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 课件(共17张PPT+音视频素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 课件(共17张PPT+音视频素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0 11:53:35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15
诫子书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朗读节奏

yín
suì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文本翻译
助词,用于句首,
表示发端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增长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
丧失、消失
于是
凋零,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对社会有贡献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2.文章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阐释中心论点的?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5.第四句话阐明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从反面论述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实际上在说明“静”的重要性。
6.第五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
讲述了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从反面论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告诫儿子珍惜时间,勤学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章思路总结
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论证
(1)阐述“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治学(须“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
(3)修身(戒“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论证“静”的重要性)
3.结论:劝诫儿子惜时勤学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文章主旨
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
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