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效果,了解外国诗歌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学会结合时代背景赏析诗歌情感。
2.体会诗歌意象选取的方法和效果,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曾获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歌 德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5年从瑞士游历归来,应邀担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1786—1788年间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浓厚兴趣,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和《埃格蒙特》。后者以尼德兰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反映作者对异族压迫的憎恨。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人道主义思想。重要作品还有自传《诗与真》和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所作抒情诗语言优美,内涵深广,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其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如发现人类颚间骨,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
《我曾经爱过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主要诗集《草叶集》在1855年初版,以后多次重版,每版都有新诗补充。创作可分三期: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诗作《软骨头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己之歌》等,
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的压迫,对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的理想;《欧罗巴》欢呼法国一八四八年革命;《斧头之歌》歌颂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南北战争时期,组诗《桴鼓集》号召人民参加反奴隶制的战斗,歌颂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悼念被杀害的林肯总统。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作《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及政论《民主的远景》等,认为真正的民主还没有在美国出现;《哦,法兰西的星!》《神秘的号手》歌颂欧洲的革命运动和巴黎公社。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诗的发展很有影响。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50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成名后又陆续出版诗集
《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迹》(1966)、《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等多卷,先后获得多种国际国内文学奖。2011年10月6日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迷娘(之一)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致 大 海
《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写于1824年。因为普希金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所以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自己之歌(节选)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惠特曼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和劳动者,强烈谴责反动的农奴制度,猛力抨击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乐园”的出现。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树和天空
《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难度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意 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3.掌握词语
(1)汲取:吸取。
(2)絮语:絮叨的话。
(3)桂冠:
欧洲习俗以桂冠为光荣的称号,现在也用来指竞赛中的冠军。
(4)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罅隙:缝隙。
(6)行藏:形迹;底细;来历。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4.词语辨析
汲取·吸取
汲取:吸取。汲,动词,从下往上打水。
吸取:吸收获取。
相同点: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吸取之意。
不同点:①风格和使用场合不同。“汲取”比较文雅庄重,通常出现在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而“吸取”更为通俗,除了书面语之外,在大众口语中也广泛使用。②搭配对象不同。“汲取”往往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搭配,如“汲取经验”“汲取智慧”等等。而“吸取”的搭配对象非常广泛,既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也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③词义大小不同。“吸取”后面可以附加某种成分,组成新的词语,如“吸取器”“吸取式”,而“汲取”却没有这一用法。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1.《迷娘(之一)》选取了丰富有特色的意象,真挚而热切地抒发了迷娘思念家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致大海》一诗,诗人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赋予大海人的性格,并赋予其自由的象征。诗人运用呼告、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忧郁和渴望。
3.《自己之歌(节选)》中,作者向世人宣布了他创作诗歌的主旨——抛却世俗,自由放歌。
4.《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歌中,“树和天空”的关系,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体会诗歌意象选取的效果
1.《自己之歌(节选)》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2)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致大海》一诗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点拨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选取“大海”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
点拨大海这一意象的本质特点是自由奔放、反复无常、任性骄纵、无法控制、不愿屈服;而且大海也是壮美的,如与蓝天一色的波涛,震天撼地的轰响等;拿破仑与拜伦在诗中以其各自的经历增强了大海这一意象的历史感。不仅如此,当诗人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因不能投入大海的怀抱而惆怅时,大海则被视为诗人的知己,听其倾诉心曲。可见诗人将大海的形、影、声、光组成了自由的颂歌,挖其深意,使大海这一意象获得了丰富的内涵。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4.《树和天空》一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树”“天空”“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点拨(1)“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2)“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3)“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你认为《迷娘(之一)》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点拨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首诗的三节最后三句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并表达了前往的急迫心情;从而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6.试分析《致大海》一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点拨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抒情,诗情贵真,唯有真情能感动人心。
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中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吗?
点拨观点一:我认为是作者本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而《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诗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观点二:我认为不是作者本人。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观点三:我认为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他本人。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诗中那个“我”,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的发展,逐步与集体、国家、全人类乃至永恒世界相结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统的狂想曲,作为民主的最高榜样,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这些特质都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民主,为每个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隐喻手法的运用
探析隐喻手法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主旨。《树和天空》即运用了隐喻手法。树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但是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驻足静观与默想,比如对宇宙一声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迁移练笔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那它比喻了什么呢?请以“换一朵水仙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示例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可以使人抛却许多杂念,感悟人生的真谛,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尤其是一些富人,他们拥有享用不尽的面包。倘若他们能拿出一些来换取水仙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便是如此。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卡内基音乐厅则是他生命中两朵盛开的最艳丽的水仙花。在卡内基功成名就之后,他便不再追逐名利,而是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为了发展美国的科学、文学和美术事业,他创立卡内基协会;为了使匹兹堡的工人阶级子女能得到良好的职业培训,他建立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了使普通百姓也能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他投资建造卡内基音乐厅……他一生捐款4亿多美元,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信条:生意人的生涯应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为自己和家庭挣到足够的线,另一方面是用额外的财产为社会服务。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卡内基的经历是面包与水仙花之间权衡的典范。在有了足够面包的同时,不妨停下来看看周边的风景,用一些面包来换取水仙花,将金钱化为无私的大爱;闻闻水仙花的芬芳,感受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喜悦;并把水仙花的香气传向人间,让世间溢满真爱。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注1939年,在日寇侵略中国步步升级的时候,戴望舒携领全家奔赴香港。1941年,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1942年春,戴望舒因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种种酷刑,但他并没有屈服。此诗即写于他在狱中的日子里。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灰烬、血、泥,既写残损的手掌,也写残损的土地,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
B.“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写出了诗人狱后重生的欢欣,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赞美。
C.“那里,永恒的中国!”,诗歌戛然而止,情感喷薄而出,一颗渴望与追求光明的赤心带给读者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体验。
D.诗歌在内容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第二部分诗人将视线转到解放区,深情地倾诉热爱之情。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B项,“写出了诗人狱后重生的欢欣,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分析错误,“那辽远的一角”,指的是解放区,而不是狱后重生的作者自己。此句是写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赞美与讴歌。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精通现代派的写诗手法,本诗以触觉代替视觉,进而代替其他感觉,以独特的视角来表达细腻的情感,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B.诗歌韵脚丰富,富于变化,使感情的流动跌宕起伏,一步一折地加深感情的力度,这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内在情绪的情随意迁的律动美。
C.诗人描写沦陷区的阴暗,侧重于写意;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从实处着笔,用一连串富有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
D.诗歌将对日寇残害中国的罪行的强烈控诉,与对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热情歌颂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命运,共患难”的情感。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诗,粗知大意,厘清基本思路,把握诗歌意象,把握艺术特色。C项,“诗人描写沦陷区的阴暗,侧重于写意;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从实处着笔”分析错误,诗人描写沦陷区的阴暗,从实处着笔;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一连串富有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中的“寂寞地憔悴”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运用象征手法,以“岭南的荔枝花”的情状象征当时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祖国,暗示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闷忧伤。②运用比拟手法,用“寂寞地憔悴”来形容“岭南的荔枝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当时祖国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不堪、无可奈何。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4.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的土地时,内心情感变化起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从“摸索”沦陷区时的凄楚忧愤到“摸索”解放区时的希冀期盼的变化。②诗歌前部分运用“残损”“冷”“彻骨”“寂寞”等冷色调的词语来修饰“手掌”“雪峰”“荔枝花”等意象,表达诗人对祖国遭受侵略的凄楚忧愤之情。③诗歌后部分运用“温暖”“明朗”“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来表达对解放区的深情赞美,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