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文昌中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程标准】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课标解读】
知道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后果,知道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并分析史料熟悉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2.通过课本知识阅读及ppt课件展示的地图,掌握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及过程。
3.通过课本阅读知道黄巢起义的基本史实,熟记朱温是唐朝的灭亡者。
4.通过阅读ppt展示的地图,掌握五代十国是哪几个国家,并熟记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个人复备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小邑犹藏万家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稻米流脂粟米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公私仓廪俱丰实。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忆昔》
《春望》
这两首诗同出自一个诗人,展示了唐朝不同的情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唐朝又该何去何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多媒体展示以下史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材料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材料三: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当时的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之地。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叫节度使。
教师总结安史之乱的背景
怠政奢侈,追求享乐,任用奸臣,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2.(多媒体展示地图)
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
3.
(多媒体展示以下史料)史料解读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
材料二
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馀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材料三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就变了,不再是古中国。
材料四: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教师总结安史之乱的影响,强调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认识到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3(多媒体展示以下史料及地图)史料解读
材料一:
唐朝后期,朝中宦官专政,腐朽贪婪;地方藩镇割据,对百姓残酷压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唐末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逃户。873年遇到大旱灾,许多地方秋粮颗粒无收,百姓吃草根树叶糊口,官府照旧催逼赋税。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史料找出黄巢起义的背景经过以及造成的结果。
教师总结黄巢起义的影响并强调朱温灭亡唐朝。
目标导学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图片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
学生阅读地图结合课本找出五代十国具体指那些国家,熟记五代代表的国家。
教师结合材料分析并总结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强调统一是大势所趋。
2.展示五代十国更迭分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黄巢起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起义军攻入了长安
B.起义军建立了政权
C.黄巢起义彻底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D.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腐朽统治
2.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
A.安禄山
B.宇文化及
C.朱温
D.姚崇
3.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
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
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
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
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材料一 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财政大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材料二 唐末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掉土地沦为逃户。873年遇到大旱灾,许多地方秋粮颗粒无收,百姓吃草根树叶糊口,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
材料三 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唐朝一步步走向衰亡。
(1)结合材料一,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答出两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3分)
本课反思
1、学习目标是否全部达成(如果没达成请写出具体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
2、如果再做一遍评测习题是否能保证全对
3、在本课中你学到了哪些历史学习方法
其他:
(
2
)文润质方
昌德笃学(共23张PPT)
《忆昔》节选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唐)白居易:《长恨歌》
思考:诗中“惊破霓裳羽衣曲”的事件是什么?
安史之乱
背景
1.材料一: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材料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怠政奢侈
追求享乐
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乱——背景
唐玄宗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小人得志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身兼三地节度使,逐渐成扩张之势
安史之乱——背景
材料
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当时的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之地。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叫节度使。……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本地的民政、财赋等权力也抓到手里,他们“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中央统治的离心力量。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边镇兵:49万
中央兵:9万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史之乱——背景
唐玄宗统治:
怠政奢侈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朝政日益腐败
节度使:
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军事: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渤
海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河
黄
江
长
常山
井陉关
潼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
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唐玄宗入蜀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河东
755年-763年
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过程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安史之乱——过程
安史之乱——影响
材料一
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官厨无兼
时之积,禁军乏食。
材料二
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馀而已。居无
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旧唐书·刘晏传》
材料三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就变了,不再是古中国。
--陈寅恪
材料四: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安史之乱——影响
材料
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为求得暂时苟安,唐代
宗措置失当,“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使安史降将摇身
一变,成了由中央任命的地方节度使,保存了相当大的离心
势力。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
度使称号,造成了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四”的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旧唐书》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起义
背景: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政。
2.藩镇割据态势越来越严重。
3.人民劳役繁重,生活困苦。
过程: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结果:
朱温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掌握政权。
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
每有四方进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后进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决。
唐朝后期,朝中宦官专政,腐朽贪婪;地方藩镇割据,对百姓残酷压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唐末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逃户。873年遇到大旱灾,许多地方秋粮颗粒无收,百姓吃草根树叶糊口,官府照旧催逼赋税。
——朱汉国主编:《义务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
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南唐
李昇
镇海、宁国节度使、大元帅
吴越
钱镠(liú)
镇海军、镇东军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两川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军节度使、天策上将军
闽
王审知
武威军节度使
南汉
刘?(yǎn)
清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知远
许州、朱州节度使
五代
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
十国
北方
南方
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农民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是
次数不少,斗争目标也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明确。如张遇贤
以“中天八国王”为号召,就反映出要求消灭各地割据政
权、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国家统一。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
材料二
南北双方,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分立割据状态,但在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形式的官方贸易,这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各地经济密切联系
五代
十国
北方
南方
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统一是大势所趋
课堂小结
唐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
致命一击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朱温建后梁
五代十国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黄巢起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起义军攻入了长安
B.起义军建立了政权
C.黄巢起义彻底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D.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腐朽统治
C
2.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
A.安禄山
B.宇文化及
C.朱温
D.姚崇
A
3.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
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
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
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
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巩固练习
B
课后延伸:
作业: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之安史之乱、中国通史之五代十国,完成下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