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高卷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高卷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11:1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第八单元提高卷
01
选择题
PART ONE
02
非选择题
PART TWO
1.19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夹缝中萌发。关于下列企业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皆由洋务派官员创办 B.都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侵略
C.均体现轻工业的发展 D.都在“自强”的口号下兴办
B
2.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回顾历史张謇的“中国梦”是( )
A.平均地权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变法图强
C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
①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 
②近代企业开始出现 
③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④各地经济发展日趋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4.利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之机,1913年—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1914年我国面粉入超(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口总值超过出口总值。反之则称为出超。)200万担以上。从1915年起开始出超,1920年达到300多万担。而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这表明当时( )
①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发展 ②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 
③一段时期内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 ④我国面粉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5.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创办大生纱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汉阳铁厂
B
6.1912年3月2日,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国民政府就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一律改称职务,而民间普遍改称呼为“先生”或“君”。这说明( )
A.当时社会等级森严不可逾越
B.国民政府提倡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C.服饰革新改变了社会的风气
D.传统婚姻礼仪繁琐需要简化革新
B
7.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对应的时间应该是(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8.“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所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师夷长技
B.抗日救亡
C.探索西学
D.和平建国
B
9.《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它被确定为国歌。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 )
A.鲁迅
B.聂耳
C.冼星海
D.徐悲鸿
B
10.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前的荣耀,是中国的“百年老站”。铸造了“中国铁路百年前的荣耀”的“铁路之父”是( )
A.詹天佑
B.魏源
C.严复
D.侯德榜
A
11.以下是两幅商标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商标图案的设计体现了民族资本家怎样的民族情感( )
A.实现民生幸福 B.建立民主共和
C.发展民族经济 D.反对帝国主义
D
12.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表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D.全面抗战时期运输物资的需要
C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 352
290 791
117
213 482
1930
2 792
415 447
138
247 969
1932
3 456
577 257
178
342 211
1935
3 895
675 173
208
161 812
13.他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人们称赞他“创办了大生,把大生留给了社会”。这个人是( )
A.张謇
B.张之洞
C.詹天佑
D.李鸿章
A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B.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资本投入迅猛增加
D.列强暂时放松侵华
D
15.“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材料中“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的主要原因是( )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洋务运动的刺激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16.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17.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然而人们至今还能看到小脚老太太。这说明( )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D
18.《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B
19.一位中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他曾设计出“人”字形铁轨,主持建成了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请你判断这位专家是
( )
A.冯如
B.徐寿
C.李善兰
D.詹天佑
D
20.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下列史实表述准确的是( )
①洋务运动创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②百日维新时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1905年停止科举制,统一全国学制 
④创办《申报》《解放日报》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21.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 )
A.平等思想
B.迷信思想
C.爱国思想
D.科学思想
A
22.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D
23.它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它是( )
A.人民大学
B.清华大学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C
24.服饰,自古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与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密切相关。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体现了( )
A.自由思想
B.平等思想
C.博爱思想
D.专制思想
B
25.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
B
26.抗日战争时期,不论是国共双方,还是社会各阶层,包括商人、文学家、艺术家,人尽其力,物尽其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些人包括( )
①张謇 ②范旭东 
③徐悲鸿 ④冼星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27.毛泽东曾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现代杂文开拓者的评价,此人是( )
A.魏源
B.严复
C.鲁迅
D.郭沫若
C
28.深刻解剖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批判过敏性问题的经典著作是
( )
A.《女神》
B.《骆驼祥子》
C.《子夜》
D.《阿Q正传》
D
29.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时髦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该文化娱乐方式是( )
A.听京剧
B.看电影
C.赏花灯
D.看皮影戏
B
30.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都谱写出了不朽的乐章,你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
A.他们都曾经留学海外
B.他们都有很高的音乐天赋
C.他们都投身于抗日洪流
D.他们都痛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C
31.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民俗风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与大城市相比,近代中国的农村仍处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裹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浪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的城市交通,不久,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有轨电车。但直到1949年,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赖人力车、畜力或自行车,甚至靠步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下图是中国近代中文报刊
问题一: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化?(1分)“法令”是哪个政府颁布的?(1分)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哪些变化?(2分)
答: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1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分)崇尚自由和平等。(2分)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改变?(1分)请再举两例此类的改变?(2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2分)
答:交通工具方便人们出行(1分);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建,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2分)变化不平衡,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城镇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2分)
问题三:材料三中报刊创办于何时何地?(2分)创办说明了中国近代什么行业在发展?(1分)有何地位?(1分)有何意义?(1分)
答:1872年上海;(2分)新闻出版业;(1分)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分)宣传先进思想,影响人们生活。(1分)
32.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有着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近代中国,呼唤新式人才一直是中心议题之一,为培养新人而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其目的就在于“以其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京师大学堂“参仿外国教育,以建设新教育”,要求从时务出发,深入学习西方,会通中西。
——钱耕森《京师大学堂:一个世纪前的教改成果》
材料二:如此多人不大入学堂学习而选择参加科举,显然是“繁重之业,人之所畏”。
——陈睿腾:《张之洞与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生源视角》
材料三:清政府废除科举,传统士子“由士而仕”的道路被彻底阻绝,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地位日益确立。1907年第一批师范馆毕业生大多被直接委派了官职,成为国家体制的一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认为自己是国家所养之“士”的优越感。此后,帝制覆灭,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但学生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自己是国家所养之“士”。当然,太学传统中衍生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也被北京大学所传承,这使北京大学在日后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刘晓林《国家意志、太学传统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与哪一历史有关?(1分)材料一中指出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和目的?(3分)有人才有什么新的要求?(2分)
答:戊戌变法;(1分)民族危机加深,呼唤新式人才;“以其人才辈出,共济时艰”(或通过培养的人才,挽救民族危亡);(3分)从时务出发,深入学习西方,会通中西。(2分)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京师大学堂遇到了什么问题?(1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这个问题是何时解决的?(1分)
答:学子不肯入学堂而选择科举;(1分)科举制的存在;(1分)1905年,废除科举制。(1分)
问题三:材料三反映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有何优秀品质?(1分)请列举两例说明京师大学堂更名后,在日后中国、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2分)
答:“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认为自己是国家所养之“士”,为国家发展而奉献自己;(1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五四运动前的运动主体。(2分)
3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极其艰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19年全国工厂注册情况(单位:家)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江苏(含上海)155
浙江42
广东33
山西3
山东31
福建3
直隶(含京津)455
广西1
奉天19
湖北19
甘肃1
其他各省3
材料三: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分)简要指出影响“初步发展”和“日益萎缩”两个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答:曲折发展;(1分)“初步发展”的原因: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日益萎缩”的原因:国共内战造成极大的破坏;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分)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分)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作用。(2分)
答:地区分布不平衡;(1分)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我国近代化进程。(2分)
问题三:费正清教授曾把“黄金时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是否支持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答:示例:
观点:把“黄金时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是合理的。(2分)
论证: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迅速的发展,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2分)
但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2分)
结论:所以费正清教授的言论是合理的,中国民族工业要发展,必须要实现民族独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