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备课组合:教案(学案)+课件+课时测试】粤教版语文必修4《失街亭》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备课组合:教案(学案)+课件+课时测试】粤教版语文必修4《失街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26 09:15:04

文档简介

失街亭
《失街亭》【一】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一、点拨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 ,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 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 知其所终。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 贯中是“有志图王者”。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 一张士诚有关系。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 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罗氏的创 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 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 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 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结构图解
一、情节的开端 再叮咛孔明遣将
(1-2) 立誓言马谡领命
二、情节的发展 套兵书屯军山顶
(3) 拒谏言留下隐患
三、情节的高潮 探虚实司马布阵
(4-6) 被围困街亭尽失
四、情节的结局 想补救为时已晚
(7) 回汉中前功尽弃
五、情节的尾声 明军纪泪斩马谡
(8-9) 思先帝孔明责己12 失街亭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垣(yuán) 偏裨(bì)   旌旗(jīng) 犄角(jī)
B.汲水(jī) 垓心(gāi) 长史(cháng) 鼓噪(zào)
C.辎重(zī) 什物(shí) 熟谙(ān) 鲧禹(gǔn)
D.辕门(yuán) 钦敬(qīn) 骤至(jù) 自缚(fù)
解析:A项中“裨”应读“pí”;B项中“长”应读“zhǎng”;D项中“骤”应读为“zhòu”。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措手不及  鼓噪呐喊  占山为寨  势如劈竹
B.片甲不回  漫山遍野  端然不动  深通谋略
C.倍加钦敬  失地陷城  力穷势孤  平生谨慎21世纪教育网
D.孤军难立  等闲视之  备道而行  屯兵扎寨
解析:本题D项“备道而行”中的“备”作为动词,意义解释不通,应为“背”。
答案:D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隳志气(毁坏) 熟谙战法(熟悉)
B.克复街亭(攻破) 等闲之辈(某一类人)
C.明正军律(严明) 以一当百(当作)
D.筑起城垣(墙) 败军折将(损失)
解析:C项“当”意为“抵挡”。
答案:C
4.下列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吾之过也
A.乃魏延也
B.刘备,天下枭雄21世纪教育网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街亭是吾根本
解析:例句与A、B、D三句均为判断句。译为现代汉语时,例句与B项,均须加判断词“是”;A项的判断词为“乃”;D项的判断词是“是”;只有C项是个陈述句,句中虽有“是”它却是代词“这里”(指赤壁)。
答案:C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
B.我国明代是文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三言二拍”等优秀的长篇小说。还有《牡丹亭》等杰出戏剧。
C. 《三国演义》全书事件复杂,情节曲折,结构宏大,“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练生动,被称为“第一才子书”。
D. 《三国演义》正因为是文学作品,渗透了作家的主观情感,尊刘抑曹,表现了封建正统观念,对农民起义的态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
解析:“三言二拍”是话本集和拟话集。
答案:B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大军皆休矣(完了,断送的意思)
B.以为疑兵(受嫌疑的军队)
C. 犄角之势(原指捕鹿的时候,有人抓住鹿的角,有人扭住鹿的脚,协力合作,后指作战时相互支援)
D.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解析:B项“疑兵”在这里指为疑惑敌人而设置的军队。
答案:B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关系)
B.魏兵端然不动(稳固地)
C.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D.吾累随丞相经阵(布阵)
解析:经阵:经历战争。
答案:D
3.选出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汝虽深通谋略
B.为犄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
C.蜀兵见之,尽皆丧胆
D.乃丞相赏罚不明也
解析:B项“可以”意为“可以用来”。
答案:B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等闲之辈 等闲:平常。
乃偏裨之事耳 偏裨:偏将。
B.马谡见事不谐 谐:谐和,顺利。
径到街亭 径:直接。
C.执手而言 执手:握着手。
大哭不已 已:止。
D.合当斩之 合:加在一起。
孔明流涕 涕:眼泪。
解析:D项中“合”意为“应,应该”。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5.对本文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安排马谡去守街亭时千叮咛、万嘱咐,又安排高翔、魏延作后应,街亭失守后更是周密布置,进退有度,表现了这个人物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
B.马谡在关键时刻能挺身出击,勇挑重担,失败后负荆请罪,敢于承担,这些描写使得这个人物在自大之外不失可取之处,成为一个可悲但不可笑的形象。
C.诸葛亮并不信任马谡,却派他去守街亭;失败后将其处以斩首,却又为之大哭并答应厚待其家属,表现出虚伪狡诈的性格特点。
D.文中王平的反复劝谏和司马懿的先“叹”后“喜”,从不同角度突出了马谡的自大和轻敌。
解析:C项中“虚伪狡诈”是对诸葛亮性格的错误认识。
答案:C
6.课文中突出描写了马谡的三次“大笑”,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解析:一“笑”孔明“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 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在他看来,孔明对街亭的战略地位的估计是过多的思虑和操心,谨慎的孔明也被他笑为自扰的“庸人”了,既然连丞相、统帅的军令也要笑作“多心”,对位居他下的王平,更不屑一顾了。二“笑”便是笑王平无能。王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笑王平的进谏是“女子之见”,轻蔑之意,无以复加,他目空一切,一意孤行,执意不从,最后发展到公然违令的地步。三“笑”司马懿胆怯——当司马懿亲自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他自陷绝境,还口出狂言,大祸临头,还自鸣得意。骄横自大已达可悲的地步。
参考答案:三次大笑,逼真地写出了马谡傲慢自狂,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骄态。
7.课文最后一节描写了诸葛亮的三次不同的“哭,这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性格?
解析:第一次当听到马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而后大哭时,念及过去的一番情谊,而又军法如山,不容徇情,不禁挥泪,说道:“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让左右推马谡出辕门外。这里作者把孔明的感情写得十分真切自然。第二次是听到蒋琬为马谡求情时说:“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时,不禁又触动了他的心境。他又何尝不为手下一名谋士的正法而惋惜 所以止不住又“流涕”,但他也正因为“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所以坚持“合当斩之”。诸葛亮含泪说出这深明大义的话,更有感染力。第三次当武士献上马谡首级于阶下时,孔明“大哭不止”,蒋琬不解问其道:“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说道:“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原来这“痛哭不已”是他悔恨内疚、痛惜、哀思之情的总爆发。
参考答案:通过这些描写突出了诸葛亮赏罚公正、内外一致,法纪严明,不徇私情,严己责己的优良作风。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二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单子,手执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走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心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宝、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声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旌旗尽皆隐匿:隐藏
B.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C.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自作主张
D.众官无不骇然:受惊害怕的样子
2.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望西城蜂拥而来
B.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
C.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D.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  )
A.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
B.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C.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D.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4.对文段中后人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A.这首诗概括了诸葛亮凭三尺瑶琴胜司马懿几万人马的故事。
B.诗中没有直接对诸葛亮进行赞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后人对他的敬佩之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诗中通过“三尺瑶琴”和“十五万人”的对比,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讽刺了司马懿。
D. “土人指点到今疑”是说司马懿始终都没有弄明白当地人给他的指点。
5.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所写的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空城计”的故事。
B.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孔明和司马懿。
C.文中不仅表现了孔明“智”的一面,而且表现了他“勇”的一面。
D.文中刻画人物,展现情节,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双方力量的对比、孔明和众官的对比等。
答案:
1.解析:C项“擅动”在文中应解释为“擅自行动”。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2.解析:A、B、C三项中的“而”作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连词;D项中的“而”为副词,可解释为“才”。
答案:D
3.解析:A、B、C三项意义不变,D项中的“走”解释为“逃跑”,和现代汉语解释不同。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4.解析:“土人指点到今疑”是说当地人至今指着当年司马懿退兵的地方,仍然不明白司马懿十五万兵马怎会被诸葛亮三尺瑶琴吓退。
答案:D
5.解析:文段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孔明,而不是司马懿。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6.这一段文字的高潮是(  )21世纪教育网
A.叱左右推出斩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
C.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D.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7.根据这一段内容分析,马谡兵败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听王平劝告,未到五路口下寨,刚愎自用。
B.死读兵书,缺乏实际作战经验。
C.年轻气盛,狂妄自大,一意孤行。
D.未加慎重考虑,随意立下军令状。
8.根据神态和语言描写分析诸葛亮的心理特征,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留恋旧情,深表同情)
B.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 合当斩之。”(内心矛盾,悲伤不已)
C.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大业难成,痛心惋惜)
D.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 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恨之入骨,为己开脱)
9.下列关于上文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的主要线索是孔明依法斩马谡,由此串起了众多的人和事。
B.对孔明、马谡、蒋琬等都是正面表现,对先帝和马谡一家大小都是侧面展示,这样有实有虚,以实为主,虚实并呈,相映成辉。21世纪教育网
C.文章略写孔明斩马谡的过程,详写斩的原因和斩后情况,突出情与法的矛盾,主题充实有力。
D.上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外貌描写,使人物形象突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答案:
6.解析:此段即是“斩马谡”,表现的是孔明执法的严明。
答案:C
7.解析:注意审题“根本原因”。纸上谈兵、教条主义是根本原因。
答案:B
8.解析:不是为己开脱,而是执法严明。
答案:D
9.解析:主要是语言描写,没有外貌描写。
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 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等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10.“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写袁绍这种叹惜意图是什么?
11.关羽请战时,袁术大喝“打出”,袁绍也大加蔑视,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12.对“斩华雄”的场面,小说采取了怎样的手法?如果让你把“斩华雄”的过程写出来,你该怎么写?21世纪教育网
13.这段“斩华雄”的文字,主要篇幅却写“斩”之前的细节,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
10.解析:先抑后扬,先借袁绍之口抑帐下众将,为后文扬关羽铺垫。
参考答案:慨叹眼前无能人,为关羽的出战作铺垫,渲染气氛。21世纪教育网
11.解析:注重衬托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主要是反衬关羽虽地位卑微,却不同凡响。
12.解析:如果写“斩华雄”的过程,可参照《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交战场面来写,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描写。
参考答案:简笔,侧面点染法。
13.(1)可以表现更多的不同性格的人物;(2)将中心人物放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描写;(3)为了制造“悬念”,为中心人物出场作铺垫。
创新应用
14.《失街亭》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故事脉络分明,结构井然?
答案:始终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孔明为中心人物,以街亭攻守为材料,并注意前后照应,所以情节起伏曲折而井井有条,人物众多而主次分明。
15.(原创)读下面文字,补写出空缺部分。
从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六个省明争暗斗,到一个“梁祝故里”的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直至今天山西两地对“帝尧故里”的“文化攻势”、河北三地对魏征故里“花落谁家”各执一词。今年,湖北襄樊举行仪式,纪念诸葛亮出山1 800周年。诸葛亮躬耕之地有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两种说法,“嘴官司”打了多年。近年来的中国大地上,围绕着文化遗产的各种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这场文化遗产争夺战到底为何,透过文化保护的旗帜,其中暗藏的玄机耐人寻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固有形式的背后往往都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文化创新就是在不断继承、扬弃和发展当中增强这种文化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些靠往粽子或月饼里加鲍鱼、鱼翅来招揽顾客的做法,那些着眼于地方利益的文化遗产争夺战,绝非文化创新,对文化传承有百害而无一利!
示例2:自从我们尝到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批准下来后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后,我们找到了借水行船的一种发财思路,只要我们申报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批准下来,就等着大把大把地接钱了。于是,先申报项目把坑儿占上再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纷纷出笼。说穿了,目的更多不过在于经济利益而已,而将其保护的意义放在后面了。21世纪教育网
16.根据下面的文字内容,请在文后的横线上写出一句适合语境的话。
四川一位身价上千万元,拥有一座餐饮娱乐城、两个大型肉食品加工厂,且身有残疾的冉敬芳,与自己的子女签下了一份遗产“不继承协议”,说她百年之后,财产“用来回馈社会,资助残疾人事业”。要求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成人后自谋职业,自食其力。21世纪教育网
在冉敬芳的眼里,她对“财富”的理解是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最关键的是冉敬芳的最后一句话:要求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成人后自谋职业,自食其力。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勤劳是更为宝贵的财富(或:勤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之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7.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请你根据你的了解,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有生命力的原因。
写作提示:
诸葛亮能得到人民的认可,以下几个方面不可忽视:
(1)胸怀大志。《三国志·诸葛亮传》: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胆识非凡。《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3)务实。《三国志·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纵观丞相一生,每一言皆有的放矢、切中有害,掌权十余年治实不治名,一举一动掷地有声。
(4)信念坚定。执著兴复汉室的信念,悲壮地北伐,一直至死。
(5)忠贞不二。一生献给先主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恪尽职守。先主时,“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三国志·诸葛亮传》);后主时,“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诸葛亮传》),从未有疏漏。
(7)清廉。《三国志·诸葛亮传》:“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8)公正。《三国志·诸葛亮传》: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9)勤于思考。《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10)不畏困难。丞相蹈一州之土主动对抗强魏十倍之地,系蜀国安危于一身,而从未退缩。
高考链接
18.(2007武汉四月调研,20)改用名言名句,反其意而用之,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请根据下面语言表达的要求改用相关的名言名句。
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改用为:珍惜有限的光阴,对有限的光阴充满乐观的情怀——夕阳无限好,何愁近黄昏。
(1)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改用为:自觉坚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21世纪教育网
改用为:为坚定执著的信念而至死不渝,不言放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找准“反其意”之意,再适当改动词语。
答案示例:(1)当一天和尚撞响一天钟
(2)春蚕到死丝未尽,蜡烛成灰泪不干
19.(2007湖北高考,20)下图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该图案以编钟为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下方的波浪既是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色的传统云水纹饰,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形似一个横着的阿拉伯数字“8”。中间的圆形图案是中国艺术节节徽,是每一届艺术节设计节徽时必须采用的。请结合节徽图案的含义,为“八艺节”主会场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有二:一是对所给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二是怎样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并用对联形式表达出来。一般情况下,试题不会给出具有明显的关联作用的词语,因此,寻找一隐蔽性的照应词语就十分重要了。写出的对偶句,在平仄方面不作要求,这就降低了答题难度。做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懂句子之间的逻辑语意关系,其次要注意题干的提示,如“结合节徽图案的含义”、“为主会场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等,再仔细寻找能够照应句子逻辑关系的词语。
答案示例:祥云朵朵,楚韵荆风迎宾客;编钟声声,高山流水觅知音(共10张PPT)
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马谡其庸体现在哪里?
马谡有可用之处吗
孔明为什么一定要用马谡
1.孔明放心马谡吗
2.取长安第一功真的没有其他可用之人吗
3.孔明为什么一定用马谡吗
讨论:同样是立下军令状,华容道上的关羽得到了原谅,马谡却被斩头?
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希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人应各尽其才
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积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是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之,是其所以失天下也!”
谢谢光临指导!再见

三国演

贯中著
e女正


f定°
平夷
北伐进攻方向及次⊙郡级治所
南征进军路线县级治所
②蜀汉都城
其他地名
此乃天赐孝险地,
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示意图
促昏
青真军
赵云军
蜀军第一次北伐
汉中郡
蜀军第二次北伐
魏蜀边界
x1E)网
na wn的ta:Nt
ee a
aoxs turC
Hseld
P Prion
orford
⊥金以⊥ct让
1
fue心k工Cau
Emc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