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 题。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唯有 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要在学习第 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重在加强学生 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 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 ,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 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 《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 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 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 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 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 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 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 党 政权和一些 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 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 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 ,“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
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
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 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 切文化遗产。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 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
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 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4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 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 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 ,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 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 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 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 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 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
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 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 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 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 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 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 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 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 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 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 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 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 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 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 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 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 清楚。)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 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 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 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 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 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 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 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 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 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或选2 ̄3份投影胶片进行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供参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 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
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
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
,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 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 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 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 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 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 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 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 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 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 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 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 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 ,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 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 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 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 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 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 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 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 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 ,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 孱头 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国粹 冠冕堂皇5 拿来主义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予(gěi) 冠冕(miǎn) 残羹冷炙(gēng)
B.茅厕(cè) 鱼鳍(qí) 糟粕(pò)
C.自诩(xǔ) 脑髓(shuǐ) 蹩进(bié)
D.国粹(cuì) 吝啬(sè) 孱头(càn)
解析:A项中的“给”应读“jǐ”;B项中的“厕”应读“si”;C项中的“髓”应读“suǐ”。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磕头 唠嗑 打瞌睡 溘然长逝
B.拙劣 黜免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21世纪教育网
C.辍学 拾掇 连缀 嘤嘤惙泣
D.赢余 蜾蠃 羸弱 秦王嬴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C项中的“惙”应为“啜”。
答案: C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礼尚往来(尚:重视) 残羹冷炙(炙:烤肉)
B.冠冕堂皇(冕:古代帝王的帽子) 鞠躬尽瘁(瘁:死亡)
C.并行不悖(悖:相反) 泾渭分明(泾渭:泾水和渭水)
D.勃然大怒(勃然:生气的样子) 故弄玄虚(玄虚:迷惑人的手段)
解析:B项中“瘁”应解释为“过分疲劳”。
答案:B
4.下列关于本课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大文化巨匠之一(另两位是郭沫若、茅盾)。
B.《拿来主义》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作者主张“拿来主义”,反对“送去主义”。
C.《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语言不仅锋利深刻,战斗性强,而且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
D.《拿来主义》是一篇典型的立论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抽象深刻的问题阐述得通俗易懂。
解析:本文不是一篇“典型的立论文”,而是先破后立的写法,先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在“破”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即“拿来主义”。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21世纪教育网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④⑤③ 21世纪教育网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⑤②④
解析:原文是按怎样对待、怎样区别处理、有何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处理、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来排列的。注意根据关联词语安排语句的起承转合顺序。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动词是( )
①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_________了一串钉子。
②近来就先_________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③还有几位“大师”们_________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_________过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挨 送 拿 看
B.碰 送 捧 挂
C.碰 拿 带 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挨 带 捧 挂
解析:①“碰钉子”是固定词语,同时又形象地说明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到处受气的窘境;②中的“送”比“拿”“带”都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政府阿谀、讨好西方国家的嘴脸;③中的“捧”说明态度很虔诚,“挂”表明夸耀的心态。鲁迅运用这些动词,对那些卖国求荣者极具讽刺意味。
答案:B
2.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C.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到:拿来!
D.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解析:A、B项中的“送去主义”“象征主义”都是特定称谓,所以要加上引号;C项中的“礼尚往来”也要加上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答案:D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解析:A项中为了讨好主子,把能送的东西都“送”了,最后甚至不惜用“活人”替代“古董”,这当然不是什么“进步”行为;B项中“大师”们虔诚的态度和恭敬的做法,既有损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又损害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哪里谈得上“发扬国光”;D项中的“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无益的部分,称之为“国粹”显然是讽刺。C项中“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自诩”一词,表明了作者否定的态度。
答案:C
4.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请归纳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5段):
第三部分(第6~7段):
第四部分(第8~10段):
答案:(1)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2)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3)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21世纪教育网
5.对语言的揣摩要联系杂文的特点,注意透过词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答案:(1)“抛给”与“抛来”的区别。“抛给”犹如“嗟来之食”,那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
(2)“自己来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7.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请举例说明。
答案: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节选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
2.节选部分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章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解析:议论文中,中心句即表明作者观点、看法和主张的句子,一般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或结尾。节选部分从反面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和做法,从而表明了“拿来主义”者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在结构上,作者采用的是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写法,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搞清楚这一些,就很容易找到节选部分的中心句了。
答案:①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③他占有,挑选。
2.解析:要着眼于从文章整体去考虑。文章以“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喻体构成了论证主体,所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最突出的表达效果就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将深刻的道理通俗化。
参考答案:比喻论证。作者通过青年对大宅子如何占有、挑选的形象叙述,把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个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然,通俗易懂。
3.解析: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对待“大宅子”的三种做法:“徘徊不敢走进门”“放一把火烧光”和“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实际上就是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回答时必须透过现象看实质,还原到作者本来所要阐述的问题上来。
参考答案:第一种是不敢接触的逃避主义态度,第二种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种是全盘肯定的投降主义。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鲁迅分别斥之为“孱头”“昏蛋”和“废物”。21世纪教育网
4.解析:这几个短语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脑髓”强调要思考,“放出眼光”强调要识别,“自己来拿”则是强调在思考和识别的支配下所产生的动作和结果。没有思考就没有识别,没有思考和识别,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来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不能颠倒。因为“运用脑髓”指的是思考,“放出眼光”指的是识别,没有正确的思考就没有正确的识别;“自己来拿”这一结果,是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支配下产生的。
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高雅的人说,“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
中国不识字的人,单会讲话,“鄙俚浅陋”,不必说了。“因为自己不通,所以提倡白话,以自文其陋”如我辈的人,正是“鄙俚浅陋”,也不在话下了。最可叹的是几位雅人,也还不能如《镜花缘》里说的君子国的酒保一般,满口“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的终日高雅,却只能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到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5.从内容来看,这篇杂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6.文中加点的“呻吟”一词的本意是什么?鲁迅先生用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7.“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想上天”一句中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21世纪教育网
5.“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含白话文)时期。
6.本意指人因病痛而发出的声音;鲁迅用以嘲讽那些反对白话文的复古主义者摇头晃脑吟诵古文的丑态。
7.解析: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总结。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揭露复古主义者的虚伪和狂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 )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 )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 )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 ),第二次圆明园被( )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8.根据文意,依次填第2段文字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对应 识见 抵抗 割据 烧毁
B.对立 见解 抑制 占领 摧毁21世纪教育网
C.对立 识见 抑制 割让 烧毁
D.对称 见闻 控制 割让 轰炸
9.文中有一句话与加着重号的部分相对应,请把这句话找出来。
10.请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11.根据第四段内容,请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答案:
8.解析:香港是被“割让”的,不是占领。圆明园是被“烧毁”的,不是“轰炸”。
答案:C
9.解析:要理解加着重号的句子在文段中的地位,把握“辩护”“误解”等词语,可推知拿来的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参考答案: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
10.解析:文段开头的一句话是关键句,它点明了“送来”的危害。
参考答案:指明“送来”的祸害之烈。
11.解析:对文段前三句话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根据需要,有辨别有选择地自己来拿,是为拿来主义。21世纪教育网
创新应用
12.请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答案:三乘七,二十一,原是对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如果经过考虑决定了要做某件事,认为非做不可了,那就不要再犹豫不决,计议末节,三七是二十一也好,不是二十一也好,反正是做定了,别人的七嘴八舌,亦都由他去。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所以文题即为《拿来主义》。如果没有一点勇气,东张西望,畏畏缩缩,欲拿又怕,拿了又不敢分别对待,就不成其为“拿来主义”了。
13.(原创)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解析:这段话从正反两面论述了“对外开放”,因此要联系生活中具有正反两种可能性的现象来作比喻。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有害之物。
14.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分别以“家庭”“课堂”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
解析:仿写时要注意三点:一从句式及分句间的关系看,前两个分句是主谓结构,第三个分句是动宾结构,其中前两个分句作第三个分句的状语成分;二从修辞方法看,要运用顶真和比喻;三是语言表达上前后要照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示例)(1)家庭小集体,集体大家庭,尝遍生活酸甜苦辣。(2)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做透学问甲乙丙丁。
15.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拿来主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放出异彩。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请就此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提示: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中,批判了“送去主义”等错误做法,告诉我们应怎样去拿以及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素质等,我们可依据鲁迅先生的指点,结合现实情况做出自己的最佳答案。注意层次要清晰。
高考链接
16.(2007广西三校联考,20)汉字有很多形似字,因而也就有很多有意思的“对话”。仿照下面例句,另选一组形似字,写出它们的“对话”。
例:“人”对“众”说: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众”对“人”说:人多还是好办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应满足下面几个条件:一要是一组形似字;二要能抓住字形特点展开想像;三要语言诙谐,有意味。
答案示例:未对末说:“你戴上大盖帽就了不起了。”末对未说:“削尖了脑袋也没见你爬上去。”
17.(2007江苏高考,20)“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
甲 2008,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
乙 2008,我们将迎来五大洲的宾朋。
合 我们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甲 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__________________。
甲 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__________________。
合 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 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合 我们——有着对同一个梦想的追寻。
甲 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__________________。
甲 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__________________。
甲 让我们的世界更美!
乙 让我们的梦想成真!
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奥运圣火在北京点亮。
解析:此题将仿句和开场白结合起来考查,既实用又富有新意。答题时,要从分析例句入手,挖掘仿句和例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点。具体地说,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似。
答案示例: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 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 同一个太阳温暖着你我他 我们一样追求繁荣和幸福 我们珍惜爱和被爱(共15张PPT)
预习问题:
提问:“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鲁迅
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鲁迅全身像
留学日本时的鲁迅
25年5月时的鲁迅
鲁迅全家
分析课文1——3段: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枪炮打开大门
碰了一串钉子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卖国主义
提问: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语境,揣摩起其感彩。
(1).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2). 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
——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是反语,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问题(1)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 “拿来”应该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问题(2)
★“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是怎样说理的
大 宅 子
文 化 遗 产
不敢进门
接受一切
放火烧光
“拿来”!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辩证吸收
全盘肯定
问题(3)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是怎样说理的
鱼 翅
鸦 片
姨 太 太
烟枪烟灯
大宅子里的遗产
吃掉
送药房
送,毁掉
走散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喻文化糟粕
喻封建文化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比喻说理: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形象生动,
幽默含蓄,
而锋芒毕露!
问题(4)
阅读末段,完成下面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怎样的素质?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 ?(限填两字)
答: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创新
1. 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谈你准备怎样阅读.
2.“拿来主义”的思想,含义深远,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生活中,我们交朋友,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请用“拿来主义”的观点说明我们应怎样结交朋友.
课文总结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孱头(chán) 大度(dù)
自诩(xù) 礼尚往来(shàng)
B.毛厕(cè) 冠免(miǎn)
古董(dǒng) 残羹冷灸(zh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犀利(xī) 弊进(bié)21世纪教育网
吝啬(qiáng) 玄虚(xuán)[21世纪教育网]
D.剔除(tī) 脑髓(suǐ)
给与(jǐ) 摩登(mó)
解析:A项,“孱”应读“càn”,“诩”应读“xǔ”;B项,“免”应为“冕”,“灸”应为“炙”;C项,“弊”应为“蹩”,“啬”应读“sè”。
答案:D
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辨护 演艺 轩窗 礼尚往来
B.仪节 挖掘 发泻 生搬硬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反驳 迟疑 乞求 谈笑风声
D.颁奖 羡慕 棘手 不胫而走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辨”应为“辩”;B项,“泻”应为“泄”;C项,“声”应为“生”。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3.“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对这个句子结构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一般复句,第一层应划在“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之前。
B.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划在“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之前。
C.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二层应划在“或上天堂”之前。21世纪教育网
D.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二层应划在“或落了地狱”之前。
解析:全句讲了三方面意思:一是“我们”的结局,一是“子孙”的情况,一是“我们”应该的做法。通过关联词语可知,一为转折关系,一为因果关系,而第一层应该是因果关系。
答案:B
4.(湖南高考,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在向全校师生作介绍时,校长的话中有这样一段:“刘教授是我校的校友,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敝校的荣耀
B.这既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C.这既是本校的自豪,也是他本人的自豪21世纪教育网
D.这既是他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解析:注意语言的得体和前后的连贯。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我综合 我发展21世纪教育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大,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下列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 “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 “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地选择,A、B、C三项的理解都是对的。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逃避主义的态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B. “昏蛋”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C. “废物”对文化遗产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而且专门喜欢吸收遗产中的消极因素。
D. “‘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1世纪教育网
解析:C项中“无所作为”的分析错,应为“投降主义”。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7.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遗产的比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宅子”比喻整个文化遗产。
B.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C.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应全部抛弃的部分。
D. “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解析:C项中“全部抛弃”的说法错,应为“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
答案:C
二、语言运用21世纪教育网
8.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__您了”。21世纪教育网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_______________”。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问“您多大岁数”,也可以问“您老人家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里要注意语境和题目中的要求:“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答案:(1)拜托 (2)包涵 (3)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