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中考考点同步练习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课内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
(2)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3)雾凇沆砀 沆砀:
(4)上下一白 一: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6)客此 客:
(7)及下船 及:
3. 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一句,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了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B. 写“大雪三日”而至“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有人冒着严寒看雪做映照。
C. 本文作者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再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D. 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5. 文章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6.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描写有什么特点?
二、课外阅读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藉:
(2)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 异:
(3)遂现空灵 遂:
(4)作之者固难 固:
8.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四处)
冰 雪 之 在 人 如 鱼 之 于 水 龙 之 于 石 日 夜 沐 浴 其 中 特 鱼 与 龙 不之 觉 耳
9. 翻译下列句子。
(1)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
(2)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
10. 阅读选文,说说文中哪句写出了作者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天晴。②李岕(jiè)生等五人都是当时伶人(戏剧演员)。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同“喝”。
11.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 拥:
(2)是金陵人,客此 客:
(3)大雪深三尺许 许:
(4)明月薄之 薄:
13. 翻译下列句子。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14. 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D 解析:应为“更有/痴似/相公者”。
2. (1)全部 (2)消失 (3)白气弥漫的样子 (4)全 (5)还 (6)客居 (7)等到
3. (1)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4. C 解析:是以移步换景的视角,作者乘小舟观雪景,写出了不同的风景。
5. 一个是景物角度,另一个是从人的角度。
6. 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描绘出一幅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7. (1)凭借 (2)不同 (3)于是,就 (4)本来
8. 冰 雪 之 在 人/ 如 鱼 之 于 水/ 龙 之 于 石 /日 夜 沐 浴 其 中/ 特 鱼 与 龙 不 之 觉 耳
9. (1)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
(2)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
10. (1)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2)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流露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之情。
11.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12. (1)穿着 (2)客居 (3)多 (4)迫近、靠近
13. (1)(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2)洞箫声像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14. 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芳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也折射出作者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冰雪文序》参考译文: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
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龙山雪》参考译文:
【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地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湖心亭看雪》中考考点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余拏一小舟 拏:
(2)是金陵人,客此 客:
(3)即棹小舟入湖 棹:
(4)波纹如绫 绫: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4.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 写赏雪,却写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 “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二、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奔云石
张岱
南屏石,无出奔云右者。……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折。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黄寓庸先生读书其中,四方弟子千余人,门如市。余幼从大父访先生。先生面黧①黑,多髭②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傒奴④,杂沓于前,未尝少错。客至,无贵贱,便肉、饭食之,夜即与同榻。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不异也,余深服之。
丙寅至武林,亭榭倾圮,堂中窀⑤先生遗蜕,不胜人琴之感。余见奔云黝润,色泽不减,谓客曰:“愿假此一室,以石磥门,坐卧其下,可十年不出也。”客曰:“有盗。”余曰:“布衣褐被,身外长物则瓶粟与残书数本而已。王弇⑥州不曰:‘盗亦有道也’哉?”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黧:读lí。②髭:读zī。③酢:读zuò,客人用酒回敬主人。④傒(xī)奴:家奴。⑤窀:zhūn,墓穴。⑥弇:yǎn。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余幼从大父访先生 从:
(2)如市 市:
(3)愿假此一室 假:
(4)便肉、饭食之 食: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深服之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 黄寓庸先生读书其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夜即与同榻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 以石磥门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不异也,余深服之。
(2)余见奔云黝润,色泽不减。
8. 文中的黄寓庸有哪些地方令作者感佩不已?
《湖心亭看雪》中考考点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1)撑 (2)客居 (3)划 (4)像白绫一样
2. D 解析:D项,都是“得到 ”的意思。A. 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 ①抬起;②发动。C. ①来得及;②和。
3. (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
4. B 解析: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5. (1)跟随(2)集市(3)借(4)提供饭食
6. C 解析:C项“以”都是“和”的意思。
7. (1)我有一个书记员去他那里,这个书记员十分邋遢,相貌丑陋,先生对他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我深感佩服。
(2)我看见奔云石黝黑湿润,色彩不减当年。
8. 善交际,八面玲珑;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头脑清晰,能力非凡;不论贵贱,一视同仁。
【乙】文参考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奔云石》参考译文
南屏山的石头,没有一块能胜过“奔云”石。……“奔云”石如一朵滇茶花,被风雨吹落,一半埋入泥土,花瓣一棱一棱的,叠成三四层,人走在上面,就像蝴蝶飞进花心,不会不加仔细品味。黄寓庸先生在奔云石屋中读书,各地来求学的弟子有一千多人,门庭若市。我小时侯随祖父拜访先生,见先生面容黧黑,胡须很多,两颊生有很多毛,眼睛长长的,口很大,眉骨高耸,和鼻梁一样高,一说话就笑。和人交往应酬,可以应对八方。他耳听客人说话,手中书写回信,口中吩咐家奴,同时处理眼前那么多杂事,没有出过一点差错。客人来了,无论贵贱,都会拿酒拿肉招待,到夜晚就与客人同榻而眠。我有一个书记员去他那里,这个书记员十分邋遢,相貌丑陋,先生对他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我深感佩服。
丙寅年(1626年)我再到杭州的时候,见黄先生的宅院已是房倒屋塌,讲堂中掩埋着先生的遗体,不禁对先生的逝世深感悲痛。我看见奔云石黝黑湿润,色彩不减当年,对来客说:“希望借此石屋,用石头把门垒上,在石屋中生活,可以十年不出去。”客人说:“小心有强盗。”我说:“我穿的是粗布衣,盖的是粗布被,身外之物,只有半瓮粮食,几本破书罢了。王世贞不是说‘盗亦有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