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第七单元提高卷
01
选择题
PART ONE
02
非选择题
PART TWO
1.下列既参与西安事变谈判,又参与重庆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是
(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彭德怀
B
2.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小王在重温党史时,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归纳总结。右图他的学习笔记内容的主题应该是( )
A.国共关系的变化
B.三民主义的发展
C.统一战线的建立
D.国共合作抗击侵略
A
3.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A
4.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示意图,按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A
5.《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
D
6.李明同学在进行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一张关于淮海战役的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主力决战。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华北全境。
A.作战时间 B.作战部队
C.胜利因素 D.战役结果
7.“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让敌人屈服),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在解放战争中,下列哪一城市的解放体现这一“上策”?( )
A.沈阳解放
B.徐州解放
C.北平解放
D.南京解放
C
8.1949年初,使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的战役(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C
9.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行了两种命运的决战。下列哪种排序正确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 )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A
10.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只开始,到一片船只结束。”请问“一片船只”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D
11.口号能彰显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与所处时代搭配合理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北伐战争时期
C.“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12.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13.在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有一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可以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的记录,它已定格为永恒。由此记录你能想到的是( )
A.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B.日军攻占南京,开始大屠杀
C.抗战胜利,南京光复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D
14.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 )
A.签订“双十协定”
B.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全面内战的爆发
D.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C
15.“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的开始
B.“双十协定”的签订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
16.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C
17.华北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古城北平得到和平解放。这是哪一战役的成果?(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B
18.有关三大战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发生在1948年秋至1949年初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D.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
D
19.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蒋介石打着“和谈”的幌子,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B.为表达和谈诚意和戳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毛泽东亲赴重 庆谈判
C.谈判达成多项协议,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D.由于中共的努力,谈判动摇了蒋介石的思想,推迟了内战爆 发的时间
D
20.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下对此次土地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47年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所有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C.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B
21.解放战争时期,某新闻记者采访报道战况。下列标题或副标题中,描述渡江战役状况的是( )
A.“仁者爱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红军不怕远征难”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
22.1949年1月东北军民在《致东北入关东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书》中说:自从你们胜利威武的挺进关内后,……最近听到你们和华北人民解放军一道,打下天津……全东北人民都欢庆你们新的伟大胜利!此书信中所述的“新的伟大胜利”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百团大战
C
23.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
24.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B.“要和平,争民主”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B
25.1945年10月国共两党通过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A.内战从此结束和平正式开始
B.内战前夕出现了短暂和平
C.内战在谈判中已经全面爆发
D.国共两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B
26.解放军战将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阕:“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
A.渡江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D
27.“左图右史”形象地说明了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请你根据三幅图片,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
A.全面内战爆发 B.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C.战略大决战 D.百万雄师过大江
C
28.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下列事件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有( )
①全面内战的爆发
②淮海战役
③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④辽沈战役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
29.“中共将主要战场由山东转向中原,由内线转到外线,从而置山东和陕北的国民党重兵无用武之地”的行动是( )
A.转战陕北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孟良崮战役
D.淮海战役
B
30.图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D
31.2019年5月12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率台湾各界人士代表团一行,开启五天四夜的北京参访行程。行前,洪秀柱表示,希望透过民间交流,做两岸沟通交流的工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材料二: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是利赖之。……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蒋介石先生勋鉴:……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材料三:“台独”主张伤害两岸人民情感,不利台湾与大陆发展正常的互利合作关系,更严重破坏台海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双方对任何推动“正名”“公投制宪”等破坏台海现状的“台独”活动,均坚决反对。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切实履行二月二十四日重申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和不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的承诺。只要台湾没有朝向“台独”发展的任何可能性,才能有效避免台海军事冲突。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公报》
问题一: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得到和平解决,这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2分)
答: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分)
问题二: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什么他还要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呢?(2分)
答:国内广大人民要求和平,对国民政府有政治压力;蒋介石希望通过谈判为掩护,取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问题三:毛泽东明知谈判是假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呢?(2分)这次谈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国共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1分)
答:为了争取和平,揭破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分)谈判虽然没有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使人民充分认清了蒋介石的阴谋,中共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2分)1946年6月,国民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1分)
问题四:内战的最终结果如何?(1分)遗留下的什么问题至今还未解决?(1分)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祖国未完成统一。(1分)
问题五:台湾有关政党领导人访问大陆并与胡锦涛总书记进行会谈有何意义?(2分)
答:有利于台湾和大陆的经济、文化等交流,有利于海峡两岸的发展。(2分)
32.解放战争,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雄辈出的伟大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不仅在战略战术上高敌一筹,而且能以高昂的士气压倒一切敌人,从而创造出无数战争史上的奇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判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材料二:以下是陈毅同志于1947年12月写的一首诗: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材料三:三大战役示意图
材料四:人民欢庆某城市和平解放
材料五: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问题一:材料一中说:“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许多顾忌。”蒋介石的顾忌主要有哪些?(2分)重庆谈判的成果是什么?(1分)
答: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抗日战争后人民渴望和平;中共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国际正义力量的舆论压力等。(2分)签订“双十协定”。(1分)
问题二:这里的“江汉飞传刘邓捷”中的刘邓指的是谁?(2分)“刘邓捷”是指哪件事?(1分)
答:刘伯承、邓小平;(2分)挺进大别山。(1分)
问题三:在材料三中的①②③长条形框内,根据要求分别填写上相关内容。(3分)
答:①辽沈战役;(1分)②52万余人;(1分)③1948年11月。(1分)
问题四:材料四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哪座城市的情景?(1分)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将领是谁?(1分)
答:北平;(1分)傅作义。(1分)
问题五:请简要回答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1分)
答: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分)
问题六:材料五这首七律诗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战役?(1分)诗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是指谁?(1分)诗句的寓意是什么?(1分)
答:渡江战役;(1分)项羽;(1分)人民解放军要勇歼残敌,把革命进行到底。(1分)
33.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长江路292号总统府这样,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它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南京总统府曾经作为清朝两江总督衙门,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洪秀全的天王府,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将它作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府所在地,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也曾将它作为总统府……
阅读下面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从此开始。
材料二: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永远的历史警示——死难同胞300 000人!下图一: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材料四:定格的历史一页——上图二:中华民国三十八年4月23日
问题一:请写出材料一至材料四的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答:材料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材料二:中华民国的成立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材料三:南京大屠杀;材料四: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国民政府的统治在大陆的垮台)。(4分)
问题二:根据材料一、二、四,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答:示例:
观点: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2分)
论证:英国强迫清政府在南京签下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1949年4月23号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力量退往台湾。(2分)
结论: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近代以来,它受到了外来列强战火的多次侵扰。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