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五单元《哈腰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五单元《哈腰挂》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09 20:58:34

文档简介

《哈腰挂》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哈腰挂》,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2、通过欣赏《船工号子》体验船工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3、通过学习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各首歌曲各段体验和感受?辨别各段的不同音乐特点。
教学方法:视唱法、歌唱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民歌大串烧》,看看你能听出几首你所熟悉的民歌呢?
大家一起来排序。
播放串烧,学生在ipad上排序。
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讲评答案。DGHEACBF
2. 民歌定义: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
3.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地理、劳动方式、生活风俗、
风土人情各异,相应各地的民歌也不同。
一般将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今天,我们主要来介绍“劳动号子”。
二.讲授新课:劳动的歌
1. 劳动号子定义:在生产劳动中配合劳动节奏所唱的歌。
这里的“劳动”指的是一些重体力劳动,比如:拉纤、伐木、采石、搬运……
2. 想一想:为什么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时要唱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
3. 教师总结号子功能:
调节精力、鼓舞士气
调整呼吸、积蓄力量
统一步调、统一节奏
发出号令、组织劳动
4. 欣赏:
搬运号子《哈腰挂》。
《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一种抬木号子。又称"
吆号子",流传较广,遍及整个东北林区。属于搬运号子类。1956年著名号子歌手赵希孟根据林区号子改编成男声合唱《森林号子联唱》,《哈腰挂》是其中一首,曾在全国音乐周上演出,得到好评。搬运木头时,木头两侧各站4个人,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当领唱者唱出"哈腰挂呀"时(预备开始的号令),大家一起弯腰(哈腰)把挂钩挂在被抬的木头上,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时,左侧4人迈右脚,右侧4人迈左脚,形成相对的脚步,边走边唱,随着歌声的节奏齐步向前迈进。《哈腰挂》歌唱简便,气势雄浑,歌曲采用D宫调式。节拍采用两拍子与一拍子混合形式,其节拍规律是"强、弱、强"。曲调的基本结构是单乐句的多次反复变化,乐句的衔接不固定,也没有一定的句数,根据劳动的情况随时都可以结束。曲调起伏较小,全曲虽有一个八度,但经常用的音调只在的五度范围内。多为依字行腔,与当地方言音调紧密结合。在抬较细的小木头时,进行的速度比较快,歌声高亢,号子的旋律性较强;如遇到沉重的大木头时,每个人肩负着几百斤的重量,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行进速度不仅减慢,而且唱时不可避免地带着粗重的自然呼喊声,领唱与和唱在接腔时常形成声部重叠
“哈腰挂”是弯着腰挂钩的意思。
欣赏的时候思考:这首歌有什么特点?
播放歌曲。
5. 学生回答歌曲特征,教师总结劳动号子特征:
演唱形式: 一领众和
旋 律: 简单重复
节 奏: 律动性强
6. 我们也一起来喊一喊号子。
教师领,学生众。
学生领,学生众。
注意:力度、节奏律动。

7. 学唱歌曲《哈腰挂》。
8. 欣赏歌曲《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歌曲吸
收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表现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廖云、孑农作词,常苏民、陶嘉舟作曲。《川江船夫号子》是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一种船工劳动号子,由8首不同特点的号子联缀而成。行船时,通过号工的领唱来指挥、协调大家的动作。领唱部分旋律婉转,装饰音较多,常用远距离音程,和唱部分节奏富于变化,常与领唱交织重叠,构成多声部合唱。每种号子有不同曲调,可以独立唱,也可以联唱。其中,有表现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有发现险滩后,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滩号子》;而在闯滩夺险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近似呐喊的急促紧张、气氛强烈的《上滩号子》与《拼命号子》。这首歌曲由多段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号子实际演唱是"一领众和",而在这首独唱曲里,与独唱相呼应的是伴奏,它不仅渲染了气氛,而且起到"众和"的作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歌曲用了4/4、3/4、2/4三种拍子,五声羽调式和宫调式。曲式为多段联缀结构(或称多段体结构)。由羽调式开始的第1小节是歌曲的引子,它把我们带进一个宽阔江面的意境之中。接下来的5小节,由慢板转入中速,其曲调好似"平水号子"中"号工"的领唱,豪放而有气势,间奏好似"船工们"的呼应,坚定有力;第7小节至第10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见滩号子》,它告诉我们,前面就是险滩,要做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准备,节奏紧凑,语气刚毅;第11小节至14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上滩号子》,3/4拍,歌声与伴奏紧密呼应,随着速度的加快,情绪逐渐高涨,气氛越来越紧张;第15小节至38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拼命号子》,这是全曲最紧张的段落。表现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顽强搏斗的场景,造成全曲的高潮;第39小节至43小节,速度渐慢,曲调的节奏拉长,表现战胜了险滩,闯过了滩关后的胜利喜悦心情;接下来的两小节的间奏,把我们带入《下滩号子》意境之中,第46小节至62小节曲调进行流畅抒情,船工们唱起舒展、悠扬的歌,驾船在涛声中平稳地航行,曲调结束在宫调上,把我们带进这美丽的江河景色中;第63小节至歌曲终了,是歌曲的尾声,从这个乐句起,用移位的方法,重复几次,最后停留在调式的徵音上,即:,而最后的这个在高音区的结束,表示船工们驾船远去,留下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景象。
三.课堂小游戏:
学生在ipad上做题。
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民间音乐中号子的历史最为古老。原始时代某些费力的劳动中,人们为了统一节奏、调节情绪而发出的呼喊,即是劳动号子的雏形。后来,由于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和不断细密的分工,号子也随之丰富多样,以至形成诸如江河船夫号子、海上渔民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放簰号子、林区号子、搬运号子等许多不同的类型。尽管今天许多费力的劳动都机械化了,不需再唱号子,但是有些劳动号子仍将作为音乐作品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