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基础卷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基础卷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11:1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第八单元基础卷
01
选择题
PART ONE
02
非选择题
PART TWO
1.清末状元张謇提倡实业救国。以下内容与他有关的是( )
A.修建京张铁路
B.创办大生纱厂
C.研制工业纯碱
D.编写《海国图志》
B
2.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下列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都大力主张“实业救国”
C.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都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
C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这表明( )
A.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
C.平等的观念得到传播
D.盲目崇尚西方文明
C
4.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1958年4月井冈山会师
B.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亡的高潮中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 曲》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
5.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D
6.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
A.产生
B.初步发展
C.黄金时代
D.衰落
C
7.“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变法图强
C
8.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9.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剪辫令”的颁布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后
D
10.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属于经济方面的变化的是( )
A.《海国图志》的编成
B.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C.京师大学堂开办
D.民族工业的发展
D
11.“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
A.1894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
B
12.《申报》中刊印的《丁祭除去拜跪》明令:“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据此,你认为此“明令”最早应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东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A
13.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15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 宴会
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 军谈判
D.洋务运动以来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 有较大改观
D
14.詹天佑为中国近代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最主要成就是( )
A.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
B.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
D.研制了“两弹一星”
B
15.他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是在替大众呐喊,他谱写了《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反映社会大众苦难生活的歌曲,他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是( )
A.聂耳
B.茅盾
C.冼星海
D.田汉
A
16.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②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 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17.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B.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D.内地经济也发展起来
D
18.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B.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C.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
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C
19.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B
20.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镜头一: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给谈生意
B.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C.镜头三: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闻
D.镜头四:商人家住北京东交民巷
C
21.中国向西方学习创办的新式学堂开始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B
22.1919年刚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工业又萧条下去,说明了( )
A.民族工业缺乏生命力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C.列强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D.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C
23.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 文报刊
B.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陈独秀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A
24.它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它是( )
A.人民大学
B.清华大学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C
25.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的是( )
A.研究严复的译注《天演论》
B.参加科举考试
C.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D.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B
2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受这方针影响产生的作品是( )
A.《黄河大合唱》
B.《阿Q正传》
C.《女神》
D.《暴风骤雨》
D
27.毛泽东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以下属于鲁迅作品的是
( )
A.《愚公移山》
B.《骆驼祥子》
C.《子夜》
D.《狂人日记》
D
28.绘画作品《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忍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其作者是( )
A.聂耳
B.冼星海
C.齐白石
D.徐悲鸿
D
29.文艺作品能折射出时代的印记,下列作品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是
( )
①《黄河大合唱》 
②《义勇军进行曲》 
③《狂人日记》 
④《阿Q正传》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④
B
30.八年级(1)班同学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A.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B.慈禧太后的宫廷生活照片
C.南京临时政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的合影
A
31.下面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新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统计表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时间
企业数
投资额
1863—1894年
119家
680万元
1895—1898 年
74家
1 432万元
材料二:一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
1911年—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万袋)
1911年
40
600多
4.3
1919年
120
4 500
18.8
材料三: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什么时间?(1分)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
答: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1分)洋务运动;(1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2分)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怎样的时代?(1分)请你分析其形成的内外两个原因。(2分)
答: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1分)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2分)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状况?(1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1分)还有哪些其他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分)
答: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1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1分)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与扩张。(1分)
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总结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3分)
答: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发展艰难;②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③发展时间短暂,过程曲折。(3分)
32.进入20世纪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呈现不平衡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这一年三月下旬,正值天晴和,每日出西直门的游人,络绎于途。什么汽车马车人力车驴车,来来往往……金燕西口里虽这般说,心里自是欢喜。他也等不到次日,马上换了一套西装,又拣了一双乌亮的皮鞋穿了……二人走向露台上,拣了一副座头,燕西便叫西崽递了菜牌子过来,转交给清秋看。……燕西笑道:“吃西餐不忌生冷。但是你不让我吃,我就不吃。”
——张恨水《金粉世家》
材料二:当时的南京建设极差,市容不盛,到处都是菜园竹园,到处是瓦砾。靠近玄武湖的南高师附近,除学校及少数住家外,几乎没有商店。……市内交通不便,普通的交通工具不便,普通交通工具是驿马及马车,没有公共汽车……
——《郭廷以口述自传》
材料三:然而,即使在1941年,仍旧可以在三四小时内从外滩中段跑到一点也没有改变的农村地区。乡村相距不到十英里,水稻田和村庄,可以从市区的任何一座高楼大厦上瞧得清清楚楚。这是世界上最为轮廓鲜明、最富于戏剧性的边界之一。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线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美]罗兹·墨菲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问题一:材料一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发生了改变,请归纳有哪些变化。(4分)小说应该描绘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变化?(1分)此外,小说中还会有哪些变化?试举两例。(2分)
答:汽车等现代交通已经传入中国,但传统交通工具仍在使用;衣着中西混杂;西餐等西方的饮食成为时髦人士的家常便饭;男女社交日趋公开,婚恋观念发生变化。(4分)民国时期。(1分)女子可以上学,不用缠足;人们之间称呼用先生等。(2分)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什么样的南京城?(2分)
答:建设极差,市容不盛,商业不发达,交通不便。(2分)
问题三:材料三反映出上海城市什么特点?(2分)
答:城乡界限明显,上海城市的发展没有影响到乡村。(2分)
问题四: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何特征?(2分)
答:不平衡的特征,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村的变化;新旧并呈,多元发展。(2分)
33.当下我们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1910年至1912年京师大学堂的机构
——曲式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是如何打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的?(1分)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教育思想?(2分)
答:创办私学,广收门徒;(1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分)
问题二:材料二中的“京师大学堂”是近代那场变革的产物?(1分)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什么?(1分)它是哪所大学的前身?(1分)
答:戊戌变法;(1分)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分)北京大学。(1分)
问题三: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从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答:示例:
观点:教育的变革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2分)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亟须人才,由此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出现大批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孔子开始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2分)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局面发生改变,外国侵略者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人也开始接触西方的先进制度与文化,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需要向西方学习,由此通过近代化教育来培养新时代的人才。(2分)
结论:由此可见,社会在发展,教育也需要做出变革。当今社会教育,除了重视人才,还需要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