来看,总体的教学目标初步达成,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理解图像文件的概念及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由于课程中穿插了动手操作、上网小组探究等多种学生合作的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掌握了本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