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备课组合:教案(学案)+课件+课时测试】粤教版语文必修4《变形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备课组合:教案(学案)+课件+课时测试】粤教版语文必修4《变形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26 09:15:04

文档简介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颤(chàn)      重听(chónɡ)
殷红(yān)    夙兴夜寐(sù)
B.穹顶(qiónɡ)    攒钱(cuán)
动人心弦(xián)     岸芷汀兰(tīnɡ)21世纪教育网
C.差使(chāi)     与会(yǔ)21世纪教育网
靡日不思(mǐ)    否极泰来(pǐ)
D.渐染(jiān)    信札(zhá)
锲而不舍(qì)    博闻强识(zhì)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颤”应该“zhàn”,“重”应读“zhònɡ”;C项,“与”应读“yù”;D项,“锲”应读“qiè”。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催促 渡假 振耳欲聋 难以置信
B.朕兆 沧桑 乔装打扮 拙嘴笨舌
C.阑姗 差池 寥若晨星 声名鹊起
D.售磬 贻误 娇奢淫逸 细大不捐
解析:A项,“渡”应为“度”,“振”应为“震”;C项,“姗”应为“珊”;D项,“磬”应为“罄”,“娇”应为“骄”。
答案:B
3.(广东高考,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解析:A项,“间不容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与本句句意不太相符。B项,“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原句是自诩的意思,不符合语境。D项,“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行动与目的相反。原句是说“我俩”考虑问题不同,可改为“大相径庭”。C项,“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在当时很有名。符合语境。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高级保险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人才仍然相当短缺,而这些关键人才却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有竞争力。
B.今后几年,广告行业对广告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将会加大,高校广告专业的毕业生的身份也随之水涨船高,供不应求。
C.随着我国经济过度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传输的综合频道、专业频道层出不穷,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设置已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状态。
D.2005年,所有人,所有的心都不平静,2005年的高考充满着史无前例的风险、挑战、机遇和考验。
解析:A项,“是否有”改为“的”;B项,“供不应求”与前面的“身份”不能搭配;C项,“过度的”去掉,“专业的设置已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状态”搭配不当。
答案:D
我综合 我发展21世纪教育网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了开去。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到,“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竭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可是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
当他已经半个身子探到床外的时候——这个新方法与其说是苦事,不如说是游戏,因为他只需来回晃动,逐渐挪过去就行了——他忽然想起如果有人帮忙,这件事该是多么简单。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就足够了;他们只需把胳臂伸到他那圆鼓鼓的背后,抬他下床,放下他们的负担,然后耐心地等他在地板上翻过身来就行了,一碰到地板他的腿自然会发挥作用的。那么,姑且不管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他是否真的应该叫人帮忙呢?尽管处境非常困难,想到这一层,他却禁不住透出一丝微笑。
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一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蓬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像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
B. 《变形记》以象征手法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C.通过变异的表象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受到物的压迫,受到肉体与精神的折磨而异化为物、为非人的这一普遍事实。21世纪教育网
D.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世界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解析:C项中“普遍事实”的表述不恰当。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6.找出文中描写甲虫特点的句子,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仔细阅读文章,不难找出这些描述性语言。
参考答案:这样的句子有:“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他们只需把胳臂伸到他那圆鼓鼓的背后,抬他下床,放下他们的负担,然后耐心地等他在地板上翻过身来就行了,一碰到地板他的腿自然会发挥作用的”“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像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这样写的好处是:用写实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看到真的甲虫,显得真实,不荒诞。
7.根据文中画线句子“好温和的声音”“‘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分析格里高尔当时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具体情景下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述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只要细读全文,就能很好地把握格里高尔当时的心理状态。
参考答案:好温和的声音:说明格里高尔非常喜欢他的母亲,重视亲情。这与后来他母亲和家人对他的嫌弃形成对比。
“‘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实际上是格里高尔自己不想家人去开门,所以才有“不合常情”的想法。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1世纪教育网
法律门前
卡夫卡
在法律门前,站着一个门卫。一个农村来的男人走上去请求进入法律之门。但是门卫说,现在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想了想,问是否以后可以进去。门卫说:“那倒有可能,但现在不行。”看到法律之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而且门卫也走到一边去了,于是那男人弯下腰,想看看门内的世界。这一切被门卫看见了,就笑着说:“如果它那么吸引你,那你倒是试试冲破我的禁锢进去呀。但是请记住,我很强大,而且我只是最小的一个门卫。每道门都有门卫,而且一个比一个强大,那第三个门卫就连我也不敢看他一眼。”困难如此之大是那农村男人始料未及的,他以为法律之门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但是现在当他仔细观察了那穿着皮大衣的门卫,看见他那尖尖的鼻子、黑而稀疏的鞑靼式的长胡子,就决定还是等下去为好,直到获准进去为止。那门卫递给他一只小板凳,让他在门旁边坐下。他坐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了很多尝试想进去,并不厌其烦地请求门卫放行。门卫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又问他家乡的情况以及许多事情。他这样不痛不痒地提问着,俨然一个大人物似的,而最后却总是说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为这次旅行作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他用一切值钱的东西来贿赂门卫。门卫虽然接受了所有贿赂,但却说:“我接受礼物只是为了使你不致产生失去了什么的错觉。”
多年过去了,这期间,那男人几乎是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门卫,他忘记了其他门卫的存在,似乎这第一个门卫是他进入法律之门的唯一障碍。他咒骂这倒霉的遭遇。开始几年,他的举止还无所顾忌,说话嗓门高大,后来日渐衰老,就只有咕咕哝哝、自言自语了。他变得很幼稚,由于长年观察门卫,所以连他皮衣领子上的跳蚤也熟识了,于是他也请求它们帮忙,以改变门卫的态度。最后他目光黯淡,搞不清楚是四周真的一片黑暗呢,还是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过他现在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它顽强地透过法律之门照射出来。现在他命在旦夕,临死之前,过去的所有经历在他的脑海里聚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至今还没有向门卫提出。他示意门卫过来,因为他身体僵硬,已经不能站起来了。两个人身高的变化使那男人相形见绌,矮了一截,所以门卫必须深深地弯下腰,然后问道:“现在你究竟还想知道什么?”又说:“你太贪得无厌。”那男人说:“大家不是都想了解法律是什么吗?为什么多年以来除了我再无别人要求进入法律之门?”门卫发现那男人已行将就木,为了能触动他失灵的听觉器官,就吼叫着对他说:“其实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从这里进去,因为此门只为你一人所开。现在我要关门走人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简析守门人和乡下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入手。通过富于个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特点,从而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守门人:冷酷、凶狠,活像一只守门狗。
乡下人:老实巴交,本分懦弱,面对不让走进的法律之门,他苦苦等待,直到老眼昏花、奄奄一息之际仍未能进入门里。
9.本文有多重的象征意蕴,试分析浅层次的象征意蕴和深层次的象征意蕴。
解析:本文是卡夫卡荒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我们不能被文字表面的荒诞、离奇所迷惑,而应联系社会现实,深入体会小说的主题。
参考答案:浅层次:法律之门是统治阶级机构的缩影,乡下人象征着人民,虽然门始终是开着的,但它却与老百姓无缘。你可以等,但等到地老天荒仍是申诉无门,人只有含冤死去。
深层次:法律之门象征着希望之所在,乡下人象征着一般人。希望虽有,但有门难入,所谓的希望出路,不过是等待而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悖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的是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和抵消。本小说哪些地方表现出这种悖谬?[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悖谬,然后从文章中寻找前后矛盾的实例。
参考答案:一开始,守门人死活不让那个乡下人进去,并恐吓他说,即使进了这道门,里面还有两道更难进的法律之门。小说结尾时,乡下人在弥留之际,守门人却告诉他,这扇门是专门为他而设的,他死后,法律之门就要关闭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法律之门是正义的象征,守门人却像一个无赖,有这样的人守门,法律就无正义可言。21世纪教育网
B.《法律门前》表现人在异化的世界中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作出的无谓的斗争,这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但是如果人们勇敢一些,与困难作斗争,还是能够赢得幸福的。21世纪教育网
C.虽然文章里讲的是法律门前,但是法律还可以代表幸福或者人们内心想得到的东西。
D.人们在追求自由幸福时,总有什么东西挡在门前,成为阻碍。人们往往被这种强大的阻碍吓倒,反而将注意力从追求的目标转移到困难上,最终一事无成。
E.乡下人“用一切值钱的东西来贿赂门卫”,而门卫也接受了贿赂,象征所有的执法者都是贪赃枉法之徒。
解析:A项,法律之门是统治阶级机构的缩影,是虚假的骗人的东西。E项,说“所有的执法者都是贪赃枉法之徒”不准确。
答案:AE21世纪教育网
二、语言运用
12.按不同的要求对“燕子飞翔”加以扩展。(不少于40个字。)21世纪教育网
(1)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不同表达方式描述事物的能力。要清楚议论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议论重在对事物的本质行为进行引申论述,而说明则要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准确明白的把握。
参考答案:(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培养了每个生命生存的本能。在暴风雨来临前的闷热时刻,一切生灵都热得难受,可燕子却欢快地叫着,飞翔着。
(2)潮湿闷热的夏季,暴风雨到来之前,有翅的昆虫多在低空活动,这时是燕子觅食的最好时机,因而燕子也多在低空飞翔。(共15张PPT)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体会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 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3.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明确目标: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初誉为“20世纪最优秀作家之一”“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等。其作品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真正的“卡夫卡式”的小说。
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含深意。卡夫卡生前长期同父亲不和,体弱多病,一生未婚;身后获得殊荣,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创作对他以后的现代主义各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卡夫卡铜像
西方现代派文学又称现代主义或先锋主义,是指19世纪末叶以来,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之外的一种文学流派。现代派是一个总称,其中包括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新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愤怒的青年等等。它是当代资产阶级文学的重要流派。西方现代派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的。此时,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矛盾重重。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思想危机。知识分子感到生活空虚、精神苦闷,而产生了“世纪末的悲哀”,认识现实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退到“自我”里去。
情节脉络
一、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把他赶回了自己的卧室。
二、写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关心着怎样还清父亲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三、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好打工挣钱,并且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原来一直爱着他的妹妹终于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最后,“他怀着深情的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死了。父亲、母亲、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
问题探究:
1、细读课文,找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说说是什么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1)工作的辛苦、饮食的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
(2)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
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心理的原因。
2、课文中的格里高尔是一个”虫形而人心“的异类,但在他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人的一些特征。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一特征的语句,并思考作者这样写与本文的主旨是否矛盾?
“如果不是为了----不过眼下我还是 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这些语句表明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的异类。他的人格形象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富有责任感的好职员;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但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
3、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什么?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4、小说描写人变成虫的情节荒诞、变形,可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
作者用写实的手法,不仅写出了主人的身份和心理,而且写出了甲虫的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即使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式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探讨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
忠厚、善良、富有责任感的个性.
向往自由、争取自由.
探讨小说的主题
小说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这样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陌生和孤独的。人的变形,旨在逃离难以忍受的异化环境,是孤独和绝望的折射.
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11 变形记(节选)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偌大(ruò) 撂下(liào) 积攒(zǎn) 黏性(nián)
B.羞赧(nǎn) 挪动(nuó) 颤抖(chàn) 踅过(zhē)
C.咂巴(zā) 跺脚(duò) 昏厥(jué) 瘸子(qué)
D.皱褶(zhě) 蜷缩(juǎn) 愣怔(lèng) 一瞥(piē)
解析:D项“蜷”应该读“quán”。
答案:D
2.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21世纪教育网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解析:D项“冀”应为“翼”;“焕”应为“涣”。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妹妹毕竟还只是个孩子,说到底也许只是由于少不更事才承担了一项如此艰难的任务吧。
B.所以这只是一笔不可轻易动用,留着以备不时之需的钱;过日子的钱人们还得去挣。
C.而他萍水相逢的昔日的老同学,也总是些泛泛之交,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
D.他已经以为,最终摆脱一切苦难的时刻已经为期不远了。
解析:C项中“萍水相逢”比喻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在此处搭配欠妥。
答案:C
4.下列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_________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2)当时他是少尉,照片上他的手按在剑上,脸上挂着无忧无虑的笑容,分明是要人家尊重他的军人_________和制服。
(3)这一回也不从床单下往外_________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如今格里高尔和母亲隔开了,由于他的过错也许_________死亡的边缘。
A.克制 风度 巡视 面临
B.遏制 风韵 窥视 面临
C.克制 风度 窥视 濒临
D.遏制 风韵 巡视 濒临
解析:可以运用排除法,先确定自己有把握的词语,然后对选择项逐项排除,最后确定正确选项。
答案:C
5.卡夫卡,_________小说家,著有《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奥地利 变形记 城堡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
B.《变形记》以象征手法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C.通过变异的表象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受到物的压迫,受到肉体与精神的折磨而异化为物、为非人的这一普遍事实。
D.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世界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解析:C项中“普遍事实”的表述不恰当。
答案:C
2.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解析:做题时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3.有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你对此有何理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4.“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订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这句话说明他努力工作,忍受老板残酷的剥削是为了替父亲还债,可见他是一个温顺、孝顺的好儿子。而令人感到讽刺和心寒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儿子,在异化后却被家人抛弃,在孤寂苦闷中死去,加重了作品沉重压抑的风格。
5.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这是他自己所向往的吗?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习题,允许发表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格里高尔不向往变成大甲虫的原因可以从他的亲情考虑;而向往变成大甲虫的原因可以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带给他的压力使他极力想摆脱的心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不是他所向往的,从他的心理可以看出。他惊慌,痛苦,感到对不起家里人。
②是他所向往的,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也不见他大惊小怪的,以后甚至还适应了甲虫的生活。因为变成甲虫,也是他从现实中解脱的一条途径。
6.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心理描写的特点。
解析: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参考答案:《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1世纪教育网
他看了看柜子上嘀嘀嗒嗒响着的闹钟。天哪!他想道。已经六点半了,而时针还在悠悠然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马上就要七点差一刻了。闹钟难道没有响过吗 从床上可以看到闹钟明明是拨到四点钟的;显然它一定响过了。是的,不过在那震耳欲聋的响声里,难道真的能安宁地睡着吗?嗯,他睡得并不安宁。可是却正说明他还是睡得不坏。那么他现在该干什么呢 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发疯似的赶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他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甚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还是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了。那听差是老板的心腹,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那么,说自己病了行不行呢 不过,这将是最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显得很可疑,因为他服务五年以来没有害过一次病。老板一定会亲自带了医药顾问一起来,一定会责怪他的父母怎么养出这样懒惰的儿子,他还会引证医药顾问的话,粗暴地把所有的理由都驳掉,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再说今天这种情况,大夫的话是不是真的不对呢 格里高尔觉得身体挺不错,只除了有些困乏,这在如此长久的一次睡眠以后实在有些多余,另外,他甚至觉得特别饿。
1.从这段文字看,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巨大甲虫的原因是什么
2.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不是一种个别现象 请阐释你的理由。
答案:
1.从本段文字看,生存环境的严酷、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以及由此造成的精神压抑是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巨大甲虫的原因。
2.格里高尔的变形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因为格里高尔生活的环境虽然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面对的环境,人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社会环境中,容易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3~5题。
送 花
奥斯勒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21世纪教育网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一位上了年纪又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的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你真的这么想 ”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说,“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文中能表现“死了倒好,活着没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分)
5.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3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3.解析:老妇人前后思想和精神状态变化应该作为理解的重点。[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1)但眼神已哀伤得毫地光彩。(2)儿子的死,让老妇人没有了精神寄托。
4.解析:要注意守墓的人话,“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着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儿墓里哪个活着 ”
参考答案:她从丧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那那些活着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用处。
5.解析:注意老妇人的话:“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参考答案:活着就要对人有些用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法律门前
卡夫卡
在法律门前,站着一个门卫。一个农村来的男人走上去请求进入法律之门。但是门卫说,现在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想了想,问是否以后可以进去。门卫说:“那倒有可能,但现在不行。”看到法律之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而且门卫也走到一边去了,于是那男人弯下腰,想看看门内的世界。这一切被门卫看见了,就笑着说:“如果它那么吸引你,那你倒是试试冲破我的禁锢进去呀,但是请记住,我很强大,而且我只是最小的一个门卫。每道门都有门卫,而且一个比一个强大,那第三个门卫就连我也不敢看他一眼。”困难如此之大是那农村男人始料未及的,他以为法律之门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但是现在当他仔细观察了那穿着皮大衣的门卫,看见他那尖尖的鼻子、黑而稀疏的鞑靼式的长胡子,就决定还是等下去为好,直到获准进去为止。那门卫递给他一只小板凳,让他在门旁边坐下。他坐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了很多尝试想进去,并不厌其烦地请求门卫放行。门卫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又问他家乡的情况以及许多事情。他这样不痛不痒地提问着,俨然一个大人物似的,而最后却总是说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为这次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他用一切值钱的东西来贿赂门卫。门卫虽然接受了所有贿赂,但却说:“我接受礼物只是为了使你不致产生失去了什么的错觉。”多年过去了,这期间,那男人几乎是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门卫,他忘记了其他门卫的存在,似乎这第一个门卫是他进入法律之门的唯一障碍。他咒骂这倒霉的遭遇。开始几年,他的举止还无所顾忌,说话嗓门高大,后来日渐衰老,就只有咕咕哝哝、自言自语了。他变得很幼稚,由于长年观察门卫,所以连他皮衣领子上的跳蚤也熟识了,于是他也请求它们帮忙,以改变门卫的态度。最后他目光黯淡,搞不清楚是四周真的一片黑暗呢,还是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过他现在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它顽强地透过法律之门照射出来。现在他命在旦夕,临死之前,过去的所有经历在他的脑海里聚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至今还没有向门卫提出。他示意门卫过来,因为他身体僵硬,已经不能站起来。两个人身高的变化使那男人相形见绌,矮了一截,所以门卫必须深深地弯下腰,然后问道:“现在你究竟还想知道什么?”又说:“你太贪得无厌。”那男人说:“大家不是都想了解法律是什么吗?为什么多年以来除了我再无别人要求进入法律之门?”门卫发现那男人已行将就木,为了能触动他失灵的听觉器官,就吼叫着对他说,“其实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从这里进去,因为此门只为你一人所开。现在我要关门走人了。”
6.简析守门人和乡下人的形象。
7.本文有多重的象征意蕴,试分析浅层次的象征意蕴和深层次的象征意蕴。
8.悖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的是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和抵消。本小说哪些地方表现出这种悖谬?
答案:21世纪教育网
6.守门人:冷酷、凶狠,活像一只守门狗。
乡下人:老实巴交,本分懦弱,面对不让走进的法律之门,苦苦等待,直到老眼昏花、奄奄一息之际仍未能进入门里。
7.浅层次:法律之门是统治阶级机构的缩影,乡下人象征着人民,虽然门始终是开着的,但它却与老百姓无缘。你可以等,但等到地老天荒仍是申诉无门,人只有含冤死去。
深层次:法律之门象征着希望之所在,乡下人象征着一般人。希望虽有,但有门难入,所谓的希望出路,不过是等待而已。
8.一开始,守门人死活不让那位乡下人进去,并恐吓他说,即使进了这道门,里面还有两道更难进的法律之门。小说结尾时,乡下人在弥留之际,守门人却告诉他,这扇门是专门为他而设的,他死后,法律之门就要关闭了。
创新应用
9.小说题目为《变形记》,此处“变形”一词很值得探究,请分析它在文中包括哪几个层面的内容?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1)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
但格里高尔虽变形为甲虫,他内心依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母和妹妹操心,是为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情。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
(2)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 21世纪教育网
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家人形未变却变了心。开始时家人对格里高尔还有所牵挂,但后来就变得十分冷漠,甚至要设法摆脱他,把他扫地出门。连身边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亲情变成仇情,更何况是社会上的陌生人呢?从这点上说,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是人形而“虫”心。
(3)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此处“变形”是指卡夫卡采用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和技巧,通过变形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披上一层奇异的色彩,以此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同一事物,进而探究其本质。卡夫卡在作品中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的思考,在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并不荒诞的情感表达,寄寓的恰恰是卡夫卡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索。
10.以“格里高尔和母亲”开头,改写下面句子的画线部分,可适当加上关联词,但不能改变原意。
在一年里几个星期天以及重大节日全家难得在一起散步时,父亲在其实已经走得很慢的格里高尔和母亲之间总是还要走得更慢一些。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要理清句子的成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格里高尔和母亲其实已经走得很慢了,可父亲比他们走得更慢一些。
11.按不同的要求对“燕子飞翔”加以扩展。(不少于40个字)
(1)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清楚议论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议论重在对事物的本质行为进行引申论述,而说明则要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准确明白的把握。
参考答案:(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培养了每个生命生存的本能。在暴风雨来临前的闷热时刻,一切生灵都热得难受,可燕子却欢快地叫着,飞翔着。
(2)潮湿闷热的夏季,暴风雨到来之前,有翅的昆虫多在低空活动,这时是燕子觅食的最好时机,因而燕子也多在低空飞翔。
12.根据你对生活的体验,想想生活中有没有“变形”的情况。请虚构一个小故事,讲述一个道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写作提示:首先是“变形”的理解。生活中像格里高尔形态上的变形,我们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变形,如不良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为行为上的变形,如病态的一些做法。其次在写作中要编写故事,编写要合理。第三,要讲述一个道理,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
高考链接
13.(2007湖北八校联考,20)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认为大团圆是喜剧,非大团圆是悲剧。但也有作家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你所学的高中课文,或你熟悉的中外文学作品,还有哪些是写悲剧(不团圆)的?
请仿照例句,紧扣“不肯大团圆”,再写两个句子。(4分)
例句:关汉卿不肯大团圆,痛陈窦娥的冤情,控诉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式上不要求严格一致,可宽泛一些,侧重内容上揭示悲剧的价值。
答案示例:曹雪芹不肯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鲁迅不肯大团圆,描写祥林嫂的惨死,昭示了国民精神的麻木(或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
14.(2007福建高考,15)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与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这座纪念碑是由杰出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这一点,想必尽人皆知,对于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答案示例: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顿生瞻仰、思念之情 顿生敬仰、思念之情(或去掉“瞻仰”)21世纪教育网
第二处: 对于他的助手 至于他的助手(或“对于”改为“而”,或去掉“对于”)变形记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 普鲁斯 特、詹姆斯 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 《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 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 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 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 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 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 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
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 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 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 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 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 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 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 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 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 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 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 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 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 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 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 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 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 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 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 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 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 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 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