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金典】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创新习案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金典】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创新习案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9 14: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01
考点描述
PART ONE
02
读图学史
PART TWO
03
自主学习
PART THREE
04
名师点拨
PART FOUR
05
随堂训练
PART FIVE
06
链接中考
PART SIX
07
天盘归纳
PART SEVEN
08
思维导图
PART EIGHT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上图中的人物是________,他发起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____________,这次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和“________”。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科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后,一部分先进的________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__________领域的革新运动。
2.时间:________年。
3.开始标志:________在________创办____________(后改名为__________)。
知识分子
思想文化
1915
陈独秀
上海
《青年杂志》
《新青年》
4.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主要阵地: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新青年》
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口号:________和________(被形象地称为“________”和“赛先生”)。
2.主要内容:抨击________和________;提倡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文学革命,推倒________,倡导________。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旧道德
旧文化
民主
科学
旧文学
新文学
3.评价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_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___________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__起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________,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__________的潮流。
封建道德礼教
民主与科学
思想宣传
五四运动
铺垫
片面性
思想解放
1.新文化运动被誉为中国的“启蒙运动”。
2.中国历史上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感:“(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为此,陈独秀所做的努力是( )
A.创办《青年杂志》 B.建立中国同盟会
C.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D.倡导“自强保种”
A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C.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D.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A
3.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 )
A.中国同盟会会员 B.新文化运动主将
C.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D.中国共产党党员
B
4.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弘扬了传统文化
D
5.“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里的“两位先生”指( )
A.“求富”“科学” B.“共和”“科学”
C.“民主”“科学” D.“共和”“民主”
C
6.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首倡民主与科学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宣传马克思主义
C
7.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 )
A.深化了民主科学意识
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A
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 )
A.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
C.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D.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D
二、材料题
9.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读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一:请根据②的范例,填写相关历史事件名称,使知识结构图完整。
问题二:请写出与③④相关的各一位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先进中国人。
答:③孙中山,④陈独秀。
问题三: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根据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形成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示例:
观点:中国近代化探索具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文化科技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论证: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经济技术器物;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911
年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展开了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结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受西方的刺激,被迫开始了近代化。近代化的过程艰难曲折,即发展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虽然没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一、选择题
1.(2020?龙东地区)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自强、民主
B
2.(2020?江苏苏州)如图是苏州吴县沈维钧编辑,由上海世界书局于1921年6月发行的《做白话文秘诀》书影。这本书的出版( )
A.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B.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C.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
D
3.(2020?山东聊城)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前夕 D.新文化运动时期
D
4.(2020?四川乐山)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
A.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
5.(2019?四川南充)“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C
6.(2019?四川泸州)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D
7.(2019?山东烟台)下图是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言论。该言论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旧思想根深蒂固
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革命果实被窃取
D.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A
8.(2019?山东济宁)“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A
二、材料题
9.(2019?青海省)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其《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撰文说:“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答:学习西方军事器物。
问题二:材料二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问题三:材料三是中国同盟会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一年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谁窃取了?
答:1912年;袁世凯。
问题四:材料四中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文中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答:民主和科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