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二单元《彝族舞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二单元《彝族舞曲》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09 21: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彝族舞曲》教案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2011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缤纷舞曲
一、_è?????_解读
根据新_è?????_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2011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缤纷舞曲”。舞曲是中外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体裁,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见本单元在_é????????è??_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大时代分析:当下,许多年轻人受“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影响,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超越自己。
区域分析:身处于城市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包容性强,喜欢现代流行歌曲和港台歌星,面对各种音乐充斥耳边,可能出现对音乐审美的片面与迷茫。
身心特点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慢慢适应,他们渴望音乐的熏陶,渴望从音乐中找到共鸣。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做为音乐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希望学生能通过感受、体验、探究音乐等方式,让音乐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1.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能够喜欢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2.能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并分析复三部曲式结构。
3.能够熟悉并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
五、教学重点
聆听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哼唱舞曲主题旋律,感受音乐要素在不同主题音乐上的丰富表现,体验彝族舞曲音乐。
六、教学难点
分析乐曲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七、_??????_学法
1._??????_: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_??????_,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合作完成。
八、教学用具
琵琶、打击乐器、多媒体_è?????_等
  九、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彝族民俗和音乐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感知民族舞曲体裁)
1.老师跳一段彝族舞蹈《烟盒舞》,让学生随音乐拍二拍子为舞蹈_??????_,让学生感受到独特鲜明的彝族音乐风格。(设计意图:从而起到凝神、激趣、点题的作用。)
2.提问环节:
师:同学们能够猜一猜老师跳的这段舞蹈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彝族。
师:彝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其余则分散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师:大家知道彝族有哪些民俗节日吗?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纷纷发言,引出火把节(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民族舞曲体裁,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师: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每到火把节,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尽情歌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夜晚点燃火把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像一条条火龙,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汇聚广场举行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师:刚刚老师跳的就是火把节上人们常跳的舞蹈叫烟盒舞。烟盒舞又称"跳弦"、“跳乐”。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
师:刚刚同学们是用的几拍子为舞蹈伴奏?
生:二拍子
师:彝族的民间舞曲音乐以二拍子为主。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首乐曲来体验一下彝族火把节的盛况。)
(二)欣赏乐曲(体验彝族舞曲音乐)(重点)
1.分段赏析音乐
①赏析引子部分(想象体验)
在欣赏引子部分时,引导学生画旋律线感受乐曲的速度(由慢到快)、情绪(优美恬静),琵琶低音区的音色(在低音区模拟_è??è?????_的音响),想象村寨迷人的夜景:层层山峦、月光如水、繁星缀满天空,山泉淙淙、葫芦丝悠扬诱人的曲调将人们聚集在了村寨的场院上,一场幸福欢乐的民族舞会即将开始了。
师:我们刚刚听到的这个旋律片段就是乐曲的引子,大家知道这段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琵琶。
师:琵琶,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因其演奏之声而得名,其共鸣箱为木质,呈半梨形状,有四根琴弦。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 (过渡句:下面老师用琵琶为大家演奏一段旋律,请同学们用la跟老师一起轻声演唱)
②赏析乐曲的A段(模唱体验)
教师用琵琶弹奏A段主旋律,让学生用la模唱。演唱时候重点是熟悉旋律和强调每小节开头的倍低音6这个旋律特点。
师:这段旋律特点就取材于彝族民歌海菜腔,这段旋律也是这首乐曲的A主题中的一段。
师:请同学完整欣赏A乐段,并说一说A段除了刚刚演唱的主题旋律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主题旋律?
生:有
师:在什么位置呢?
生:中间部分
师:乐段A包含有几个主题?有没有重复的主题?
生:两个主题,其中a主题是重复的。
师:音乐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生:音乐为慢速、旋律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
师:请同学们练习这两个主题的相对应的节奏型(典型节奏练习,感受舞曲节奏特点)
a主题:0XX | X X ||
b主题:X — | X — ||
师:老师请几位同学上来用打击乐器来演奏这两条节奏,其他同学根据不同的主题用声势打不同的节奏。
(过渡句:我们感受了A段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舞蹈将把火把节的气氛推向高潮,接下来我们欣赏乐曲的B段,请同学们起立跟随老师一起做几组律动)
③赏析乐曲的B段(律动体验)
完整聆听B乐段,老师带领学生用四个律动动作来让学生感受B中的主题a、b、c、d,回答问题。
师:刚刚这段音乐里我们一共做了几组动作?
生:一共做了4组律动
师:B段可以分为几个主题部分?
生:4个分别为:a+b+c+d(多段体)
师: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根据每段不同旋律、情绪来划分的。
师: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情境?
生:音乐速度较快,力度较强,情绪比较欢快,表现力彝族火把节男女欢舞的热烈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音乐速度、力度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乐曲情绪的变化,可见音乐要素是影响音乐作品的关键。)
(过渡句:欢快热烈的舞蹈结束了,火把节也进入了尾声,下面我们来一起聆听乐曲的最后一部分。)
  ④赏析乐曲的A’段(再现体验)
播放A’段部分,请学生找出与A相似的主题旋律并_??????_出:乐段A’是乐段A的主题再现。
师:最后的尾声,音乐情调又回到了引子部分留给人的感觉,夜深人静,男女恋人依依不舍的相互道别。依稀听到葫芦丝的音调也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彝族山寨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在分段赏析中的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模唱、律动、对比等方式多方位体验彝族舞曲风格,突出教学重点,实现能力目标中的体验与探究。)
  2.分析曲式结构(难点)(综合体验)
①完整欣赏全曲,随着音乐的播放,学生根据每段的规定动作完整表演全曲。彝族人庆祝火把节的故事开始展开。
②乐曲播放完毕,乐曲的曲式结构图也就清晰呈现出来:引子 + A (a+b+a’)+ B(a+b+c+d) +? A' 从而引出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引子? +?A (a+b+a’) + B(a+b+c+d) + A'
复三部曲式:是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包含三个部分,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形式将音乐与图片、表演相结合,清晰呈现乐曲曲式结构,自然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有效的实现知识目标。)
新课小结
通过提问来总结本课内容:
1.《彝族舞曲》取材于哪两个音乐作品?
2.它由什么乐器演奏?演奏形式和技法是怎样的?
3.它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答:1.《烟盒舞》《海菜腔》
2.琵琶独奏(扫弦、轮指、推挽)
3.复三部曲式:引子+?A(a+b+a’)+?B(a+b+c+d) +?A'
(四)结束语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各有特色,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让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十、教学_??????_
《彝族舞曲》这首民族乐曲非常的美,我将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这一主题贯穿了整堂课中。本课抓住了_é????????è??_,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将音乐听觉、体验贯穿于整个_é???????????_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将整首舞曲完美生动的呈现,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我始终抓住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各学段的共性目标,因为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功能。我在设计中安排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让同学们想象彝族人庆祝火把节的情景,模拟阿黑哥和阿诗玛跳舞等,在新课小结中用游戏的方式对之前学的知识点进行复习_??????_,加深学生的音乐印象。
在教学实践中我会遇到不少困惑: 此乐曲是一个琵琶独奏曲,时间比较长,因为琵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学生对它了解甚少,怎样结合琵琶演奏技巧,让学生有兴趣更深入的来理解作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总的来说,这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