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课时)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条件
第二章
声现象
新知学习
把橡皮筋张紧到一定程度,用手拨动:
①你听到声音了吗?
_________
②橡皮筋在做什么运动?
_______
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
_________________
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你还能听到声音吗?______
橡皮筋振动引起的
振动
不能
听到了
声音的产生条件
实验一
新知学习
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其发声,然后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停止振动时,观察还能否听到声音?
说明:说话时______在振动。
声带
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合作
实验二
实验三
新知学习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来回地摆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结
论
想一想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2.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3.如何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新知学习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你能举出液体发声和气体发声的例子吗?
新知巩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东林书院名联,其中涉及的发声体分别是( )
A.气体、液体、固体
B.气体、气体、固体
C.气体、液体、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
A
【例1】
点名
新知巩固
C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例2】
新知巩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如图所示的是湖北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轻敲鼓面,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鼓面仍能发生________。
振动
【备】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课时)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条件
第二章
声现象
新知学习
1.声音能否在气体中传播?
分析一下
诗人是如何听到钟声的?
结论:
空气(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新知学习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分析一下
鱼能听到岸边人的讲话声吗?
水(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
2.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小儿垂钓
新知学习
分析一下
马蹄声是如何传播的呢?
结论: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3.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行军宿营,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新知学习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
大量事实表明:
想一想
声音可以在没有介质的空间里传播吗?
声音的传播条件
新知学习
用抽气机创造一个接近真空的环境。
验证声音能否在没有介质的地方传播。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原理
真空铃实验
新知学习
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
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
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
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能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
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实验+推理的思想或称之为理想实验法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新知学习
解释: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波)向远处传播。
鼓声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
大量实验表明: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新知学习
生活中的波
水波
绳波
地震波
新知巩固
小提琴声是通过琴弓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如图所示),琴弦将振动传递给木质的琴码和琴箱,再使琴箱内的空气振动,最终传递到听者耳中的。这一振动的传递过程说明________和
________都能传声。
固体
气体
【例1】
新知巩固
【例2】
渔民通过播放鱼类喜欢的音乐,将鱼群诱入渔网,如图所示。鱼儿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
A.固体能够传声
B.液体能够传声
C.气体能够传声
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
B
抢答
新知巩固
【备】
玻璃鱼缸中养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C
新知巩固
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佩铃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木板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这个实验肯定能说明( )
A.空气能传播声音
B.桌面上的笔能传播声音
C.桌面上的书本能传播声音
D.木板桌面能传播声音
【备】
D
在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时,应消除声音在其他介质中传播的影响。
尤其是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时,应消除声音在空气(气体)中传播的影响。
易错提醒
课堂小结
我们学到的概念
我们学到的结论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4.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课堂小结
我们学到的方法
误区警示
实验+推理的思想,我们通常称之为理想实验法。
实验的设计一定要严密!
(1)能够发声且正在发声的物体才是声源。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发出的声音有时我们听不到。
(3)在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时,应消除声音在其他介质中传播的影响。
尤其是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时,应消除声音在空气(气体)中传播的影响。
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吧!
课堂检测(共19张PPT)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1
声速
新知学习
声速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思考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
听,火车来啦!!!
为什么这个人可以比其他人先听到火车的声音呢?
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新知学习
声速的大小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v(
m/s)
空气(15℃)
340
海水(25
℃)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25℃)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大。
易错提醒
声速大小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新知学习
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光的速度远大于声音的速度。
声速的测量
历史上第一次测出空气中的声速,是在公元1708年。当时一位英国人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楼,注视着十九公里外正在发射的大炮。他根据大炮发出闪光后到听见轰隆声之间的时间来计算声速,经过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得到了与现在相当接近的声速数据——343米/秒。
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两船的距离为13847米,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实验结束后,科拉顿在法国数学家斯特姆的帮助下,宣布了水中声速为1435米/秒的结论。
第一次测定铸铁的声速是在巴黎,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则会听到两次响声,第一声是由铸铁传出来的,第二声是由空气传出来的。由于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利用管长和测出的时间可计算出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
空气中的声速
水中的声速
铁中的声速
新知巩固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道: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够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究其原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气体传声快
B.液体传声快
C.固体传声快
D.原因不明,尚在探索中
C
【例1】
点名
新知巩固
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解答下列问题:
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短文解析:
(1)
这首诗加横线部分的声学知识有
,
;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2)
若小弟看到“棒打衣物”到“棒举空中”所用时间为0.4
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计算小弟与洗衣姑娘之间的距离。
解:根据v=s/t可得,小弟与洗衣姑娘之间的距离:
s=vt=340
m/s×0.4
s=136
m。
【例2】
新知巩固
【备】
甲、乙两个同学分别站在一根很长的为居民输送生活用水的自来水管的两端,如果甲用小铁锤敲一下水管,站在另一端的乙同学将会听到多次敲击声,则听到的敲击声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解析】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水管、水、空气共有三种介质,因为自来水管较长,声音先后经过水管、水和空气传来,所以能听到三次声音。
C
知识点2
回声
新知学习
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
声音遇到大的障碍物时,会被吸收一部分,还会被反射一部分。
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
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新知学习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回声
资料表明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
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则声音传播的总距离
新知学习
结论:人耳能听到回声,障碍物距听者至少为17
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听到回声的条件:
分析一下:人离障碍物至少多远才能听到回声呢?
s
v声t
>
340
m/s×0.1
s=34
m,
则s应大于
l
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耳朵所用的时间
t
>
0.1
s,
而s=
=17
m。
l=
新知巩固
【例1】
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回声
新知巩固
【例2】
抢答
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物理学角度是指( )
A.歌唱家声带停止振动时,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B.声音发生多次反射形成的回声
C.声音在房间里传播得慢,三天
还不能传到对面墙壁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B
新知巩固
【备】
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人对着相距425
m
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
A.2.5
s
B.0.625
s
C.0.8
s
D.1.25
s
A
【解析】回声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所以回声所走的距离至少是声音处到障碍物的来回距离。
解:由回声定义可知,设时间为t,t=s/v=
=2.5
s。
在测距离时需注意的是:回声通过的路程为所测距离的2倍。
易错提醒
课堂小结
我们学到的概念
我们学到的结论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声速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
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障碍物距听者至少为17
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课堂小结
误区警示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软木与水中的声速。
在测距离时需注意的是:回声通过的路程为所测距离的2倍。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v(
m/s)
空气(15℃)
340
海水(25
℃)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25℃)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s
l
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吧!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