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记念刘和珍君》 《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6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6 《记念刘和珍君》 《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6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0 11:3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主题
曙  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刘和珍等革命志士引导人民群众逐步觉醒,不断进步。包身工是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野蛮压榨、残酷迫害旧中国劳动人民罪证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
单元学习目标
6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3.学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另有其他译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于3月12日炮击国民军;16日,日本又纠合英、美、法、意等国公使,以八国名义发出最后通牒,并限48小时以内答复。北京各界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抗议所谓的最后通牒,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并集体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请愿队伍走到执政府前时,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在这次惨案中牺牲。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反诬徒手请愿的爱国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帮凶和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也大写反革命的“闲话”,说惨案中死难者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为了澄清真相,揭露敌人,悼念烈士,鲁迅先生于1926年4月1日写成此文。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为了忘却的记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散  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五四运动”以后,现代散文同小说、诗歌、戏剧等并称为最重要的文体。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
词语
易错字
桀ào

àn然

好高wù远

ān熟

趋之若wù

万马齐yīn

dié血

屠lù

雉dié

chuō穿

dié报

jié断

大dǐ

气yàn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词语
易错字
?
?
词语
易错字
dǐ毁

chǎn媚

dǐ砺

xiàn阱

付zhàng

编jí

zhàng篷

通jī

膨zhàng

舟jí

和ǎi

yǔn身不恤

暮ǎi

yǔn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3.掌握词语
(1)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
例句:革命失败,同志逃亡星散,我没有直接参加革命的资格,只好弄弄长笔,长歌当哭。
(2)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例句:革命战争年代,湖北红安数十万子弟投身革命,14万英雄儿女殒身不恤。
(3)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例句:新年到了,一句问候不一定要郑重其事,但是一定要真诚感人。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4)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例句:有些服装品牌正在疲软的经济环境下延口残喘,而一切战略的部署都是为求光辉岁月的复苏。
(5)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例句:在旧社会里,众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或者学非所用,或者
明珠投暗,不知糟蹋了多少人才。
(6)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例句:僧稠的才能和声望盖压群臣,他却在将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因情随事迁,产生厌世心理。
(7)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例句: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
·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4.词语辨析
徘徊·徜徉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爆发·暴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隐约其辞·闪烁其词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惊心动魄·触目惊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通过回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和对“三一八”惨案烈士遇难情形的描述,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赞颂了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并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严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为了忘却的记念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记念刘和珍君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什么人?
(1)“中国人”指?
(2)“苟活者”指?
(3)“真的猛士”指?
点拨(1)所有的中国人。(2)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还没有行动起来(觉醒)的人们。(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如何理解这句话?
点拨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
3.第五部分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点拨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屠戮妇婴”“惩创学生”并非“伟绩”“武功”,作者反话正说,旨在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任务二 赏析艺术特色
4.《记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愤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残暴无耻。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起到抒发悲愤之情、打动读者的目的的?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点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
①反复细节。在第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②再现细节。在第五部分中,作者细腻刻画,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再现得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都是“血淋淋的”,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杀人者,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
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的精心安排。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毫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细微处见真情。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任务三 分析人物形象
5.本文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点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类  型
表达感情



爱国青年(突出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沉痛悼念,赞颂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赞颂她们的勇毅,告诫人们斗争的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谰言



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作者在第六部分第一段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文字上看,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并不赞成。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
点拨观点1: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徒手的学生面对的是一群武装的反动军警,学生前往请愿,只能是飞蛾投火。我认为学生爱国热情可嘉,但要讲究斗争策略。
观点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虽然斗争应讲究策略,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如果等策略想好,帝国主义的大炮早就打过来了。为了显示中国人民的反帝决心,使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段祺瑞执政府感受到人民的力量,作为进步思想代表的大学生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有何不可?我们不能因为敌人凶残而停止斗争!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为了忘却的记念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点拨“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任务二 厘清行文思路
2.通读全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几个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点拨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
这些感情在文章中都能找到印证的语句。如文章的首尾,“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如第四部分中“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等。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3.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点拨①从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是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的。②从作者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③在顺序安排上,作者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篇文章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的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被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④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使叙述进一步深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任务三 赏析艺术特色
4.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加以说明。
点拨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
①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②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作者引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③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作者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作者用向秀以《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这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并列举了许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多篇鲁迅作品,因此被称为“鲁迅大撤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表达自己的观点。
点拨观点1:支持这种改变。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关于鲁迅文章与时代脱节、晦涩难懂的诟病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在教改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减少鲁迅作品比重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和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有所减少并为“新作品”所更替,实属情理之中,没什么好争议的。语文课终归不是鲁迅课,更不是思想教育课,语文教材容纳更多、更广的知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观点2:反对这种改变。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只有教科书的启蒙使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经典的不同魅力,才会让我们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让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生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的“三要求”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是指在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对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述,表明见解,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抒发内心强烈的感情的表达方式。这种方法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画龙点睛,表现文章主题;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运用这种手法应做到以下三点:
1.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叙述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中的,能启迪读者,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体。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2.抒情和议论要贴切、自然。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的,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意切之感。议论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力求角度新颖,含意深刻。
3.抒情与议论密不可分。在记叙文中,有时议论中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恶喜怒,洋溢着感彩,这种和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动之以情”,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少于300字。
示例“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都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吗?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她在我面前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1
多维探究1
文本研读2
多维探究2
技法迁移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八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差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而且还有一种隐隐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被我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分角度”“分层面”解答散文意蕴式探究题
高考所选的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命题点,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达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意蕴式探究题的命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命题角度
具体阐释
人物形象
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分析。
细节局部
透过散文的细节局部描写,分析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环境氛围
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赏析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命题角度
具体阐释
语言表达
通过散文中的语言描写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赏析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以实现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
主题情感
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时代背景
分析文本的时代意义。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设问方式:
(1)请探究××的丰富意蕴。
(2)结合现实,谈谈××的积极意义。
(3)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5)请探究文中蕴含着作者对××的哪几层感悟。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解答“意蕴式探究题”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1)从不同角度发掘
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做多侧面的探究。具体来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从不同层面发掘
就是要对文本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探究。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来说,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对文本进行解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宽广的、普遍的一般性意义。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
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解析作答本题第一问,应该从文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语句,如第①段中的“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第⑤段中的“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第⑥段中的“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萌芽了作者的文学梦”“水缸是作者童年精神世界的寄托”。又如第⑧段中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从一只水缸……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水缸是作者的创作源泉”等。作答第二问,思考这个标题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影响、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思考,“水缸里的文学”,这种奇妙的表达,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想象力,凸显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