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歌曲《我们歌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歌曲《我们歌唱》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09 14: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歌曲《我们歌唱》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1、 通过听觉、体态律动感知音乐的力度,并认识音乐中强f和弱p的记号;
2、 能够熟练演唱《我们歌唱》歌曲;
3、 能将认知的音乐力度记号正确的运用到音乐活动中去。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1、认知音乐力度记号强记号和弱记号。
2、用正确的音乐语言来表述所感知的音乐力度。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一年级学生从整体的水平看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可以,但是部分班级在音乐的听觉稍有差异。一年级学生在幼儿时期已经学过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个别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所改进。每个班都有一些表现非常棒的学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还存在着个别学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常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对他们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本课是花城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感知声音力度的第二课时音乐中的F和P旨在让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知声音的力度。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律动游戏的方式令学生自主的去感受音乐的力度,并形象生动的介绍音乐力度记号。反复练习歌曲,深化教学目标。
导入
(课前游戏)听音乐,一首奥尔夫声势律动音乐带着学生一起复习音阶,带学生律动。
活动一设计意图:课前律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为本节课导入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跟老师一起做并说出老师动作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1、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以拍手的方式配乐,让学生身体力行的亲身感受音乐的强与弱。
2、学唱《我们歌唱》
(1)初听歌曲,歌曲中唱了什么内容。
(2)感受音乐,轻声唱和高声唱的音量变化。
通过体验,让学生试着通过改变音量体现音乐力度进行歌曲的演唱。
活动二设计意图:在学习的时候先不告诉孩子曲谱中的力度记号,让他们自己改变音量但是不考诉他们怎么样改变,先探究再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提升学生的演唱自信和探究精神。
3、认知力度记号
(1)通过演唱歌曲,找出乐谱中声音大是怎样标记的,声音小时怎样标记的。
(2)出示记号图片:
①f像一个强壮的勇士;
②p像一个瘦弱的小蝌蚪。
4、游戏互动
(1)请学生跟着老师拍各种节奏,如:第一次教师拍f,学生也拍f,教师拍p,学生也拍p。
第二次教师拍f,学生则拍p,教师拍p,学生则拍f。
活动三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个环节注意力容易不集中,设计律动游戏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也是为学生创设后面总结的过渡,音乐力度是在感受和体验中总结。
(2)学生分析出音乐中的强弱对比,找出生活中的强弱音。
5、结束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请学生用环保材料一次性纸杯为找出强和弱的演奏方式,学生两两一组配合自己设计关于本课的律动游戏,选择几组表演,其他的同学评价,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展示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最后教师以积极的语言进行总结。
七、形成性练习题(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

课后观察对比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分别给他们强与弱的定义,做成表格。
例如 : 大雨 小雨 等.
F P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一系列实践活动,感受音乐体会音的强弱,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较好的得到落实。 本课不足的是:音乐氛围还不够浓,还可多展示一些力度变化明显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强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