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
一、关于《善良》
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 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 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在这样精彩有 力的语言中,读者很容易在阅读之中被其折服。我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点。
《善良》并没有明确地答复“人们是否需要善良”这样的现实问题,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善良的芬芳 ,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向善”的旨意,显然这就是作者所要表露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一向主张 “惩恶扬善”,从这点出发,王蒙的观点并没有多大的突破,然而作为一篇富有时代色彩的议论散文,却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本文写于1995年,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之时,可以看出,它是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之时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
二、关于学习目标
“善良”是一个道德词语,像《善良》这样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文章,学生应该学什么呢 ?换句话说,通过接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善良》是议论文单元里的基本篇目,我们可以从文体着眼,以文章为范例,以议论文要素为框架,进行议论文教学。我们也可以从思想教育着眼,从文章观点出发,进行“善良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和水平。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学习着眼,理解、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我们甚至还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出发,分列不同的学习目标。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是多角度的,然而在有限的40分钟内进行教学,多角只能变成几角,这就存在一个教学取舍的问题,那么,本文应该取什么,舍什么呢文本是学习之本,阅读教学的基点建立在文章上。《善良》这篇文章,从接受层面的角度讲,我认为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明白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做到“读懂”文章,同时,从文学层面看,学生还要感受 好作品的语言,做到“欣赏”文章。因此,从文本研习的角度,我由此引申出两个学习目标,设定为:(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2)能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文以载道,从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很容易设定另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要学生学会善良和践行善良。很多文章我们几乎都可以这样处理,很多时候我们也希望达到这样的教育意义,但我以为,一节课不足以解决人的价 值观等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认识的提升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我们课堂上的努力也许只是使学生“受熏陶”,而不是使学生“能做到”,更何况本文只是思辩上的“崇善论”,(认真研究,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讲清楚“善良”与“一味善良”的区分点),因此,对读者(学生 )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 《善良》的作品真正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宣扬了善良的正面,而在于它启发了读者(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普遍性内容,我们不是没有价值,缺乏的是主体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因此,我认 为文学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设定学习目标,我想既符合文章实际,也符合学生的生活 实际,因而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将第三个学习目标设定为: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要学生读完这个作品之后,对善良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进而形成比较独立的看法,我想就达到了思想 教育的目的了,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分辨一般意义上的善恶,我想无须担心他们会走向异端,他们所要做的是就是思考,以及思考后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思考永远比课堂 上的结论重要,没有答案的课堂并非一概坏事,反而会更具精神张力和筛选空间,这也许就是作品的“立人”意义。
综合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3)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三、关于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的 达成度。在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怎样学习才能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呢?这 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像《善良》这样具有很大讨论空间(内容、语言、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我打算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进,在对话中提出问题,在对话中领会文章,在对话中激发思考,在对话中产生疑问,在对话中研究问题。
根据这三个学习目标以及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本课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就是思路、观点、语言和讨论四大内容,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阅读——感受——理解——思考四个程序,阅读与感受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属于感性认识;理解与思考是学习的第二阶段,属于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 是前者的深入和提升,整体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具体来说,过程如下;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 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 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 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 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
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 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
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 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 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 等欣赏点。第四,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最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作品的解读、目标的设定到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设想体现了我的一些教学主张,应该说大体上是比较 完满的,当然课堂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的因素众多,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待教学实践来检测。
四、设想后的感想
1、议论文的文体教学重在文体知识的学习还是文本内容的探讨?两者兼顾就一定是最好的教学吗?如果 不是,轻重问题怎么判定?
2、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篇目而判定文体知识或作品内容探讨的学习侧重?是否可以完全分离?
3、文本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话题、问题,而进行探究式的讨论或对话?阅读教学一定是先文本后拓展吗?如果不是,拓展就一定属于“失败之举”吗?
4、文体的写作知识对于学生的写作究竟有多大意义?“四不像”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吗?文章的好坏由 文体来定还是由语言思想定?
5、阅读教学上成“人生探讨课”是否就是“政治课”?上成纯粹的“人文”课,是否就没有了语文味?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定要在一节课中都体现吗?这样的课就一定是完整的课吗?可否分情况而论?(共19张PPT)
善良
王蒙
对善良的诠释
善良是一个道德底线,善良的人比邪恶的人更有力量。善意能得到善意的回报。
你对七个人人抱着善意,其中六个人会报答你,但是会有一个人利用你的善意,以为你软弱可欺,你如果为了七分之一把这六个人都得罪了,值吗?
我强调善良这个底线,因为一个心存恶念的人,会对身边所有的人产生怀疑,而使自己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状况下,精神很容易崩溃,他的生活也就少了很多欢乐。
——王蒙
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
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课文赏析:
1、试着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文章的提纲。
2、文章的论证结构如何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结构:
善良
破
树靶子
善良过了时(1)
善良不足恃(2)
立
驳:
我们不能以凶恶之心对待一切(3—4)
善良的作用或力量(5—7)
善良的内涵和外延(8—11)
我喜欢善良(12)
老子曰:“善,人之宝也。”
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所以,我希望每个同学都可以像王蒙一样从心底呼出:“我喜欢善良。”然后,去播种善良,收获希望!
思考:练习二、四
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
1、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2、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
1、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提示:这句话是对第一句“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的解释说明。
意思是说: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之下,受利益和实力的驱动,有的人在生存竞争和人际关系交往中,忘记了如“善良”那样的传统道德准则。
“似乎”一词说得较委婉,说明这只是某些人的错误看法和错误行为。
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
2、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提示:这段话是作者对“善良”内涵的一个精辟的论述。
因为“善良每败于……宣扬了自己的光明”“善良可以与天真……联系在一起”,所以“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
“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信心。”所以说“是一种自信,……一种乐观。”
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
3、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提示:这段话是作者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之后对善良的深刻认识。
小孩子是单纯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小孩子是善良的;
真正对人生对世界大彻大悟的人会感到自身在宇宙间的渺小,从而积极努力为这个世界做事,故而能谦虚地对待人生和世界,他也是善良的。
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
3、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提示: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自认为有点知识,有一定水平,便到处炫耀,到处卖弄,正如“文革”中,那些出尽风头的“恶人”,是最不善良的。
练习四
①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多么强大呀。②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着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③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④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⑤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细读上面的语句,回答问题:
1、第① ② ③ ④ 句与第⑤句是 关系,第①句与第② ③ ④ 句是 关系,第②句与第③ ④ 句是 关系,第③句与第④句是 关系。
2、细细揣摩这组句子对表意的作用,说出这种句式运用的妙处。
3、欣赏这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的文字,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论证,说说对比在论证中的作用。
练习四
1、提示:因果 总分 总分 并列
2、提示:这组句子全用整句,写了善良,再写凶恶,对照着写,
写出了“善良常常败于凶恶手下”的原因。
句式整齐,气势贯通,说服力强。
练习四
3、提示:课文中对比论证的句子还有第8段、第11段等。
通过“善良”与“凶恶”的力量、智慧、自信心的鲜明对比,更能使人认识到“善良”这一传统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讨论: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你觉得善良是什么?
小维尼,你觉得善良是什么?
善良嘛,让我想想……
主题阐发
借鉴:
善良是不需要花言巧语来衬托的,因为她本来就是一种美,所以,请允许我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我对它的感情:我爱你——善良。
人群中,每个人都像一个齿轮,你我之间的接触,难免会产生磨察,而善良便是当中的润滑剂....
其实世界为何会如此精彩,生活为何会如此美妙呢 那是因为在这个精彩的世界上,有一样很美妙的东西的存在,她就是"善良"!
善良,一个被埋藏在深谷中的“宝物”,他独自一人,经过岁月的洗涤,自我的拼搏,重新在阳光的沐浴中大放光彩。6 善良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粗糙( ) 潜艇( ) 煊赫( ) 圭臬( )
白痴( ) 发酵( ) 参透( ) 稚弱( )
深邃( ) 戚戚( ) 剽窃( ) 机杼( )
答案:cāo qián xuān ɡuī niè chī?jiào cān zhì suì qī piāo zhù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
B.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椎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
C.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
D. 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
解析:B项“椎弱”应为“稚弱”,形似致误。
答案:B
3.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
B.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
C.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D.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么 凶恶不是披尽了“迷彩服”了么 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解析:A项“正当防卫”上要加引号,表示引用和强调。B项句末的句号应改为问号,这是一个反问句;C项“人类,祖国,友人,理想”之间应该用顿号,表词语并列。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为了避免以后打扰胡蜂,我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牺牲。
C.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
D.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休戚相关,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解析:D项“休戚相关”应改为“休戚与共”,“休戚与共”指同甘共苦,而“休戚相关”则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良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作者在这里谈论“善良”,是旧话新说。
B.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已代替了道德原则,“善良”已经没有了传统作用。
C.对待凶恶的人,谁善良谁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所以人就不要太善良,特别是对凶恶的人绝对不能善良。
D.在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人当中,只有极少比例是像毒蛇或者恶狼的人。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原文说“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似乎”作者实际上是借这种不肯定的语气来肯定地指出人们对“善良”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B项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代替了道德原则的现象,但绝不是普遍的事实。C项全盘否定对待凶恶的人的“善良”,认为人在不应该善良的时候善良是绝对错误的观点,其实作者不完全赞成这种说法。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B.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
C.在阶级斗争中,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D.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解析:C句语序不对。三个词语应该按照从窄到广的顺序排列: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
答案:C
2.阅读课文,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王蒙的《善良》一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你自己还阅读过哪些有关“善良”的文章?能否列出一些关于“善良”的言论?
(3)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是“善良”的行为?你认为“善良”的人一定会被人理解吗?对此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4)你自己做过一些被人认为是“善良”的事情吗?你是否遇到过自己做了“善良”的事情却不被别人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事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议论文,要注意欣赏方法。首先查阅资料,了解王蒙及其善良哲学,明确善良在人生中的作用。其次要学习本文的幽默隽永、辛辣讽刺、优美精彩的语言风格。可采用分步阅读的方式,由浅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再以补充论据、提出新见解的方式,深化认识,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议论文思维过程的体验。
参考答案:(1)作者基本观点:“我喜欢善良”。在作者看来,只要拥有善良,就可能有幸福、和平、愉快,人生才有意义。
(2)(3)(4)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回答。
3.初读本文,你一定会注意到本文比比皆是的排比句,请你找出一两组排比句式,并简要赏析。
解析:王蒙散文中的对比、长句、仿词、节奏、张力等处理得很恰当并且多样,选字、用词、造句相对粗放。他特别重视词列、句列、段列甚至篇列的排比,他散文的排比之频、变化之多、运用之妙,现当代作家恐无出其右者。王蒙的排比吸收和运用了许多现代先进文化成果,丰美多姿。比如他的散文中还有一字排比、叠字排比、顶真排比、假设排比、严格排比和宽格排比、长句排比和短句排比、排比中的排比和排比后的排比,排比中的对比、比喻、夸张、象征等等,有很多变格,不胜枚举。正是排比多,散文节奏爽快、文气通畅、文势迅急,帮助了阳刚风格的形成与传达。本文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①句子成分的排比,如:“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这句话气势充沛,从各个方面写出了“善良”的内涵。②句子的排比,如:“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这些句子准确而全面地写出了“善良”的本质属性。
4.“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这句话用“似乎”一词有何用意?
答案:一连用了两个“似乎”一词,间接表明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善良不是一个过了时的字眼,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最终代替不了道德原则。
5.“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 ”
这两个句子是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句都是反问句,前一句采用反问手法,实际指出需要帮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善良的。第二句指出阴险狡诈的坏人其实只占很少一部分。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论辩语气更强烈。
6.“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这段论述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用对比手法,指出善良的光明磊落,失败也是暂时的,正义和善良一样就像太阳,乌云是掩盖不住的。善良的每一次表面的“失败”,实际上也是一种胜利,因为显示了自己的光明;相反,凶恶的每一次表面的“胜利”,实际上就是失败,因为显示了自己的丑恶。这虽然有点“精神胜利法”,但“公道自在人心”。
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这几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通过对恶人和善良者的惟妙惟肖的描写,既讽刺了恶人们凄惨恐慌的可笑丑态,又高度赞颂了善良者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形象。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21世纪教育网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是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 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了呢 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1.文中画线句子“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应如何理解?
2.“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了呢 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3.第二段中引用“东郭先生”“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解析:学会把反问句还原。反问句实际上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
参考答案:那些倒霉蛋当中没有几个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所以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这些人是不对的。
2.解析:连用两个疑问句来表意,比单纯用肯定句或否定句语气更强。
参考答案:如果我们对待并不是真正凶恶的人却像对待凶恶的人一样,那我们也就成了凶恶的人。
3.解析:这两个寓言故事与善良有关,以此引出下文观点,提出依据。
参考答案:为了说明我们对恶狼和毒蛇一样的人一味善良是不足恃的,同时也为后文批评有的人对待并不是像恶狼和毒蛇一样的人,也像对待恶狼和毒蛇一样的人提供类比论证的依据。
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科学家所要求的,在自己要头脑冷静,要纯理智,在外面又要一个特定的场合,要事态单纯而能无穷反复。那样才好让他来求真。但整个世界,整个人生,根本就不单纯,根本就变动不居,与日俱新,事态一去不复来,绝不能老在一个状态上反复无穷。因此说世界与人生根本就不科学,至少有一部分不科学,而且这一部分,正是重要的一部分。让我们用人为的方法,把外面复杂的事态在特设的场合下单纯起来,再强制的叫他反复无穷,如此好让我们得着一些我们所要的知识。然而这真是一些而已。你若认此一些当作全部,你若认为外面的世界和人生,真如你的实验室里的一切,也一样的单纯,也一样的可以反复无穷,科学知识是有用的,然而你那种心智习惯却甚有害。而且你所得的知识的用处,将抵偿不过你所养成的心智习惯的害处来得更深更大。
原来科学家本就把他自身也关闭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的,他把他自身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生中抽出,因此能头脑冷静,能用纯理智的心情来对某些单纯的事态作无穷反复的研寻。他们所得来的知识,未尝不可在整个世界与整个人生中的某几处应用,让我们依然把这些科学家在特定的场合中封闭,研究人体解剖的医生,依然封闭在解剖室里,整个医学上用得到解剖人体所得来的知识,但我们不要一个纯解剖的医学。人生中用得到科学,但我们不能要一个纯科学的人生。科学只是寻求知识的一条路、一种方法。我们用得到科学知识,但我们不能要纯科学的知识。否则我们需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大大地解放,是否能在科学中也渗入人之情感与欲望,让科学走进人生广大而复杂的场面,让一往不复的、与日俱新的一切事态,也成为科学研究之对象呢 这应该是此下人类寻求知识的一个新对象,一种新努力。
前一种科学,我们称它为自然科学;后一种科学,则将是人文科学了。近代西方科学是从自然科学出发的,我们渴盼有一种新的人文科学兴起。人文和自然不能分离,但也不能用自然来吞灭了人文。人文要从自然中出头,要运用自然来创建人文。我们要有复杂的变动的热情的人生科学,来运用那些单纯的静定的纯理智的非人生的自然科学。
4.通读全文,解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含义。(用原文句子回答)
(1)自然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文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析节选部分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参考答案:(1)自然科学指的是:“把他自身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生中抽出,因此能头脑冷静,能用纯理智的心情来对某些单纯的事态做无穷反复的研寻。”(2)人文科学指的是:“在科学中也渗入人之情感与欲望,让科学走进人生广大而复杂的场面,让一往不复的、与日俱增的一切事态,也成为科学研究之对象。”
5.作者先指出“纯科学”主义的有限、害处和原因,并由此指出:科学只是寻求知识的一条路、一种方法,科学中更应该融入人的情感与欲望,科学与纷繁复杂的人生更应该息息相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我们经常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e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上类推,地狱时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绝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有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有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们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节选自钱钟书《论快乐》,有删节)
6.“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7.“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作者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原因是什么?
8.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2)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答案:
6.解析:这样的句子就要把它阐释为一般句子来说。
参考答案:(1)说明了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几分钟的或者几天的快乐使我们活了一世,忍受了许多痛苦。(2)这种表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7.参考答案: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即使是肉体上的快活也是缘于心上没有挂碍,灵魂是轻松的。21世纪教育网
8.解析:第一句话是对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的理解,要抓住后句进行理解。第二句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这一句话采用了比喻手法,找出本义,换成一般说法即可。
参考答案:(1)现实生活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甚或是痛苦,但人终究是抱着快乐的希望,把忍受为享受,这是精神的胜利,故虽痛苦却不悲观。
(2)快乐由精神的修养来决定(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因而肉体的痛苦由于内在精神的作用变得并不可怕了。于是,人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
创新应用
9. “善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孩子以善良之心看待社会与人生。古语说:“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盖而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知也。”应当说,“善良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它希冀着人生美好的未来,应该是一生追求的道德规范。请你结合课文的主旨和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善良教育”的看法。
解析:要结合社会上以及自己对善良教育的看法,从对人的成长、对社会、对人生各个角度的作用来考虑。要学会把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和观点事例与具体的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要打通课本与生活的界限。
答案:略。
10.(原创)为下则新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进入十分钟倒计时准备。”
……
“松林变电压稳定,设备运行正常。”
“泸沽变电压稳定,设备运行正常。”
“马道变电压稳定,设备运行正常。”
……各变电站一切正常的信息依次返回到四川西昌电业局调度中心。在西昌电业局坐镇调度中心指挥的领导和值班人员,都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密切监视着电网负荷和潮流的变化。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聚焦着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目光。作为承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主要电力供应任务的西昌电业局肩上承担的千钧重担自然不言而喻。而这已是西昌电业局今年承担的第5次卫星发射供电保障任务。21世纪教育网
早在今年初“嫦娥一号、保电大战就已拉开帷幕。2月7日、4月13日、7月26日和9月27日,按照四川公司的要求,西昌电业局领导带队对卫星发射基地进行沟通走访,主动调查收集卫星发射基地对西昌局保电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修正。四川公司朱长林总经理等领导亲自打电话询问“保电”工作进度,指挥“保电”工作。省公司有关部门也数次了解、督促“保电工作”,并派人到西昌支持“保电”工作。
当晚,得到西昌电业局成功完成“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安全供电保障任务的消息后,省电力公司朱长林总经理亲自打电话,向西昌局全体参战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并要求西昌局继续搞好各项保电工作,抓好安全生产,争取更大成绩。至此,四川公司已经连续第49次顺利完成卫星发射保电任务,创造了又一项新的纪录。
解析:题好文一半。标题拟得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看后让人耳目一新;标题拟得不好,引不起阅者的兴趣,有可能把好的新闻埋没了。要拟定一个好的标题,起码要做到三点。第一,题文相符,使读者见题明义。标题要准确贴切地概括正文最主要的事实和主题思想,看了标题,就知道全文的实际内容。第二,要突出特点,提炼出新意。新闻标题忌笼统和一般化,要对标题语言千锤百炼,提炼出特点,提炼出新意,使之醒目、新颖、生动、有吸引力。第三,标题要尽量短。尽量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做到简练概括、高度浓缩。[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示例:“嫦娥一号”探月,四川(或西昌)电力续写“保电”辉煌
11.根据要求,发挥想象,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拟三条标语,语言要亲切、友善、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1)(从运动员角度)展现各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观众角度)表现观众对运动员的热情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历史的角度)表现这次体育盛会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切合,语言连贯,合乎标语的要求,不超字数,即可得满分。
参考答案:(示例)(1)我们,微笑着走进这片多情的土地。(2)我们,永远为你助威,为你喝彩。(3)历史,将记住这个古老的国度点燃的和平圣火。
12.这篇文章用富于感性和理性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善良的美好和可贵。善良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词汇,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善良的扶持,我们才能跋涉;因为善良的爱护,我们才能有喜乐;正是因为彼此的善良,我们才能被称为人类。请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善良打分,并在自己的心中埋下善良的种子。
请以“善良”为话题,或发表见解,或抒发情感,或书写经历,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21世纪教育网
写作示例:善良不是装出来的。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善良是人类的优秀品质,大家都有崇尚善良。于是很多心存恶毒的人常常打着善良的幌子欺骗世人。古往今来,冒充善良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时真的蒙人不浅。朱元璋曾当过和尚,和尚按说是一心向佛之人,可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却狠毒无比,只要稍有冒犯,便大开杀戒,后来好像得了心理疾病,很多时候无端猜测就杀人,以至以杀人为乐,最后连小时候在一起放牛的小伙伴也就是宁国公徐达他也不放过,加害至死。可见,一个人不善良十分可怕,如果这个人再伪装成善良的样子,那就更加可怕了。时下,被捉的贪官中有很多人是寺庙的常客,他们出手大方,貌似心诚,其实他们自己想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我想,他们决不会想到善良。他们这样做,大概是一种伪装。如果是这样,可以称上腐败的一个新特点了,值得人们警惕。
高考链接
13.(2007成都一模,1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后面的题。
[本报消息]巴黎时间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对于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这个结果,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今增强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另据专家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两年才能申报一项无形遗产,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韩国的端午祭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唯一的相同点是都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韩国申遗成功值得我们思考,他们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注入了现代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从去年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令国人反思。
(1)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填写在横线上。(20字以内)21世纪教育网
(2)在对待文化遗产上,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根据这则报道归纳)
答案示例:(1)端午节姓“韩”令国人反思(或“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令国人反思”)21世纪教育网
(2)①需要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②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实现现代转型;③借鉴他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4.(2007海南高考,22)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21世纪教育网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解析:要求仿句形神兼备。仿写的两个句子,既要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与开头一句话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式,又要使文段语意完整,也就是都能表现一种坦然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无法伟大辉煌,也不惧怕平凡普通,热爱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答案示例:没有蓝天的深邃博大 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悠然 没有牡丹的富丽典雅 可以有小草的清秀刚毅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圭臬(ɡuī niè) 白痴(chī) 发酵(jiào)
B.参透(cān) 稚弱(zhì) 深邃(suì)
C.戚戚(qī) 剽窃(piāo) 机杼(zhù)
D.粗糙(zào) 潜艇(qián) 煊赫(xuān)
解析:D项,“糙”应读“cāo”。[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白痴 煊染 提练 圭臬
B.滥恶 萌孽 溶冶 熔解
C.编纂 篡夺 襟怀 稚弱
D.戚戚 超拔 笙萧 参透
解析:A项,“煊”应为“渲”,“练”应为“炼”;B项,“孽”应为“蘖”,“溶冶”应为“熔冶”;D项,“萧”应为“箫”。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是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者毒蛇,善良就是白痴。21世纪教育网
B.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
C.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D.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
解析:A项,《东郭先生》《农夫与蛇》不能用书名号,这里指的不是书,改为:东郭先生、农夫与蛇。B项,句末句号要用问号,这是一个反问句。C项,“战胜”要用引号引起,“凶恶”并不是真正战胜了“善良”,引号表示否定。
答案:D
4.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_______________处于不设防_______________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_______________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_______________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
A.仍 或是 因而 所以
B.却 或是 并且 而
C.仍 乃至 并且 所以
D.却 乃至 因而 而
解析:第一处是转折关系,第二处是递进关系,第三处是因果关系,第四处为转折关系,所以选D项。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是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21世纪教育网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
D.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解析:B项,“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指什么事都敢做。用在此句,感彩不恰当。
答案:B
6.下列各句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但是,我多么渴望观看和倾听戏剧表演进行中对白和动作的相互作用啊!
B.在能看见的第一天下午,我将到森林里进行一次远足,我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丽之中。
C.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所以,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即使像胡蜂这样拥有锐利自卫武器的强悍生命,亦仍需依靠它们庞大的数量,才能在布满死亡陷阱的世上不灭地延续下去。
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即“观看和倾听……相互作用”不当;B项,偷换主语,在“我的眼睛”前加“让”;C项,“所以”在句中表示的因果关系不当。
答案:D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是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 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了呢 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良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作者在这里谈论“善良”,是旧话新说。
B.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已代替了道德原则,“善良”已经没有了传统作用。
C.对待凶恶的人,谁善良谁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所以人就不要太善良,特别是对凶恶的人绝对不能善良。
D.在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人当中,只有极少比例是像毒蛇或者恶狼的人。
解析:A项,原文说“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似乎”,作者实际上是借这种不肯定的语气来肯定地指出人们对“善良”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B项,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代替了道德原则的现象,但绝不是普遍的事实。C项,全盘否定“善良”,认为人不应该善良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D
8.对“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的少数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
B.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那些倒霉蛋当中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像真的毒蛇和恶狼的人是不对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那些倒霉蛋当中没有几个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所以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这些人是不对的。
D.那些倒霉蛋当中有很多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我们应该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他们。
解析:学会把反问句还原。反问句实际上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
答案:C
9.“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了呢 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解析:连用两个疑问句来表意,比单纯用肯定句或否定句语气更强。
参考答案:如果我们对待并不是真正凶恶的人却像对待凶恶的人一样,那我们也就成了凶恶的人。
10.第二段中引出“东郭先生”“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两则寓言故事与善良有关,且引出下文观点,提出依据。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为了说明我们对恶狼和毒蛇一样的人一味善良是不足恃的,同时也为后文批评有的人对待并不是像恶狼和毒蛇一样的人,也像对待恶狼和毒蛇一样的人提供类比论证的依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浮士德小插曲
秦 牧
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一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老德国留学生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21世纪教育网
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许多名人曾经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名字。
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以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21世纪教育网
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吧!”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21世纪教育网
回国后不久战事注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这位朋友叙述这段往事,不胜感慨的神情和声调,使我想起他大概将终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其实那本书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书的精神已经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新的德国能够更重视歌德的遗著,一如新俄时代印着更多的普式庚(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样;普式庚、托尔斯泰等人的白骨销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秦始皇焚书,尼罗皇(尼禄)杀教徒,亚历山大城的火,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这种精神离开简帛、芦叶卷、蜡板、纸张,躲藏在人们的脑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阶层的人辗转传达,机会一来,又体现于简帛、芦叶卷、纸张中,想到这一层,我真要发狂地想到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就有古贤哲们当年身体中的一滴泪水,一粒元素细胞,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到无数古人的感染……想起这一层,我们真是喜悦而又颤栗。“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毁了歌德的故居,东方的法西斯铲平了鲁迅坟头的碑碣,行为如出一辙;但可断言,坟里的人如果有知,决不为自己悲,坟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种笑声一定充满了坚决与轻蔑。
(选自《秦牧杂文》)21世纪教育网
注:战事,指抗日战争。
11.文中写的那位老德国留学生的一本《浮士德》曾有过怎样的经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把握内容要点,化繁为简。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1)许多名人阅读过它,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还在上面签了名。
(2)那位老德国留学生在拍卖场上发现了它,并用七十几个马克买下了这个珍本。
(3)这本书随老德国留学生回到中国,不幸在一次日寇的大规模轰炸下被炸得粉碎。21世纪教育网
12.文中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侧重议论,请简要说明本文叙事和议论的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注意文章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常常是叙议结合,前面的记叙为下文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是前文的记叙的深化和升华。
参考答案:(1)叙事控诉法西斯毁灭人类文化的事实基础,使下文的议论有针对性。
(2)议论使事件得到升华,主题得到深化,作者撰文的目的得以表达。
1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的含意。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结合文章上下文和主旨来理解,不能孤立来看。
参考答案:(1)法西斯能摧毁文化伟人的房屋、坟碑,但不能摧毁人们对文化伟人的崇敬。
(2)历代统治者能毁灭人类记载文化的有形的东西,但永远也不可能毁灭文化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优美而深沉的叙事散文。
B.本文以歌德的故居被毁、屋前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开头,以鲁迅坟头的碑碣被铲平结尾,首尾照应,有力地表达了本文控诉法西斯对文化精神摧残的主旨。
C.文中叙写拍卖员建议那些德国的竞争者把书让给老德国留学生的和平情节与全文主旨不合拍,可以删去。
D.文中的叙事和议论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与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分不开。
E.文中列举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系列的大浩劫,形成排比,强有力地揭示了尽管反动派对人类文化精神一再扼杀、毁灭,但文化精神是永远不会真正中断死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注意本文是抒情散文。文中叙写拍卖员建议那些德国的竞争者把书让给老德国留学生的和平情节是诠释文题的,且是下文情节的基础,与主旨相符合,不能删去。
答案:AC
二、语言运用
15.仿照下列例句,以“快乐”和“纯真”为话题,各写一个句子。
例句: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
快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造句子其实考的是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要看清例句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例句是一组由排比句构成的整句,那么“快乐”和“纯真”话题也要写成排比句,写成整句形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略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