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01
考点描述
PART ONE
02
读图学史
PART TWO
03
自主学习
PART THREE
04
名师点拨
PART FOUR
05
随堂训练
PART FIVE
06
链接中考
PART SIX
07
天盘归纳
PART SEVEN
08
思维导图
PART EIGHT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
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情况。理解敌后战场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列举中国共产党主要敌后抗日根据地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在______________。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战场发挥的作用: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
延安
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一、平型关大捷
1.概况:红军改编为____________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一方面配合__________作战,另一方面深入敌占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__________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________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日军,将日军全部歼灭。
2.意义:平型关大捷是___________以来中国军队在__________取得的________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革命军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
林彪
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
第一个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论持久战》提出背景: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________”和“_______”的错误观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2.《论持久战》内容: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________、________,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________,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________之中。实行__________的
亡国论
速胜论
进步
正义的
持久战
民众
人民战争
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3.《论持久战》的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_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__________的决心和信心。
4.建立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_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抗日持久战
坚持抗战
延安
5.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在__________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________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________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如________、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____________等战法。
6.巩固根据地的措施: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使________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7.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系:__________、协同作战,构成了中国__________的整体。
中国共产党
民兵
游击
麻雀战
水上游击战
减租减息
根据地
相互配合
抗日战争
三、百团大战
1.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_”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概况:________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________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__________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__________”。
3.目标:破袭日军________,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扫荡
1940
彭德怀
华北地区
百团大战
交通线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共产党
八路军
1.易错点:平型关大捷应属于正面战场配合太原会战的战役。
2.敌后游击战的战法有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系: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一、选择题
1.根据国共双方的协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游击队接受改编后立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淞沪会战期间,带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东北部全歼板垣师团一部的将领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林彪 D.彭德怀
C
2.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 )
A.豫皖苏边区 B.晋察冀边区
C.陕甘宁边区 D.冀鲁豫边区
C
3.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故事,从这几部电影中你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采取的斗争方式是( )
A.消耗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游击战
D
4.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的时代意义在于( )
A.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B.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D.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C
5.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C
6.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西北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对支持正面战场起了积极作用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7.下列关于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相同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③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④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A
8.对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国共双方分别指挥抗日军队,形成两个战场
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作战方式与正面战场截然不同
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同时存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 场的特色
B
9.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 )
A,瑞金 B.太原
C.延安 D.西柏坡
C
二、材料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
材料三:有人说,材料二这场战役战绩辉煌,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打得好!有人说:此战役我军的伤亡也很大,并且过早地暴露了我军的实力,以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使抗日根据地进入了严重困难时期,不值得肯定。
问题一:材料一情景出现在哪一战役中?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地位?
答:平型关大捷。它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问题二:材料二中的嘉奖电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刊载的?电文中嘉奖的事件有何影响?
答: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它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问题三: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不同意。两种说法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评价历史事件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两方面看待:一方面,它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另一方面,它也过早地暴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实力,会进一步引起国内反动势力的仇视。
问题四: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1.(2020·山东潍坊)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要求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其目的是( )
A.推进国民革命 B.巩固工农政权
C.促成重庆谈判 D.促进合作抗日
D
2.(2020·四川德阳)读右图,图中的“将帅”应是( )
A.叶挺
B.刘伯承
C.陈毅
D.彭德怀
D
3.(2020·四川南充)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颇多,并攻克了重要据点……”。该社评中“大规模的运动战”是( )
A.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B.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破灭
C.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
4.(2020·苏州)抗战期间,有一个“人人想去的、充满阳光的、愉快和蔼的地方”,那里的革命士气和热情令人感动,党代表们在此聆听毛泽东同志的中共七大报告。这个地方是( )
A.延安 B.重庆
C.瑞金 D.西安
A
5.(2019·湖南郴州)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C
6.(2019·辽宁大连)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②领导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③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战场,钳制大量日军
④取得百团大战胜利,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7.(2019·四川眉山)《保卫边区歌》里唱到:“杨柳发了芽,杏树开了花,我们是老百姓,我们也是兵,保卫了边区,保卫了我们的家。”这首歌最早传唱于( )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建立后
B
8.(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皖南事变”都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朱德 B.叶挺
C.贺龙 D.陈毅
B
二、材料题
9.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019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6年12月毛泽东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一: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救国良方”是什么?说明其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答:“救国良方”: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问题二:材料二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答:时间:1937年。阶段: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答: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问题四: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三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示例:
观点: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论证:(1)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如1938年,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
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2)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结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