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四章第一节 密度(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知道物质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2.记住密度公式、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或物体的质量、体积
3.记住密度单位
二、课前预习:
1.“铁比棉花重”的说法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说才正确呢?
。
2.密度的定义: 。
3.质量的符号: ;体积的符号: ;密度公式用文字表示为: ;密度的符号: ;密度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
4.从课本密度表查找常见物质的密度:
铜 ;铁 ;铝 ;
大理石 ;冰 ;水银 ;
纯水 ;酒精 ;煤油 ;
空气 ;氧气 。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规律:对于固体、液体、气体来说,一般 的密度较大, 密度其次, 的密度最小。
三、课内导学:
1.区别特性与属性
对于密度,我们说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不能说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呢?回答:不能,因为特性和属性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
属性:即无条件的不变。比如物质的质量、惯性,其它条件再变,属性都不变。
特性:即有条件的不变。比如物质的密度,在常温常压下,密度是固定值,可是温度一变,密度就要变了。例如水结成冰后,密度就要发生变化。
2.正确理解密度概念及公式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从数学的角度看有三种情况:
(1)ρ一定,m和V 成正比;
(2)m 一定时,ρ与 V 成反比 ;
(3)V 一定时,ρ与 m 成正比。
结合物理意义,三种情况只有(1)的说法正确,(2)(3) 都是错误的。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3.密度单位的换算问题
密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千克/米3”,这个你一定能够掌握的,但是要换算单位,你可能会感到困难。
例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铁的密度是7.8×103kg/m3= g/cm3。
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单位换算中的基本方法来解决,那就是分子里的单位变小多少倍,换算后的数值就变大多少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1kg=103g;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分母中的单位变小多少倍,换算后的数值要变小多少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1m3=106cm3,因此,7.8×10kg/m3=7.8×103×(103/106)g/cm3=7.8g/cm3;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根据这种换算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分析一下可以得出密度的单位有一个规律,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对于某种物质的密度,在分别用“g/cm3”,“kg/dm3”和“t/m3”来做单位时,它们的数值是相同的。例如,铁的密度,按照这个规律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ρ水=7.8g/cm3=7.8kg/dm3=7.8t/m3。这个“7.8”就是课本上密度表中铁的密度值去掉103得到的。记住这个规律,不但给密度单位的换算带来很大的方便,而且使一些涉及密度计算的问题变得简单。例如用这种方法来记算水的质量,就是1cm3(ml)水的质量是1g,1dm3(l)水的质量是1kg,1m3水的质量是1t
五、课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四章 第一节 密度(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学会利用ρ=m/v计算密度、质量和体积
3.学会利用密度的知识鉴别组成物体的物质,选择材料,判定空心还是实心
二、课前预习:
密度知识的应用: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以:
(1)求物质的质量:可利用公式m= 。
(2)求物质的体积:可利用公式V= 。
(3)鉴别物质:根据ρ=m/V先计算结果,后查密度表对照。
(4)利用密度知识可以判断某物体是否空心。请你想一想,可用哪些方法来判断?
三、课内导学:
1.有关密度的计算
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vρ或 ,v=m/ρ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特别是一些质量和体积不便直接测量的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纪念碑的质量等。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其办法是是测定待测物质的密度,把测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
2.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否空心,用“分析法”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判定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
(1)提据公式 , 求出其密度 ,再与该物质密度ρ比较 ,若 < ρ , 则为空心 , 若 =ρ,为实心。
(2)已知质量,由公式V=m/ρ ,求出V ,再与V物比较,若V物 > V ,则为空心,若V=V物 ,则该物体为实心。
(3) 把物体当作实心物体对待,利用 , 求出体积为v的实心物体的质量, 然后将m 与物体实际质量m物比较, 若m>m物时,则该物体为空心,若m=m物, 则该物体为实心 。
请你试一试下列四个典型例题
例1:一个质量为4.5千克的铁球,体积是0.7立方分米,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ρ=7.8×103千克/米3)
提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空心有三种方法,而此问题又问空心部分体积,所以从体积入手比较简单。假设铁球是实心的,根据密度计算公式得出球的实心部分体积,然后与球的体积比较,若小于球的体积,那么球就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等于两者之差。另外两种方法:如果比质量,实际质量偏小时物体是空心的;如果比密度,实际密度偏小时物体是空心的。
例2:一只瓶子最多可以装1千克煤油,它最多可以装多少千克的水?(ρ煤油=0.8×103千克/米3;ρ水=1.0×103千克/米3 )
提示:要知道瓶子能装多少质量的水,需要知道瓶子的容积和水的密度。由于瓶子能装1千克煤油可以求出煤油的体积,这个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也就是瓶子能盛水的体积。
例3:油罐车的容积为每节100立方米,若装煤油2001吨,则需要几节油罐车?(ρ油=0.8×103千克/米3 )
提示:可以计算出煤油的总体积求节数也可根据每节可装煤油的质量求节数,但结果有小数的话必须进一。
例4.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的总质量为250克,往该杯中放一小石块,石块沉没于水中,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这时杯中水和石块的质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石块,称得这时杯与水的总质量为200克。求:⑴石块的质量;⑵溢出水的质量;⑶石块的密度。
提示:分析三个质量值改变的原因,回忆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准确算出石块的质量和体积。
五、学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 密度(第3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会用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会正确读数;
2.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出物质的密度;
3.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1. 形状规则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何测量呢?
2. 量筒的使用:⑴量筒放 ;⑵视线与凹形液面 相平。
3. 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⑴天平要放在 上;⑵游码移到标尺的 处;⑶调 使天平平衡;⑷左物右码,拨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⑸物体质量=砝码+游码指示的读数。
4.密度测量原理:根据公式 。
5. 密度的单位是 。1kg/m3= g/cm3。
三、课内导学:
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原理:根据 。
物体的质量可以用 测出。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出。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用 测量。
2. 量筒的使用
①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②使用方法:⑴量筒放 ;⑵视线与凹形液面 相平。
3. 测规则固体(长方体形的金属块)的密度:
注意刻度尺的准确使用: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思考与讨论:该金属块可能是什么金属?你的结果与密度表上的数值是否完全相同?如果有差异,那么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是测质量测体积环节出偏差还是金属有可能不纯。
4. 测液体(食盐水)的密度:
实验步骤:⑴在烧杯中盛被测液体,用天平测出质量m1;⑵把烧杯中被测液体倒入 中一部分,量出体积V1;⑶测出烧杯和剩下被测液的质量m2,则量筒中被测液的质量m= m1-m2;⑷计算出被测液的密度: 。
实验记录:
烧杯与盐水的质量m1/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烧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盐水的密度ρ/(kg/cm3)
思考问题一:若此实验先用天平测出烧杯中少量的被测液体质量后在把所有液体到入量筒测出体积,根据数据得到的密度值偏大还是偏小?是测质量产生错误还是测体积产生错误?
思考问题二:若此实验使用天平时烧杯误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会导致液体质量测量值偏 ;若使用量筒时俯视会导致液体体积测量值偏 ,仰视会导致液体体积测量值偏 。
5.测小石块的密度(排液法):
分析: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而言,难点在于如何测量其体积,直接测量肯定不行,可用量筒排水来间接测量。
实验步骤:⑴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⑵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体积V1。(对于“适量”的要求是:能淹没物体,固体放入后水面不超过最大刻度);⑶用细线栓住小石块,慢慢放入量筒内浸没在水中,并记录水面刻度V2,则小石块的体积V=V2-V1。
⑷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
[注意]要先测石块的 ,再测石块的 ,否则会导致石块的质量测量值偏大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
实验记录:
小石块的质量m 水的体积V1 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小石块的体积V
测量结果
6.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悬垂法:先测出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水中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物体与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物体的体积。
针压法:先读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用针将物体压没于水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物体的体积。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四章第二节 浮力(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漂浮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2、知道空气中也会受到浮力
二、课前预习:
1、 的物体叫做浮体。
2、船舶的发展历史:木筏、独木舟、 、 、 、核动力船舶。
3、液体对漂浮在液体的物体产生 的托力,称为 ,其方向为 。
4、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受到、不受到)浮力。
5、浸没在水中体积越多,受到的浮力 。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与 有关。
三、课内导学:
1、浮体
船、木筏、游泳的人的共同点 ,这类物体就是 。
2、简单了解浮力
实验准备:放满水的水槽、大小可乐瓶各一只。
实验目的: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比较瓶中剩下的水的多少。
实验步骤及观察思考:
(1)把塑料瓶按入水中静止,手有什么感觉?
(2)松手后看到 ,说明物体 发生了变化。回忆力的知识,思考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 ,力的方向 。
(3)两只大小不同的瓶子往下按,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漂浮的物体总会排开一定的液体,排开液体越多,浸没在水中体积越多,受到的浮力 ,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与 有关。
(4)当完全浸没后,再继续往下按,手的感觉如何
排开水的体积 变化,受到向上的托力 变。(填有、无)
(5)比较两只水槽所剩水的多少
许多同学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他们亲身体验过水越深,越不易站稳,受到的浮力越大。但是不是水越深,人受到的浮力越大呢?实际上在向深水区走的过程中,人排开的水的体积在逐渐增大,因而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而全部浸没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的液体体积相等。
3、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否受到浮力
(1)我的猜测:
(2)用你生活中经验支持你的猜测:
(3)用弹簧秤和水证明来你的猜测:
(4)用盐水和酒精重复你的实验,结果怎样
我们知道水能浮起皮球、树木、救生圈、橡皮艇等许多物体,但当水凝结成冰后,却对这些物体失去了浮力。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当它从液体变成固体时就没有了浮力?
这是因为浮力是液体的一种特殊性质。浮力的产生是由液体自身的特性决定的。①流动性:液体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或压强大的一方向压强小的一方流动。
②压强的特殊性:液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它向各个方向产生的压强相等。
③液体压强是产生浮力的主要原因。而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
五、课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四章第二节 浮力(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漂浮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原因。
二、课前预习:
1、木块浮在水面上受到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为 ,受力物体为 。
2、液体内部压强是向 方向的,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是随 的增加而增大的。
3、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逐渐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 ,是因为石块受到了 的缘故。
4、要将浮在水面的皮球慢慢地压入水中,在球未完全没入水中前,施加的压力是逐渐 的;完全浸入水中后,所施加的压力将 。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三、课内导学:
1、探究浮力的成因
探究活动目的: 。
你 对 此 有 何 猜 想:是不是由于液体的压强造成的呢?
你可选用的器材有:空矿泉水瓶、乒乓球、水槽、大烧杯、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线、水、适量的盐、酒精、两端被橡皮膜封口的玻璃管(孔径不宜过小) 等等。
你选用来进行探究验证你的猜想器材是:细线、两端被橡皮膜封口的玻璃管(孔径不宜过小) 、水、水槽。
你的探究活动的主要步骤:⑴ 用手握住玻璃管水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塑料杯中(如图2所示),这时左右两侧的橡皮膜向里凹的程度 ,这是由于 。⑵ 将玻璃管竖直(如图3所示),将会看到的现象 ,这是由于 。
与其他组交流讨论你的探究结果。
经过探究,你得出的结论为: 。
2、理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右图)
⑴ 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特点?
⑵ 下表面受到的压力F向上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向下。(大于、小于、等于)
⑶ 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 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写成公式为 。
产生浮力的原因,可用浸没在液体内的正立方体的物体来分析。该物体受到四面八方液体的压力,而且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正立方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都受到液体的压力。
因为作用在前后、左右两个侧面上的力由于两侧面相对应,而且面积大小相等,又处于液体中相同的深度,所以两侧面上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力彼此平衡。
但是上下两个面因为在液体中的深度不相同,所以受到的压强也不相等。上面的压强小,下面受到的压强大,下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上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液体对物体这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这个力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空气对空气中的物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例如气球能漂在空中。
五、课后反思:
1、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空气对空气中的物体也会产生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比向下的压力大,这两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F下-F上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四章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会排开一定体积的液体,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该物体的体积。
2、知道随着物体浸入液体部分体积的增大,它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3、知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收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结论叫做阿基米德原理。
二、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
2.现有提出的问题: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做出一些假设。
3.趣味故事:死海不死
在二千多年前,罗马的统帅狄杜进攻耶路撒冷。当他们来到死海边上的时候,狄杜下令把俘虏的奴隶扔进死海淹死,但是奴隶不但没有沉下去,反而被海浪冲回到岸上来。狄杜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下海,但是奴隶再一次被海水冲回来。狄杜大惊,以为这些奴隶受到神的庇佑,屡淹不死,就下令把他们放了。
大家想一想:是否真的是神的庇佑呢?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三、课内导学:
1、公元前245年,叙拉古国王赫农王命令阿基米德(Archimedes)鉴定金匠是否欺骗了他。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经过深入研究,阿基米德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并发现了浮力原理,即水对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量。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理解:当液体密度不变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当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不变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当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乘积越大,浮力越大。 反之,就越小.
4、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的体积无关,(物体漂浮时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下.只有浸没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才等于物体的体积)与物体所在的深度无关。
5、阿基米德定律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物体在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气体的重量。
6、计算浮力的方法:
a.称量法:该法适用于各种浮力探究题计算,常常和弹簧测力计连在一起出题目,分值较大,需要牢牢掌握,但计算公式十分简单 F浮=G物-F拉(拉力)
拓展:将两种力的大小分别测出来,再联立分析……
b.成因法:该法只需掌握其原理,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其公式为
F浮=F向上-F向下(其中向上向下的力是相对浸没在水中的物体而言)
或F浮=F向上 (这是指漂浮物体),但在这条上需注意,若题目注明物体下端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这是不存在浮力的。
c.阿基米德法:该法常常用于计算,一般与平衡法使用,公式为F浮=ρ液gV排
d.平衡法:该法指物体在漂浮与悬浮时, F浮=G物
e.附加适用于推算浮力的公式(即受力平衡时)
G物=m物g=ρ物V物g
当悬浮与下沉时(即受力不平衡时)
V物=V排
五、课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四章第四节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两者大小决定。
2、知道F>G,F3、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
二、课前预习:
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 和 的作用。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 ;当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 ;当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 。
2、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物体的沉浮条件与什么有关?
请你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 G物时, 物体上浮;
F浮 G物时, 物体下沉;
F浮 G物时, 物体悬浮。
三、课内导学:
物体浮沉的两种判断方法:
方法一: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通过受力分析比较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来判断。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
若F浮<G物,则物体下沉(直沉到水底,所受合力为0,物体静止)
若F浮=G物, 则物体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可以停留在液体中任何位置)。
若F浮>G物,则物体上浮 (最终处于漂浮状态)
(你可以自己通过画图,进行受力分析,很容易理解的。)
由以上推导,得到推论:物体的浮沉可以由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判断。
方法二:利用液体密度和物体(实心)密度大小比较来作出判断。
其实这一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是分不开的,在上一种方法中,我们将F浮和G物都进行展开,很容易得到:
当 ρ物 > ρ液 物体下沉
当 ρ物 = ρ液 物体悬浮
当 ρ物 < ρ液 物体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
很显然这一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方便多了!你可能会问了:“用第二种方法不能解释空心物体的浮沉啊?如钢铁制造的轮船,ρ铁 > ρ液,它为何还能漂浮在水面上?应该下沉才对啊!”其实老师要告诉你方法二不光适用于实心物体,对空心物体一样适用,问题就是出在你对ρ物的理解,其实ρ物中的“物”指的是“物体”,而不是“物质”,若是空心的物体(或是混合物)ρ物的意思是指物体的平均密度,而不是组成物体的物质密度。
例1: 如图所示,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如果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鸡蛋会 ,这一现象说明: 。
例2:把重10N,体积为1.2×103cm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 .(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
理由:
例3:小明同学把一个体积为125cm3苹果放入水中,苹果在水里处于悬浮状态,则苹果所受的浮力为 N,小明从水中取出苹果,分成一个大块和一个小块,如图所示,再将小块放入水中,发现小块沉入水底,据些现象可以推断:若将大块浸没入水中,松手后大块将会
(g=10N/kg,水的密度为1×103kg/m3)
理由:
五、课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四章第四节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潜艇和热气球的基本工作原理。
2.能运用浮沉条件探讨诸如鱼鳔的功能、船舶吃水线与载重量的关系等问题。
3.加强浮力知识的有关计算。
二、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潜艇的结构与用途。
2、观察鱼在水中的沉浮,并思考鱼沉浮的道理。
三、课内导学:
1、区别漂浮体与悬浮体。
2、探究潜艇沉浮的道理
(1)在探究潜艇沉浮的道理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玻璃瓶的浮沉与通过注射器注入或抽出 的多少有关,请你简单说出其中的关系: 。
(2)请你用这个活动的结果与潜艇的沉浮道理作比较,你能说出潜艇沉浮的原理吗
3、说说大多数鱼在水中沉浮的道理。
4、热气球
(1)热气球是一种航空器,一般有气囊和吊舱两个部分。在地面时,用加热器对气囊中的空气加热,使气囊______逐渐增大,受到的空气_______也逐渐增大。由于热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的密度小,当______大于热气球所受的_______时热气球便会升空。
(2)热气球升空后,因气囊内热空气逐渐冷却,气囊_______又会减小。当热气球所受_____等于_____时,热气球就能在某一高度上保持______,若在风力推动下会做水平漂移。如果气囊内空气温度降得过低,______将小于_____,这时热气球便开始______。为了保持热气球在一定高度上飞行,驾驶员将不时开启加热器对气囊内的空气加热,使_____与______时刻保持平衡。
5、探究轮船载重线与载货量的关系
(1)排水量是指轮船___________时,排开_________________。
(2)载重线(又称吃水线)是指船舶在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自由浮于_________时,船体与水面的交线。常用字母表示:RQ___________,Q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载重线其实表示轮船最大能承受的量,超过载重线易产生危险。
延伸阅读
1、潜艇沉浮与鱼的沉浮原理是否一样?
好多人认为潜艇的沉浮是模仿了鱼的沉浮原理,因而认为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其实错了!
潜水艇的沉浮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向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逐渐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从而浮出水面。
鱼的沉浮是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即改变鱼在水中的V排来实现的。
大多数鱼类使用鱼鳔来达到这一目的。鱼鳔是一个可以膨胀的囊。为了降低其总体密度,鱼类用通过鳃从周围水中收集的氧气填满鱼鳔。鱼鳔被氧气充满后,鱼的体积就增大了,而其重力却并没有大量增加。鳔膨胀的时候,鱼的体积增大,会排开更多的水,因此受到更大的浮力。鱼鳔完全膨胀的时候,鱼具有最大的体积,并被推到水面上。鱼鳔完全排空的时候,鱼的体积最小,并可下沉到水底。当浮力和重力相等时,鱼就可以悬浮在一定的深度。
大多数鱼类都是用这种方法上浮下沉的,但并非所有鱼类都是这样。有些种类的鱼不需要鱼鳔,因为它们一生都沿着海底巡游。而其他鱼类,例如鳐和鲨鱼,是通过将自身向前推进来上浮或下沉的。就像飞机一样,流体在鱼鳍下面流过产生升力,它可以把鱼向上推。
五、课后反思:
第四章浮力复习
1.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 和它的 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 。密度的单位为kg/ m3,常用的还有g/cm3和g/L。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与物质的种类、状态等因素有关。
3.测量密度的原理: 。测量器材: 、 (对于规则的物体也可用刻度尺)、水、细线、烧杯等。
4.浮在水面或其他液面上的物体称作 。浮体所处的状态称为 。
5.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 。一切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总是 的。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先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在空气中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F2,则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F浮= F1-F2。
6.液体或气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用公式表示为F浮= F向上-F向下。
7.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
。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同样也适用于气体。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为 。
8.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当F浮>G物(即ρ液>ρ物)时,物体就 ,直至 ;当F浮<G物(即ρ液<ρ物)时,物体就 ;当F浮=G物(即ρ液=ρ物)时,物体就可以停留在液体里任何深度的地方,称之为 。
当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或悬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受到有重力,即F浮=G物。但在漂浮时V排液<V物,ρ物<ρ液;悬浮时,V排液=V物,ρ物=ρ液。
第四章
第4章第1节 密度(第1课时)
二、课前预习
1、不对 相等体积的铁的质量比棉花大
2、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
3、m V 密度=质量/体积 ρ ρ=m/V
4、8.9×103千克/米3 7.8×103千克/米3 2.7×103千克/米3
2.7 ×103千克/米3 0.9×103千克/米3 13.6×103千克/米3
1.0×103千克/米3 0.8×103千克/米3 0.8×103千克/米3
1.29千克/米3 1.43千克/米3
固体 液体 气体
第4章第1节 密度(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ρv (2)m/ρ
(4)先假定物体是空心,再通过计算验证。具体有三种方法:①如果比质量,实际质量偏小时物体是空心的;②如果比体积,则实际体积偏大时物体是空心的;③如果比密度,实际密度偏小时物体是空心的。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最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空心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实心部分的体积。
课内导学:
例1、空心 0.075立方分米
例2、1.25千克 (解法2:利用等量法解。因为瓶子的体积是一定的,则水的体积和煤油的体积相等,由V=m/ρ得m煤油/ ρ煤油=m水/ ρ水。)
例3、26节
例4、39吨大于30吨,不能运装
第4章第1节 密度(第3课时)
二、课前预习:
1、对于形状规则物体,可先用刻度尺测量出相关长度,再用公式计算出体积 对于不溶于水的形状不规则固体,可先向量筒中放入部分水,读出体积,然后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再读出体积,两次体积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2、(1)平稳 ⑵ 最低处 3、(1)水平桌面 (2)左端零刻度 (3)平衡螺母
4、ρ=m/V 5、kg/m3或g/cm3 0.001
三、课内导学:
1.ρ=m/V 天平 量筒 2.平稳 最低处
4.思考问题一:偏小 测体积错误 思考问题二:小 大 小
5. 质量 体积
第4章第2节 浮力(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浮在水面或其他液面上 2、桨船 帆船 蒸汽船 3、向上 浮力 竖直向上
4、受到 5、越大 排开水的体积
当堂训练
1、C 2、B 3、D 4、D 5、重 浮 一对平衡力 大 6、浮力 7、D 8、D 9、D
第4章第2节 浮力(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水 木块 2、各个 深度
3、变小 浮力4、变大 保持不变 5、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第4章第3节 阿基米德原理
课前预习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3.因为死海盐度大,海水的密度就大,在排开相同体积的水的情况下,被排开的死海的水的质量就大,所受的重力就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就大,物体就不容易下沉。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浮力 重力 上浮 下沉 悬浮 2.略 3.> < =
第4章第4节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潜艇内有一个水舱,通过向水舱注水或排出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从而使之上浮或下沉
2、大多数鱼的体内有鱼鳔,鱼是通过吸气或呼气来改变自身的体积,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上浮或下沉的
例1:上浮 液体密度越大,鸡蛋受的浮力越大 例2:漂浮 例3:1.25 先上浮后漂浮(或上浮)
第四章浮力复习
1. 质量 体积 ρ= m/V 3. ρ= m/V 托盘天平 量筒 4.漂浮 浮体
5. 浮力 竖直向上 7. 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F浮=ρ液gV排 8. 上浮 漂浮 下沉 悬浮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 ,同种物质密度 ,不同物质密度 。
密度表示的是 。
密度的单位为 用或 。
请多动脑筋,学会正确对密度的计算精通灵活运用,能解答简单的计算。
密度
同一种物质:能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对于ρ=m/v、m =ρV、 V= m/ρ能进行灵活变换。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不同物质:当体相同时,能利用等量进行计算;当质量相同时,能利用等量进行计算。
如何测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
如何测液体的密度?
如何测形状不测规则固体的密度?
浮力是由_________或_________施加给放入其中的物体的。
浮力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
放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充分利用___________法,探究浮力的大小。
深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
于 。
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物体浮沉的因素:物体的________;物体所受的________。
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浮______G物时, 物体_________;当F浮______G物时, 物体________;当F浮______G物时, 物体________。
潜艇用改变水舱中_______的办法,从而改变潜艇受到的________,使之大于、等于或小于潜艇受到的_______,来实现下潜、悬浮、上浮。
气球和气艇是用充密度_______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重力而升空。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1 化学式(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描述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会区分化学式或元素符号前的数字与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初步认识化合价的含义;会查阅“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表并进行规律性记忆。
3.通过活动寻找化合物中各元素正化合价总数和负化合价总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得到的规律,计算元素的化合价。
二.课前预习
1.写出下列物质的元素符号:
氢 氧 氮 氯 碳 硫 硅 磷 碘 溴
钾 钠 银 钙 镁 钡 锌 铜 铝 铁
2.用符号表示下列物质。
(1) 氧元素 (2) 一个氧原子________ (3) 两个氧原子________
(4) 氧气_________(5) 一个氧气分子___ (6)3个氧气分子___
3.阅读“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表,按要求写出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1)+1价的非金属 ;-1价的非金属 。
(2)+1价的金属 ;
+2价的金属 。
(3)化合价变化较多的元素 。
三.课内导学
(一)化学式
1.化学式:用____________来表示物质________________的式子.
2.化学式的意义
(1)观察图5.1.1一些分子的模型,选择H2和H2O展开讨论。
①H2(师引导):
②H2O:(生模仿。先讨论,再交流,最后形成共识)
(2)观察图5.1.2和图5.1.3两种晶体和结构模型,分析得出化学式还能表示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 金属和稀有气体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①表示金属的化学式主要有:
②表示稀有气体的化学式主要有:
③“Fe”表示的意义:
3.化学式或元素符号前的数字与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1)2H:
(2)3H2O:
4.对照预习“2”,领会各符号表示的意义。
5.比较H2O和3H2O的不同。
(二)化合价
1.化合价概念
学生:阅读书本P88有关内容,对化合价有一初步的认识。
教师:举实例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各种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原子之间都有固定的化合数目,用化合价表示这种性质。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阅读表5.1.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氢元素的化合价: ;氧元素的化合价: 。
展示预习“3”中的内容。
归纳:
(1)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__________
(2) 非金属元素可以显____价,也可以显_____价。
(3)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是可变的。
(4)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口诀。(教师提示)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教师直接给出)
4.活动
(1)查阅“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表,标元素的化合价(展示评价)。
Na2O CuO AlCl3 ZnBr2 P2O5 SiO2 HCl H2O NaOH Ca(OH)2
(2)寻找化合物中各元素正化合价总数和负化合价总数之间的关系。从以上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什么规律?
1)氢、氧元素在化合物里通常显_______价和_______价
2)非金属元素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通常显 价,与氧化合时通常显 价。
3)化合物中各元素正化合价总数和负化合价总数之间的关系是 。(分组分别计算并交流,然后得出结论)
5.在化合物中用已知的元素化合价来确定求知元素的(可变)化合价
利用活动中得到的规律求解。教师举例示范,给出方法。
学生完成P89练习,并进行交流讲评。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1 化学式(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并记忆原子团。
2.通过模仿练习学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掌握书写化学式的方法。
3. 认识相对原子质量,学会计算化学式的式量。
原子团名称 原子团符号 原子团的化合价
氢氧根
硝酸根
碳酸氢根
铵根
硫酸根
碳酸根
二.课前预习
1.书写并记忆下列原子团的符号和它们的化合价:
2.从元素周期表中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周期表在第207页,在元素周期表中标在元素符号下方的数值就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请你保留成整数)
N ;P ;O ;Cl ;Fe ;Na ;H ;
S ;C ;K ;Ca ;Al ;Cu ;Mg 。
3.你会计算水(H2O)的式量吗?请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三.课内导学
(一)原子团和单质的化合价
1.原子团及其化合价
(1)原子团:多个原子构成的在化合物中和在化学反应里都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团叫原子团。
(2)原子团的化合价规律。
2.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和常见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1) 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
阅读P91“小资料”。在任何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都等于 。
(2)常见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1)稀有气体的分子由1个原子构成,常用______表示其化学式。如:氦气____ _____氖气________氩气________。
2)气态非金属、溴、碘等单质每个分子由________构成。如:氧气_______氮气________氯气________溴________碘_________。
3)金属单质和除碘以外的固态非金属.习惯上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铝______铜_____铁 碳 硫 磷 等。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1.书写化学式的原则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__________。
2.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步骤(以氧化铝为例)
(1)按规律写出组成化合物元素的符号。
一般________元素符号写在左边,______元素符号写在右边。氧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把_______写在右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__________写在左边。氧化铝 。
(2)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确定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个数比)。(教师示范)
(3)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标明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个数比。氧化铝 。
(4)检查化学式。(用书写原则检查)
3.化学式中原子团个数的确定方法(学生模仿书写硫酸铝)
(1) (2) (3) (4)
4.化学式的读法
(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从右到左叫做某化某。
如CuO叫____ ___ZnCl2叫___ ___NaCl叫______ ____
(2)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不止1个时,还要指出原子的个数
如:P2O5叫_____ _____SO3叫____ ___SO2叫_____ ______。
5.练习书写化学式
(1)一氧化碳____ 氯化氢_________硫酸铵____ __碳酸钠 。
(2)写出氧元素分别与钾、锌、钡、硅元素化合后的化学式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3)写出硫酸根分别和钾、锌、钡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____ __、____ ___、____ ____。
(三)相对原子质量和式量
1.原子质量 阅读P93,一些原子的质量。原子有质量且很小。
2.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_______ ____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即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为什么? 。
3.从元素周期表中查相对原子质量(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查阅方法)
学生活动,P94。查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N P O Cl Fe Na
4.式量及其计算
(1)含义:分子中各原子的_______________总和。
(2)计算方法:式量=原子的______×原子______+原子的_______×原子_______
名称 氢气 水 二氧化碳 硫酸铜
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
(3)填表
五.学后反思
1.化学式是十分重要的化学术语,如果没有学好化学式,则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多花些力气,会准确读、写化学式,还应深刻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
2.式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我们应做到会计算,并计算准确。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2 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与实质。
2.能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的现象,并能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课前预习: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铁______、碳______、硫_______、磷_______、镁_______、铜_______、锌________
氧气______、氢气______、五氧化二磷________、氧化铁________、二氧化硫_______
氢氧化钠_________、硫酸铜___________、碳酸钙___________、硝酸钾__________
2.完成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测] 这些物质在发生反应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比较是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相等”)。
三、课内导学:
1.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时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将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各种原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原子的质量也保持不变,只是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化学反应为何会质量守恒呢 以水通电分解为例,图示说明
(3)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规律之一。
(4)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是将反应物的________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新____________的过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或原子)________不变,每种元素_______不变.每种原子的_________保持不变.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1:镁带燃烧后为什么生成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答:因为镁与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掉的镁与氧气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因此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反应掉的镁的质量。
例2: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短线上的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现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8克,加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为13.2克,求生成氧气的质量。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固体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固体的总质量加氧气的质量,即
例3: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X=7g B. 在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 X=28g D. 在该反应中甲、乙、丙为反应物,丁为生成物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8g 35g 5g 8g
反应后质量 2g X 5g 42g
分析与解:本题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分析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甲质量减少了6g,甲必为反应物;丙质量没有变化,丙可能与此反应无关,也可是此反应的催化剂;丁质量增加了34g,丁必为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减少的质量+乙减少的质量=丁增加的质量。因此乙应减少34g-6g=28g,X=35g-28g=7g。
五.学后反思:
1、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的实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2 化学方程式(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
2.灵活配平化学方程式,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课前预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每种物质名称的上方写出它的化学式:
⑴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水通电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利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一试,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氢气在氧气里燃烧生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1.化学方程式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⑴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即化学反应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凭空设想臆造。
⑵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元素或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为例说明):
⑴写出化学式: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若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用“+”相连。如:H2+02—H20 。
⑵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使短线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总数都相等(不能改动化学式中的原子数),当系数为1时应省略。配平后将短线改为等号。如:2H2+02—2H20 。
配平方法
a)最小公倍数法:P+ O2点燃 P2O5
b)定1法:将反应物中某个化学式(要求反应物中某元素只在这个物质中含有,生成物中该元素也只在一种物质中含有)前系数暂定为1,其他物质的系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得出如: H2+02点燃 H20 若将H2前的系数暂定为1,则H20的系数必定为1,在算出02的系数为1/2,为去掉分数,每个系数乘以2即可.
⑶完善化学方程式:若有特定的反应条件,应在等号上注明,比如:点燃、加热(常用“Δ”来表示)、高温、通电等;若反应物中无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右边加“↑”;若在溶液里反应,生成物中有沉淀,在沉淀物的化学式右边加“↓”。如:2H2+02点燃 2H20 。
例1:观察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于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 2H2 + O2 2H2O 2CO + O2 2CO2 (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请你写出其中两点:① ;② 。(2)以上化学方程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请你写出其中一个与另两个的一点不同之处 。例2:在修建公路的土石方爆破中要用到黑火药,黑火药爆炸时反应如下:S+2KNO3+3C =K2S+X+3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
五.学后反思:
记忆并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
2.化学方程式是非常重要的化学术语,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我们应深入理解,多练习书写,学会准确而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2 化学方程式(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2.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1.计算出下列化学式的式量(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Cu-64,Fe-56,Al-27,Na-23,Cl-35.5):
H2 _______; O2 _______; CO2 _______; CuO _______; Fe2(SO4)3 _______;
SO2 _______;H20 _______; Al203 _______;NaOH _______;H2CO3 _______。
2.试着口头读一读下列化学方程式:
⑴2H2+O2点燃2H20;⑵CH4+2O2 点燃 CO2+2H2O;⑶KCl+AgNO3==AgCl↓+KNO3
3.写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这个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哪些意义
三.课内导学:
1.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例:化学反应2H2+O2点燃2H20,读做: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水。
化学反应C+2CuO高温2Cu+CO2↑,读做: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气体。
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质”:表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进行的条件。
②“量”: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的微粒数之比;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2H2+O2点燃2H20,表示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点燃,生成物是水;表示在反应中H2、O2、H20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2,三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1∶8∶9。
五.学后反思:
1.能正确读出化学方程式。
2.应深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所包含的意义。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3 金属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理性质包括状态、颜色、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2.认识一些金属、合金;知道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二.课前预习:
1.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找一找“金属之最”,并记录在下面。
2.下列物质是合金吗?是的在括号里打“√”,不是的打“×”
①青铜( );②钢( );③黄铜( );④不锈钢( );⑤水银( )。
3.寻找铜丝、铁丝各一根,仔细观察,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请根据物理性质描述它们各自的用途。
三.课内导学:
1.金属的物理性质
(1)状态:除汞(俗称水银)外,所有金属在室温下都是固体。
(2)颜色: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或灰色,金为金黄色,铜为紫红色。
(3)熔点:大多数金属的熔点较高。钨的熔点最高,汞的熔点最低。
(4)导热性:金属能够导热。银的导热性能最好,铜和铝其次。
(5)导电性: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银的导电性最好,铜和铝其次。
(6)延性和展性:金属具有延展性。能抽成细丝称为延性,铂的延性最好,其次是金。能被展成薄片称为展性,金的展性最好。
2.合金
(1)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经高温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特点:合金都是混合物;合金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性能,因此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3.几种常见的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五.学后反思:
1.通过观察生活,获取有关金属、合金的物理性质。
2.了解生铁、钢、铜、铝、钛等几种常见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及其用途。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4 金属的化学活动性(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和活动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并利用此规律解释问题。
2.通过对方程式的比较,认识置换反应。
二、课前预习:
1.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Zn+2HCl==ZnCl2+H2↑;Fe+H2SO4 ==FeSO4+H2↑;2Al+6HCl==2AlCl3+3H2↑。
⑴ Mg+2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Fe+2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Zn+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 Mg+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2Al+3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由强到弱的顺序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加以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置换反应有何特点?
三、课内导学:
(一)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 镁、铜、锌与酸的反应(分组实验)
(1)研究方法:实验→观察→比较→归纳
(2)实验器材与实验内容:阅读教材第109~110页
(3)教师介绍实验操作要求和观察要求。
镁、铜、锌表面是否有气泡产生?
哪种金属表面产生气泡快?哪种金属表面产生气泡慢?
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氢气?如何检验?
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有关的推论填入下表:
(4)学生实验
用稀盐酸时:(把观察结果填在左栏)
镁 铜 锌
有没有气泡产生?
气泡产生的快慢如何?
气体是不是氢气?
是否有热量产生?
用稀硫酸时,把结果填在右栏。
(5)实验结论
1)
2)
3)
4)镁、铜和锌三种金属和化学活动性顺序为:
2. 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分组实验)
(1)步骤和方法同前一实验。
(2)学生实验。
(3)实验现象:
(4)结论:
(5)结合前一个实验,可以得出四种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为
3.置换反应
(1)前两个实验中,三个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是
(2)置换反应
(3)写出前两个实验中三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2)
3)
4.学生活动: 比较铜和铁的化学活动性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2)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
2)
(4)结论:
5.金属活动性顺序
(1) (H)
(2)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格式:金属+酸→盐+氢气。例:Fe+H2SO4 ==FeSO4+H2↑。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一般不用它们来置换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
格式:金属+盐→金属+盐。例:Fe+CuSO4==FeSO4+Cu。
五.学后反思:
1.口诀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每5个为一组,共3组):
K、Ca、Na、Mg、Al Zn、Fe、Sn、Pb、(H) Cu、Hg、Ag、Pt、Au
2.认识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4 金属的化学活动性(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知道铁锈、铜锈的形成与成份;知道金属防锈的常用方法。
2.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控制变量法。
二、课前预习:
1.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应如何处理 ( )
A. 不用处理 B. 在自行车表面刷一层油漆
C. 用布擦干后,放于干燥处 D. 用稀盐酸清洗
2.光亮的铁钉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最容易生锈的是 ( )
3.铁生锈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铁锈的化学式是 。
4.说说铁生锈需要哪些条件? 。
5.观察周围生活中的铜锈。铜锈的颜色为 ;铜锈的化学式是 。
三、课内导学: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一)探索铁钉生锈的条件
1.生石灰的作用是 。
2.A与C相比,变量是 。
3.B与C相比,变量是 。
4.放置2-3天后,观察到生锈的是 中的铁钉。
5.从本实验可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 。
(二)金属的腐蚀及防护
1.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环境中会被腐蚀,即金属生锈。
(1)金属生锈的实质:金属与空气中的水、氧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2)铁锈的的化学式是 ,铜锈的化学式是 。
(3)金属锈蚀带来的危害: 。
2.我们常采用在金属表面镀铬、镀锡、上油、涂漆等措施来防止金属的腐蚀。明确上述措施的科学依据。
完成课本的思考与讨论。
(三)金属的冶炼
炼铁的两个化学方程
(四)金属的“焰色反应”,阅读P114材料。
(五)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1.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控制变量法是我们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应注意研究的变量是什么?控制相同的量是什么?
3.事物总是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防止金属生锈就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考虑。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5 化合、分解与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特点;能正确判定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2.熟悉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课前预习:
1.什么叫化合反应?什么叫分解反应?比较这两种反应类型,有何区别?
2.下列6个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以下各空均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
⑴ S+O2点燃SO2 ⑵ H2CO3加热H2O+CO2↑
⑶ Fe+2HCl==FeCl2+H2 ↑ ⑷ H2O+CO2==H2CO3
⑸ CO2+Ca(OH)2=CaCO3↓+H2O ⑹ CuSO4 5H2O加热CuSO4+5H2O
3.什么叫氧化物?氧化物在元素组成上有何特点?氧化物如何分类?
三、课内导学:
(一)化合反应的概念
活动一: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加热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活动二:铜与氧气的化合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说明:以上两个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在化合反应中,生成物只有一种,而反应物可以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
(二)分解反应的概念
活动一(回忆):电解水实验
反应方程式:
活动二:碳酸氢钠分解反应的探究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所需的的和药品
观察记录的表格设计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说明:以上两个反应都是分解反应。在分解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则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
(三)氧化物概念
(1)定义: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注意:只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2)分类: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由氧元素和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称为金属氧气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称为非金属氧化物。
五、学后反思:
仔细分析比较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从而清晰认识这三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各自特点,并加以灵活应用。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5.5 化合、分解与中和反应(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可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知道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有影响。
二、课前预习:
1.____ _和__ __反应生成____ __和__ ___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
A. Na2CO3+2HCl==2NaCl+H2O+CO2↑ B. 2NaOH+H2SO4==Na2SO4+2H2O
C. SO2+2NaOH==Na2SO3+H2O D. Zn+CuSO4==ZnSO4+Cu
3.不同的溶液,其酸碱性往往不同,我们可以用_______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PH试纸一般测试范围是__________,PH等于7的溶液呈______性;PH小于7的溶液呈_____性,PH越小,酸性越______;PH大于7的溶液为______性,PH越大,碱性越______。
4.人的胃液中有胃酸,胃酸就是盐酸,胃酸过多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为什么可服用含有Al(OH)3的乳剂或药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三、课内导学
1.中和反应
活动: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白醋
化学方程式:CH3COOH+NaOH=====CH3COONa+H2O
(1)定义:由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适当补充:
①酸的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介绍几种常见的酸(写出化学式):
②碱的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介绍几种常见的碱(写出化学式): 格式:
(3)酸+碱→盐+水。
举例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4)应用举例:①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过多的病人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
化学方程式:
③被蚊虫叮咬后,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水减轻痛痒;
④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等。
化学方程式:
2.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1)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pH pH<7 pH=7 pH>7
溶液的酸碱性 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 呈中性 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2)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的测量:常使用pH试纸。
撕取一张pH试纸,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读出pH的大小。
五、学后反思:
1.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2.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①使用紫色石蕊试液;②使用无色酚酞试液;③使用pH试纸。①②③三种方法可测溶液酸碱性,第③种方法还可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
第五章 化学反应复习
1.用 来表示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一种纯净物对应一个化学式。化学式可表示一种物质和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并且可表示出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个数比。
2.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
。①在化合物中,氢元素通常显 价、氧元素通常显 价。②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价。③非金属元素可以显正价,也可以显负价,非金属元素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通常显 价,与氧化合时通常显 价。④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是可变的。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化合价总数与负化合价总数的代数和为 。
3.原子团是指由多个原子构成,在化合物中和在化学反应里都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团。原子团又叫做根,如氢氧根OH、碳酸根CO3、磷酸根PO4、碳酸氢根HCO3等。原子团可视作一个整体,在化合物中也具有一定的化合价。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根内各元素化合价的
。在化合物中,原子团的化合价与其他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构成一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如H2、O2等。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①按规律写出组成化合物的元素符号,一般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左边,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右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写在左边(个别例外:NH3);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把氧元素写在右边。②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化合价总数与负化合价总数的代数和为零这一原则,确定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个数比(或原子团的个数、个数比)。③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标明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④检查化学式,确定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零。
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从元素周期表中查阅。化学式的式量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的 的总和。
6.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 不变,原子的 不变,各种原子的数目保持 ,原子的质量也保持 。
7.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化学反应必须是实存在。②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8.一般的金属都具有金属的光泽、良好的 性、 性和 性等物理性质。
9.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经高温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 。合金都是混合物;合金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性能,因此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10.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格式:金属+酸→盐+氢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格式:金属+盐→金属+盐。
11.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称为 反应。格式: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12.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环境中会被腐蚀,即金属生锈。我们常采用在金属表面镀铬、镀锡、上油、涂漆等措施来防止金属的腐蚀。
13.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的反应称为 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称为 反应。
14.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可分为 氧化物和 氧化物。
15.由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 反应。格式:酸+碱→盐+水。
16.用pH来表示溶液的 。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的测量常使用pH试纸。
5.1 化学式(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H O N Cl C S Si P I Br K Na Ag Ca Mg Ba Zn Cu Al Fe
2.O O 2O O2 O2 3O2 3.(1)氢 H 氯 溴Br 碘I (2) 钾K 钠Na 银Ag 钙Ca 镁Mg 钡Ba 锌Zn 铜Cu 铁Fe (3) 碳C 硫S 氮N 氯Cl 铁Fe
三.课内导学
(一)化学式
1.元素符号 单质或化合物组成
2.(1) ①表示氢气这种物质;氢气由氢元素组成;一个氢气分子;一个氢气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②表示水这种物质;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 ①K Na Ag Ca Mg Ba Zn Cu Al Fe等
②Ne He Ar等
③表示铁这种物质;铁元素;一个铁原子
3.(1)表示两个氢原子 (2)“3”表示三个水分子;“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5.H2O:表示水这种物质;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3H2O:仅表示三个水分子
(二)化合价
2.+1 -2 正 正 负
4、(1)
+1 -2 +2 -2 +3 -1 +2 -1 +5 -2 +4 -2 +1 -1 +1 -2 +1 -2+1 +2 -2 +1
Na2O CuO AlCl3 ZnBr2 P2O5 SiO2 HCl H2O NaOH Ca(OH)2
(2)+1 -2 负 正 代数和等于零
5.1 化学式(第二课时)
三.课内导学
化学式的书写:
(一)原子团和单质的化合价
2.(1)0 (2)1)元素符号 He Ne Ar 2)两个原子 O2 N2 Cl2 Br2 I2
3)Al Cu Fe C S P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1.0
2.(1)金属 非金属 氧 氢 AlO (3) Al2O3
4. (1)氧化铜 氯化锌 氯化钠
(2) 五氧化二磷 三氧化硫 二氧化硫
5.(1)CO HCl (NH3)2SO4 Na2CO3
(2)K2O ZnO BaO SiO2
(3)K2SO4 ZnSO4 BaSO4
(三)相对原子质量和式量
2.碳原子质量的1/12 没有 因为它是质量的比值
3.(1) 14 31 16 35.5 56 23
(2)左边为主 右边为主
4. (1)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
5.2 化学方程式(第二课时)
例1.(1)①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②都是化合反应等
(2)Mg与O2反应是固体与气体反应,另外两个是气体与气体间的反应等
(以上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均给分)
例2:N2
第五章 化学反应复习
1. 元素符号 2. 化合价 +1 -2 正 负 正 零 零 3. 代数和 5. 相对原子质量 6. 总和 总和 种类 种类 不变 不变 8. 导电 导热 延展 9. 合金
10.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1. 置换 13. 化合 分解
14. 氧化物 金属 非金属 15. 中和 16.酸碱性
点燃
点燃
点燃
0
14
7
中性
向左酸性逐渐增强
向右碱性逐渐增强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 审核人___ 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判断生活的哪些运动形式属于机械运动.
2.了解什么是参照物。
3.学会选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根据运动状态的描述判断选择的参照物.
4.通过实例介绍知道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二.课前预习
1.物体_____随时间的变化是机械运动,是_______的运动形式.
2.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中,你认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
静止的物体
3.在日常生活中,坐在树下乘凉的人我们认为是___________,而在毛泽东的诗句里又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描述。意思是“住在地球上人,因地球自转,一日行了八万里路(地球赤道全长四万千米合八万里)”。所以即使坐在树下乘凉的人实际上也是_________的,所以自然界中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_______的,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的(填“绝对”或“相对”) 。
4.认真阅读课本第3页第二段,请你给参照物下个定义。
三.课内导学
1. 机械运动.
2.物体是否运动的判断。甲乙两图是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画面(甲先乙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货车是运动,因为货车随着时间的变化,离树的距离变远了,即货车相对于树的位置随时间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认为货车是__________。
若当时路旁没有树,只有轿车和货车,如图丙与丁,我们根据画面会认为货车是静止的,因为货车随着时间的变化,与轿车的距离和方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即货车相对于轿车的位置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认为货车是____________。
从以上例子我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参照物:
当我们观察所研究的对象(货车)是否运动时,是根据它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的,而判断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必须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树),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正因为货车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树发生了变化,所以货车是运动的。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当我们以树为参照物时,货车是运动的,当我们以轿车为参照物时,货车是静止的。所以物体(货车)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同一研究物体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静止的描述也是相对的。
【考考你】在甲乙两图中,若以小汽车为参照物,那么货车是_________的,树是________的。(填“静止”或“运动”)
(3)参照物的选择
①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或以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树,山,建筑物等。
②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可以以静止的物体(树)为参照物,也可以以运动的物体(轿车)为参照物。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 审核人___ 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可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速度的含义和速度的单位.,能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会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的意义 。
二.课前预习
1.比较下列两位同学谁跑的快:
在校运动会上小明和小华参加3000米赛跑,发令枪响后5分钟,小明跑在小华的后面,此时小明跑得路程比小华_______(填“长”或“短”),则小明运动得_____(填“快”或“慢”);最后小明以13分20秒的成绩跑完全程,小华以14分8秒的成绩跑完全程,小明所用的时间______(填“长”或“短”),则小明运动的_____(填“快”或“慢”)。
2.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通过的__________。速度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 读作____________,或千米/小时 读作 。
3.有一物体在10秒钟内通过了50米的路程,则该物体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_米/秒。
4.我们把物体运动_________不变、沿着______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_________的机械运动。
三.课内导学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从预习题1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当运动_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比较运动通过的________的长短,________运动快。
(2)、当运动_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比较运动所需_________的长短,_________运动快。
若小宇在校运动会上,参加了1000米赛跑,用时4分10秒,你能比较出参加3000米的小明和参加1000米的小宇谁运动得快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演具体过程】
2、速度
聪明的你一定想出了比较的方法,是的,只要计算出每秒钟小明和小宇分别通过了多少路程,就能直接比较了。每秒钟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为速度,所以通过“速度”可以直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说,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概念
物体每秒钟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每分钟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每小时内通过的路程也叫速度,为了统一概念,科学上把每秒钟,每分钟,每小时等一个时间单位的时间称为“单位时间”。所以“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2)、公式
在前面计算小宇每秒钟跑多少路程,即小宇的速度时,我们用“1000米”与“4分10秒”相除算得。“1000米” 为路程,“4分10秒”为时间,所以速度公式为:
通常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单位
在科学计算中,不仅数字可以计算,单位也可以计算。在国际的单位制中,路程的主单位是m,(km)和时间的主单位s,(h),根据公式,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或km/h)。
单位换算:1m/s=_______km/h(通过公式换算)
3.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 ①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对应,米与秒对应,千米与小时对应。
②公式中的v、s、t不只是单纯的字母,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物理量,所以不能单从式子得出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的大小是不变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③因为物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要变化的,如:你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路程是2100米,用时7分钟,你可以根据,计算出速度。而这个速度不能表示你从家到学校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速度,因为实际的速度是变化的,所以根据计算得出的速度在这里只能表示在2100米(或7分钟)内的平均速度。
④在计算平均速度时,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速度平均的方式求得,只能用求得。
例:小华家到学校有一条500米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雨,他马上以5m/s的速度回家。小华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 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第一章 第二节 力(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实例的讲解后能正确描述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单位。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第8页图1.2.1,亲身实践一下这四个动作,体验手臂肌肉是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
2.力是_______对_______的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___________,受到力的物体叫____________。
3.为比较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力的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___。
4.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人们可以从弹性物体__________来量度力的________。
5.测量力大小的仪器叫______________。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测力计;认真观察图1.2.10,可知此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分度值(最小刻度)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一)什么是力?
1.“推门进教室”,“拉开椅子”,“提起书包”和“压平课本”这些动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在做这些动作时,我们的手臂肌肉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而且门、椅子、书包和课本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或形状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对这四个动作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施力物体 作用 受力物体
推门进教室 人 推 门
拉开椅子 人 拉 椅子
提起书包 人 提 书包
压平课本 人 压 课本
从表中可知:人对物体(门、椅子、书包、课本)推、拉、提、压时存在着力的作用。
2.认真阅读课本图1.2.2,完成下表
施力物体 作用 受力物体
推土机推土
牵引车拖拉故障车
起重机提升重物
压路机压实路面
从表中可知:________对________推、拉、提、压时也存在着力的作用。
从以上各实例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对力下个定义:力是 。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必定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没有力,只有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
(2).力的作用不一定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往往能发生力的作用(但也不一定),如手推桌子。
不相互接触的物体有时也能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二)力的单位(介绍科学家牛顿,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三)力的测量
1.工具: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做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里一种常用的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注意】①要能区别“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长度”
如图所示,弹簧在没有受到拉力时的原长为L,受到拉力F1作用后弹簧的长度为L1 ,而弹簧伸长的长度应表示为L1-L。则当该弹簧受到拉力F2作用时,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②两个物理量的正比关系属于定量关系,所以不能单单从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而减小就确定它们的正比关系。只有当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时,我们才可以确定正比关系。所谓“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拉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的长度”的比值是不变的。根据上图可以表示为:F1/(L1-L)=
【例:】有一个长8厘米的弹簧,当受到2牛顿的拉力作用时,弹簧伸长了1.2厘米,当拉力增大到_______牛时,弹簧的长度将变为11厘米。(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四)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注意点:】
①测量前要检查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正。
②要查看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③测量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弹簧不能与面板相摩擦。
④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且在指针稳定时。
五.学后反思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
3、体验1牛力的大小
4、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二节 力(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能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二.课前预习
3.阅读图1.2.3,1.2.4,1.2.5,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的。
4.当你用手压空矿泉水瓶时,矿泉水瓶会被________,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当你用脚踢放在地上的空矿泉水瓶时,矿泉水瓶会飞起,矿泉水瓶由静止变为________,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
2.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所以施力物体也会成为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
3.作用力或反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
【补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________相等,________相反,作用在_________
举例并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所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改变(如足球被一脚踢出时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飞来的足球被守门员抱住时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汽车加速和减速等)或运动方向改变,或者两者同时发生改变。
举实例,并指出
(1)由静止变为运动:
(2)由运动变为静止:
(3)由慢变快(加速):
(4)由快变慢(减速):
(5)改变运动方向:
(6)快慢和方向同时改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有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的形变不是很明显,我们不能误认为物体没有发生形变。如:你用手捏玻璃瓶时不会像捏矿泉水瓶时发生明显的形变,但这并不表示玻璃瓶没有发生形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验说明,在玻璃瓶中装满红墨水,用单孔橡皮塞,在单孔橡皮塞中放一个管径极细的玻璃管(可用破损的温度计代替),当我们用力捏玻璃瓶时,会发现玻璃管中红墨水柱会变高。说明当我们用力捏玻璃瓶时,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五.学后反思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作用效果 运动快慢的变化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方向的变化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 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二节 力(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演示实验说出力的三要素。
2.会用力的图示法正确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3.简单了解力的示意图。
二.课前预习
1.回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①力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力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因素会影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3.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为了便于表达,可用一段______来表示一个力。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______。线段的____表示力的大小,____表示力的方向,________表示力的作用点。为精确表示力的大小,还要在图示中标明____。
3.有时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力的大小,就可以不选定____,不表示力的具体大小。只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三.课内导学
(一).力的三要素
1.用手拉伸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拉得越长,这表明力产生的效果跟力的 有关系。
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弹簧和压弹簧,拉的时候弹簧伸长.压的时候弹簧缩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 有关系。
3.用手在离门轴不同的位置上推开门,发现用同样的力开门效果不一样。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在物体上的 有关。
以上事实表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不同,力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习惯上把力的 、 、 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往往会随之改变。
说明:对物体施加一个确定的力,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必须是确定的。
(二).力的图示
1.用力的图示表示力时应注意(以课本例题为例):
(1)确定标度:
①根据力的大小和绘图的空间确定标度,而且标度的大小必须能整除力的大小,这样可以保证线段长度是标度的整数倍(2倍以上)。
②在同一个图中只能出现一个标度,若车受到的重力是50牛,要在同一个图中作出拉力和重力的图示时,也只能有一个标度,不能出现第二个标度。
(2)确定作用点:如例题作用点在手柄A点上,作用点A就作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3)确定方向:若作用点作为线段的起点,则从作用点开始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段线段。
(4)确定线段长度:根据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线段的长度。若用1cm表示3N,则15N的力应该用5cm表示;若用1cm表示5N,则15N的力应该用3cm表示;若用1cm表示7.5N,则15N的力应该2cm表示。
(5)标箭头:箭头一定要画在线段内的末端。
(6)标力的符号、数值和单位。
画力的图示时要做到(四定两标):定作用点,定标度,定方向,定长度;标箭头,标力的符号、数值和标单位
【练习】:
1)用大小为100牛的水平拉力拉小车,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力的图示。(要求独立完成,指出存在的问题)
2)用大小为300牛与水平面成30度角的力,向左上方拉放在地面上的箱子,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
(三)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
五.学后反思(结构导图)
力的大小
力的三要素 力的方向 力的图示
力的作用点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____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三节 几种种常见的力(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重力的意义,理解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
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利用重垂线制作简易水平仪,并用来检验调节水平。
3.知道重心的含义,会用实验方法寻找物体的重心。
二.课前预习
1.由于地球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2.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_______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m表示 ,G表示 。g= ,他表示的意思是 。
3.重力的方向总是 ,这个方向就是指与当地__________垂直的方向。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 。在图中重心常用字母 表示。
三.课内导学
(一)重力的概念
1.地球表面和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无论是地面,空中的物体,静止还是运动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因为一切重力都是因地球吸引物体产生的,所以地球上物体受到的重力,施力物体一定是__________。
【例题】(1)放在桌面上的字典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
(2)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重力的作用?若收到重力的作用则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3.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与物体之间的吸引作用也是_________,即地球也受到物体的吸引。
(二)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一结论不是简单的三次实验就可以说明,而是理论研究和大量实验的结果。
2.根据“G=mg”可以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但不能根据“m=G/g”而认为质量与重力成正比,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温度,状态,位置等因素无关,也不会随着重力改变而改变。如:美国“阿波罗”号登月后,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一块矿石,这块矿石从月球到地球,它的质量__________,但是它受到的重力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g=9.8N/Kg”是一个常数,一般认为它是不变的,所以不能因为g=G/m,而认为g与重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但正因为g=G/m,所以“g=9.8N/Kg”表示每1千克物体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___。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是指和当地的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不是与支持面垂直。如物体A受到的重力方向应该是_________。(选择“①”或“②”)
2.应用:作为检验墙体是否竖直的标准,即重垂线。
(四)重心
1.重力作用的效果集中在物体的某一点上,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图中常用C表示。
2.找出下列物体的重心。
(1)空心铅球 (2)一根铁丝 (3)把这根铁丝对折后
3.根据以上题目和生活经验,回答课本【思考与讨论】。
4.怎样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悬挂法.阅读P19有关内容.
(五)若重力突然消失,则我们周围的一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 __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一章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实例说出摩擦力的意义。
2.会根据实验现象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会用实验方法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二.课前预习
1、当我们用弹簧测力计轻拉放在木板上的木块时,弹簧测力计上有读数而木块并没有拉动,说明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间存在着一种阻碍它们要发生 的摩擦,这种摩擦叫做______________。举一生活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用力拉木块,木块在木板上发生滑动时,接触面间存在一种阻碍它们_______________的摩擦,这种摩擦叫做_________________。举一生活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滚动时,接触面间产生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举一生活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擦是是无处不在的常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有时需要减小摩擦。为增大摩擦,可采用 、 的方法来实现;为减小摩擦,在压力不可能减小的情况下,可采用 ,或把滑动改为 的方法来实现。
三.课内导学
1、【活动】研究摩擦现象(具体步骤见课本)
提示:当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时,若木块静止或被匀速拉动,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将第1、2和5两个步骤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表一和表二
表一:木块直接放在木板上
木块被拉动前 木块刚被拉动时 木块被匀速拉动时
测力计示数(N)
表二:木块和木板间垫圆铅笔
木块被匀速拉动时
测力计示数(N)
从以上实验可以发现:
①木块被拉动前,木块和木板的接触面间存在着一种阻碍它们要发生相对运动的摩擦,这种摩擦叫做静摩擦。
②木块刚被拉动时的摩擦力叫最大静摩擦力,只有拉力克服此力木块才能被拉动。
③木块被拉动(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一种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④木块和木板间垫上若干支圆铅笔后,木块被拉动时,铅笔在木板上滚动,此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摩擦叫滚动摩擦。
⑤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将第3和4步骤中的数据填入表三和表四
表三:直接放在木板上
木块上不放砝码 放100克 放200克
测力计示数
表四:木板上铺上铅画纸
木块上不放砝码 放100克 放200克
测力计示数
①根据表三或表四可以得出:
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②根据表三和表四的对比可以得出:
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运动趋势(要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无处不在,有些摩擦有利需要增大,有些摩擦有害需要减小。
增大摩擦的方法:
减小摩擦的方法:
4、若物体间的摩擦力突然消失,则我们周围的一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五.学后反思
静摩擦
1、摩擦类型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接触面粗糙程度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间的压力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一章 第三节 几种种常见的力(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力实质是弹力
3、理解弹力的大小、方向和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
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1)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2)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
2、弹力是指发生 的物体作用在使它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上的力。弹力总是指向使物体 的方向。
3、放在桌上的书本受到的桌面支持力,用绳悬挂起来的物体受到的绳子拉力,实际上都属于 。
4、你还记得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工具是什么吗?它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三.课内导学
(一)、【活动】研究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
1.实验1表明:橡皮圈和塑料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形变的橡皮圈和塑料尺对手有力的作用。
结论:发生 ____的物体对使它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叫做弹力。
2.弹力的方向:
弹力总是指向使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实验2表明:钢皮尺在砝码的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形变的尺对砝码有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常叫做支持力。
思考与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支持力属于弹力吗?
(2)在课本中作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3)砝码对尺的压力是不是弹力?
【补充】
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变不是很明显,如课本压在桌面上,桌面的形变我们根本看不出来,但并不表示桌面没有发生形变。因为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就是因为桌面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一种弹力。[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第二节第1课时”中的补充实验]
结论:
3.日常生活中,支持力、拉力、压力都是属于弹力。
4.完成课本【思考与讨论】
例: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① 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钩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的中间,将直尺的一头固定在桌子的一端,如图甲所示;② 缓缓抬起右端,让直尺与水平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如图乙所示;③ 继续抬高右端,增大直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丙所示。
(1)该实验中,小明是通过 来判断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
(2)分析三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五.学后反思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的方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3、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4、常见弹力:压力,拉力,支持力。
第一章 机械运动和力复习
1.物体 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 的。
3.科学上用 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在数值上等于 。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m/s和km/h。
平均速度是用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内)运动快慢的量。
4.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运动快慢 (即速度不变)、沿着 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 ,用公式s=υt进行计算。
5.力是 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成对出现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 的物体上。
7.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力能使物体发生 。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物体的速度大小的变化或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都表示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8.力的大小可以用 来测量,实验室里常用弹簧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 ,符号是 。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要观察其量程、分度值,测量前要进行调零。测量时,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9.力的 、 、 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做 。只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10.物体由于地球的 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重力的方向总是 。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 ,计算公式是 ,g为比例系数,大小为9.8N/kg,表示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 。
11.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
摩擦力分为 、 、 三种。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摩擦,称为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的大小和 有关。压力越大,物体接触面越粗糙,产生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12增大有利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添润滑油③使物体与接触面分离④变滑动为滚动等。
13.弹力是物体由于反抗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使物体 的方向。
第一章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位置;最简单。2、略。3、静止的;运动;绝对;相对。4、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三.课内导学 运动的;静止的;【考考你】静止;运动。
五.学后反思
参照物;位置;参照物;运动;静止。
第一节 机械运动(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短;慢;短;快。2、运动快慢;单位时间;路程;路程/时间;s/t;米每秒;千米每小时。3、5。4、快慢;直线;最简单。
三.课内导学
1、(1)时间;路程;路程长的。(2)路程;时间;时间短的。(略)2、(3)3.6。3、1.67。
第一章 第二节 力(第1课时)
二.课前预习
2、物体;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3、单位;牛顿;牛;N;1N。4、发生形变的程度;大小。5、测力计,5N;0.2N。
三.课内导学
(一)
施力物体 作用 受力物体
推土机推土 推土机 推 土
牵引车拖拉故障车 牵引车 拉 故障车
起重机提升重物 起重机 提 重物
压路机压实路面 压路机 压 路面
物体;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L2-L; ;【例:】5牛
第二节 力(第2课时)
二.课前预习
3、相互。4、压瘪;形状;运动;运动状态。
三.课内导学
【补充】大小;方向;同一直线上。
第二节 力(第3课时)
二.课前预习
1、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3、带箭头的线段,力的图示,长度,箭头,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标度。4、标度。
三.课内导学
(一).力的三要素
1、大小。2、方向。3、作用点。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力的图示
【练习】略
第三节 几种种常见的力(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吸引,重力,地球。2、质量,G=m/g,质量,重力,9.8N/Kg,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3、竖直向下,水平面。4、重心,C。
三.课内导学
(一)重力的概念
2、地球。【例题】(1)地球,字典。(2)是,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子弹。
3、相互的。
(二)重力的大小
2、不变,变大。3、9.8牛
(三)重力的方向
1、①
(四)重心 略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相对运动,静摩擦,爬竹竿时竹竿与手之间的摩擦;相对运动,滑动摩擦,擦黑板时黑板与黑板擦之间的摩擦;骑自行车时自行车与路面的摩擦。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接触面间注润滑油,滚动。
三.课内导学
1、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第三节 几种种常见的力(第三课时)
二.课前预习
1、运动状态,形状。2、弹性形变,恢复原状。3、弹力。4、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课内导学
1.弹性形变
例:(1) 尺子形变程度 (2)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随斜面倾斜程度增大而减小
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复习
1. 位置2. 参照物 相对3. 速度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υ=s/t4. 不变 直线 正比5. 物体对物体6.相互 不同7. 运动状态 形变8.测力计 牛顿 N9.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力的图示10. 吸引 地球 竖直向下 正比 G=mg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重心11.摩擦力 相反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静摩擦 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13. 恢复原状
甲
乙
丙
丁
选择__________
判断_______是否变化
物体是否运动
选择不同的_______
可以得出不同的运动描述
_____和_____是相对的
表示
表示
表示
确定
一个力
确定
力的作用效果
A
①
②
大小 G=mg
重力
方向 竖直向下
作用点 重心
L2-L
F2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3.1 压强(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2.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二.课前预习
1、人们通常把 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读图3.1.1手按图钉,在图中,手对图钉有一个压力,说一说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2、如甲图所示,物体重为G且处于静止状态,请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水平面的受力情况。你认为水平面的受力情况与物体重力有何关系?
3、人走过雪地时会留下脚印,不同的人在雪地中留下的脚印深浅一样吗?凭你的经验脚印的深浅与哪些因素有关?
4、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和 有关,课本图3.1.3中所演示的条件: 相同, 不同,说明了 。
三.课内导学(以下五个问题很重要哦!)
(一)压力产生的原因
铁块放在海绵上,海绵因受到一个向下挤压的力而发生形变;两个气球因相互挤压而发生形变;人站在地面上也对地面有一个向下压迫的力,思考压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压力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施力物体,以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区别。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永远)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压力的施力物体是与受力物体接触的其他物体,本质是弹力,方向(永远)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可见,压力和重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力。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压力和重力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如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其重力与压力相等。
(三)压力的大小
若甲、乙、丙三图中,物体重10N,F为15N,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分别多大?(提示:先从物体所受力平衡的角度思考支持力的大小)
(四)压力的作用面积(受力面积)
所谓受力面积是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接触面积。
如:当人双脚站在地面上时,受力面积就是 。
将图钉压进墙壁,墙壁所受压力的受力面积就是 。
小结:当两个面相互接触时,受力面积应该取小的那个面积!
(五)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做一做课本图3.1.2实验,当左右手指用相同大小的力顶铅笔两端时,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当左右手指用大小不同的力顶铅笔两端时,贴近笔尖的手指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按图3.1.3进行)
压力对物体的效果是使物体表面产生凹陷。
影响因素猜想:
(1) (2) 。
现象描述:
图(a) 。
图(b) 。
结论: 。
在图(b)中在未放铁块之前,纸面发生的变化是 。
图(b)中在放铁块前后两次效果比较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1压强(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2.能够运用压强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压强知识的学习,能够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P44-P47,完成下列填空:
1、 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表示压力的 。
2、压强的计算公式: ,其中p表示 ,国际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F表示 ,单位是 ;S表示 ,单位是 。
3、1帕斯卡= 牛/米2,表示 。
4、估测你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怎样使你对地面的压强迅速增大一倍?
5、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三.课内导学(以下三个问题很重要哦!)
(一)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这个效果呢?其实和速度、密度的定义一样,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为此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那就是压强。
显然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根据“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这一定义,我们很容易写出:
压强的计算公式:文字公式 ,字母公式 。
公式变换:
压强的单位: ,单位的读法 。
理解压强的意义:滑雪的人对雪地的压强约1700帕,它表示雪地每平方米面积受到的_______为1700牛。
(二)压强公式有什么应用?
1、算一算:你站立的时候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如果你的鞋底面积如图课本3.1.6所示
解决方法:(1)如何根据方格图计算总格数得出一个鞋底的面积(2)根据质量转换重力再到压力(3)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2、砖块的长、宽、高分别为20cm、10cm、5cm,它的重力为15牛。分别将它平放、侧放、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求分别将它平放、侧放、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的受力面积 (提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积)三种情况下对地面的最大压强是多少?
3、质量是60千克的人,若每只鞋底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150厘米2。问:
他能否站在冰面上?(设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3.9×104Pa)
他可以从冰面上走过去吗?(注意考虑站立、行走时各有几个脚落地)
(三)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有时要减小压强,有时要增大压强。看公式上看,如果我们要减小压强可以怎么办呢?
如果要增大压强呢?
举例:1、啄木鸟能够从树干中吃到虫子,是因为它有很尖的喙可以 压强,而骆驼之所以可以在沙漠中轻松行走,是因为它有宽大的脚掌可以 压强。
2、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增大压强,哪些情况下需要减小压强?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2 液体内部压强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了解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的作用。
2.通过书本图3.2.1、图3.2.2实验及书本P50活动,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二.课前预习
1.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力的作用,从而产生 .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对阻碍它流动的容器侧壁也会产生 的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 。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
2.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 ,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 有关,密度大的液体内部压强 。
3.据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特点,解释拦河坝的截面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三.课内导学
(一)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1.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实验现象:(1) ,表明 。
(2) ,表明 。
2.对窗口侧壁的压强
实验现象:(1) ,表明 。
(2) ,表明 。
3.原因解释及应用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
1.压强计结构。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及安装方法。
组装时要动脑筋,尽量使两管液面相平。
2.活动: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按要求填表,并在完成后交流。
分析在水中测得的5次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压强随 而增大。
(2)在同一深度处, 。
换用盐水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对于不同的液体,其内部压强随 而增大。
(三)液体压强的几大特点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它所产生的压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液体除了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外,还对“限制”它流动的侧壁产生压强。固体则只对其支承面产生压强,方向总是与支承面垂直。
(2)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可见,液体压强的大小只取决于液体的种类(即密度ρ)和深度h,而和液体的质量、体积没有直接的关系。
*(4)密闭容器内的液体能把它受到的压强按原来的大小向各个方向传递。
五.学后反思
(用你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把今天所学知识呈现出来,把你还需要加强的内容也列出来,老师帮你解决)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2 液体内部压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通过书本P51活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能了解和运用公式p=ρgh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阅读书本P50材料及看图3.2.9,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
二.课前预习
操作P51活动: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实验,观察各现象,思考为什么?
2.船闸是运用了 的原理。连通器特点:当连通器中的水不流动时, 。
3.描述分析船从上游驶往下游的过程中,船闸的工作情况。
三.课内导学
(一)活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1)在步骤1中塑料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是
。
(2)在步骤3中塑料片掉下来的原因是
。
(3)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方法。具体进行过程推导。
*(二)既然液体压强是由液体重力产生的,为什么只与深度和密度有关系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呢?
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跟液体的重力不一定相等。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pS=ρghS,其中“Sh”是底面积为S、高度为h的液柱的体积,“ρghS”是这一液柱的重力。所以,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其大小可能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液体本身的重力。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帕斯卡为何只用几杯水就将酒桶给压破了的道理了。
(三)如何理解深度和高度的区别?
液体的高度应该是指容器里整段液体的垂直于地面的长度
而深度是指液体中某一点距自由液面的距离,两者是不一样的。
例: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盛满水,A点处的
深度是 米,压强是 帕;B点处的深度
是 米,压强是 帕。
(四)连通器原理及应用。
*总结: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 =ρgh
单位:公式中ρ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米3,h为液体某处的深处,它是液体某处到自由液面的垂直距离,单位为米,p为液体内部某深度为h处的压强,单位是帕。
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总量,盛装液体容器的形状、大小等无关。
液体内部某个支撑面受到的压力F=pS,它与液体的压强,受力面积有关,与容器的液体重力不一定相等。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服从固体之间的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可以从容器的整体分析得出。
例:一未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A),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图B),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A和pB,橙汁对杯底的压力分别是FA和FB;两次放置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分别是p′A和p′B,橙汁对杯底的压力分别是F′A和F′B。试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出理由。
(三)血压
我们平时所指的血压指动脉血管中的血液对血管的侧压强,通常测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血压。一般心室收缩时,动脉内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称高压;心室舒张时,动脉内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低压。
正常人的舒张压___________
正常人的收缩压___________
五.学后反思
(用你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把今天所学知识呈现出来,把你还需要加强的内容也列出来,老师帮你解决)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3.3 大气压(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证据。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值。
二.课前预习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会产生压强。大气也受到重力,会产生压强吗?第一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 。
大气压的第一次测定是由 科学家 在 年进行的。
科学上规定,相当于 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 ,简称 。用符号 表示,且1 = Pa。
玻璃管内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水银柱?
三.课内导学
1)纸杯托水实验的疑问
纸杯托水的实验很好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但问题是把纸片去掉后,水也受大气压的作用,水为什么会流下来?
答:问题就在于水具有流动性!去掉纸片后,由于流动性,水的表面很容易被破坏,水"变形' 后在受到地球的吸引就会落下`杯内压强减小`空气就会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进入杯子里。
2)【探究引导】
做托里折利实验时观察,如果:
玻璃管倾斜放置,水银柱的高度还等于竖直放置的高度吗?
把玻璃向上提起或下压1厘米,水银柱的高度又是多少呢?
把玻璃管换口径粗一点,那么水银柱的高度又是多少?
玻璃管上端有一小裂口,那水银柱的高度会是多少?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行探究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小结。
实验现象:
玻璃管倾斜放置,水银柱的高度与竖直放置的
高度 ,但水银柱的长度略有 ,如图。
把玻璃管向上提起1厘米,水银柱的高度 ,但真空部分的长度 ;
3.把玻璃管换口径粗一点,水银柱的高度 ,因为液体的压强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玻璃管上端如果有一裂口,就会漏进空气,使水银面上方产生大气压与管外大气压相等,所以水银面会下降到与管外水银面相平。如果是从管口漏进小量空气,则水银柱的高度会减小,使测量值偏小。
实验结论:
玻璃管无论是倾斜、上提或下压、加粗或减细都 改变实验结果(不会或会)。水银柱的高度 变化(不会或会),但上方如果进了空气会使水银面下降,甚至与管外水银面相平。
例:为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王欣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玻璃下面,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S;将装适量细沙的小桶轻轻挂在吸盘下面的塑料挂钩上,如图所示,用小勺轻轻向桶内加细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落玻璃板,测出此时塑料挂钩、小桶和沙的总重力为G。
(1)吸盘即将脱离玻璃板时,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__________,所测大气压强的数值是_____________。
(2)该方法所测大气压强数值往往比实际值小一些,你认为产生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后反思
托里拆利实验及注意事项;
标准大气压:1atm=760mmHg=1.013×105Pa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3.3 大气压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了解大气压的变化与海拔、天气等因素有关。
了解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了解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
二.课前预习
1.大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 ,这是因为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到 而产生的,海拔越高,大气越 ,大气压强越 。同时同一地方的大气压
随 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 ,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 ,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大气压单位是 。
2.液体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的关系是: 。
3.虹吸现象与 有关,家里的自动冲水马桶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4.高山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 ,体积增大时,压强 。
6.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压强与大气压基本 。
三.课内导学
(一)阅读P55-56《大气压的变化》
1.海拔的增加,大气压强的值 ,这是因为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到 而产生的,海拔越高,大气越 ,大气压强越 。
压强不仅与海拔有关,在同一地区天气大气压强还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晴天的气压比阴天 ,冬天的气压比夏天 ,测量 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常用 作单位。
(二)演示实验一:液体沸点随大气压强变化
材料: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塞子、橡皮管、大注射器。
步骤:
烧瓶中的水沸腾后把酒精灯移去,我们看到的是
用插有一段玻璃管的橡皮塞把瓶口塞紧,把大注射器接在一段橡皮管上,橡皮管的另一端接到瓶塞的玻璃管口上,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的减小而 ,随气压的增大而 。
高山上用普通锅煮饭不容易熟,这是什么原因?你用什么办法让饭尽快熟?(合作交流)
(三)活动一:人体内压的存在。P56
用嘴使劲吸吮手腕上的皮肤,用时十几秒,看看皮肤上有什么现象出现?请解释原因。
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为什么要穿宇航服——全封闭的增压服?这和气压有关吗?
活动二:虹吸现象P57
现象:
应用:农业生产的涵洞;自动冲水马桶;用虹吸管给鱼缸换水。
(四)演示实验二: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P58
现象:1.
2.推时: 拉时:
结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一定时,体积减小压强 ;体积增大压强 。
应用:抽水机、打气筒、静脉滴液、空气压缩机等。
(五)气压变化与淡水养鱼;高山反应。阅读材料和小资料
阅读延伸
(一)大气压与海拔的关系理解
由于地球附近的大气受到重力的影响,大气中气体分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气体压强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二)大气压和天气的关系中,如何理解气压的“高”、“低”及气压所在位置?
大气压与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所说的:“高气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低气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这里所说的高气压与低气压指的是近地面的气压,而不是高空的气压。
而且这里所说的高气压与低气压是相对的,不是指大气压的绝对值,不能误理解为比标准大气压高的就是高气压,反之就是低气压。若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高,就叫做高压区,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低,就叫做低气压。
(三)从深水鱼的悲剧理解宇航服的作用
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丰富多彩,深水鱼只能生活在深水,我们不可能在水族馆看到活的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金枪鱼等深水鱼。因为如果将它放入浅水,那么它会立即由于外部压力突然减小而导致内脏血管涨裂而死。而宇航员若不穿宇航服(哪怕是宇航服有个裂缝),就会像深水鱼一样的死去,前苏联的宇航员就有过这样的悲惨经历。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亲身感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
2.了解流体在稳定流动时,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能用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课前预习
什么是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如何
3.大风为什么能把房掀掉?
三.课内导学:
(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活动1:用双手将一张纸靠在嘴唇下,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水平吹气,手中的纸会怎样?为什么?
活动2: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活动3: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漏斗里,从下方漏斗口处用力吹气,乒乓球会怎样?如果将漏斗倒置,乒乓球用手托住放在漏斗里,从上方漏斗口处吹气,吹气时手松开,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活动4:吸管喷雾器
现象:
原因分析:
结论:气体在流动时,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流动的液体也有同样的规律
结论:当流体稳定流动时,在流度越大的地方压强_________,在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_________。
(二)应用
阅读P61飞机机翼的升力,回答以下问题:
飞机的机翼有什么特点?
飞机飞行时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空气流速是否相同?
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空?
疑点解答:为什么流体速度加快压强变小?
答:压强是由分子对器壁碰撞力的统计效应,这是共识。分子越多运动越剧烈(这里所说的运动是无规则的热运动),压强就越大。部分流体按某方向运动起来后,造成了这个位置上分子的稀薄;同时因为确定了流动的方向,分子在其他方向上就减少了碰撞,就减小了压强。
五.学后反思
1.什么是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3.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方空气流动的快慢不同。
飞机翼上下方产生的压强差就是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压力 压强复习
1.压力是指 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的方向是 物体表面并指向物体。
2.物体在 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符号是 。
3.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或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或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
4.液体对容器的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 的增加而增大。
5.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液体由部向 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液体压强还跟液体的 有关, 越大,压强也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以用压强计来测量。
6.大气会从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 ,常见的有水银气压计。1标准大气压(1atm)= Pa
= 毫米汞柱(mmHg)。
7.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逐渐变得 ,大气压强的值会逐渐 。同一地方天气情况不同,大气压的值也会变化,通常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的 ;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的 。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 ;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的压强与大气压强基本相等。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 。体积增大时,压强 。
8.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就 ;气体的流速越小,压强就 。
第三章
3.1 压强(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垂直 受力物体是图钉,施力物体是手
2、水平面受到一个压力作用,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相等。
3、不一样。脚印的深浅与人的重力、鞋底的面积大小等因素有关。
4、压力大小 受力面积 压力 受力面积 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3.1压强(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物体单位面积 作用效果 2、p=F/S 压强 帕斯卡 Pa 压力 牛 受力面积 米2 3、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4、104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课内导学
(一) p=F/S 帕斯卡 压力 (二)1、略 2、200cm2 100cm2 50cm2 3000帕
3、1.96×104帕 能 3.92×104帕 不能 (三)(1)增大 减小 (2)略
3.2 液体内部压强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压强 压力 压强 增大 2.增大 相等 液体密度 大
3.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水越深处压强越大,因此为了使大坝不至于被水推倒,所以下部要更宽些
3.2 液体内部压强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略 2.连通器,各液面相平 3.略
课内导学
(二)1米 10000帕;0.7米 7000帕
例:pA>pB FA<FB(有难度,老师可适当指导) p′A>p′B F′A=F′B
(三)肱动脉 60-90mmHg 90-140mmHg
3.3 大气压(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会;马德堡半球实验。2.意大利;托里拆利;1643 3. 760mm; 标准大气压;大气压;atm;atm;1.013×105 4.水银柱受到大气压力的支撑,受力平衡。
三.课内导学
1、相等 增加 2、不变 变长 3、仍然不变 结论: 不会 不会
例:(1)G G/S (2)吸盘的空气没有完全挤出(或吸盘的气密性不好;实验过程中有外部空气进入吸盘;吸盘脱离玻璃板前面积有所减小;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3 大气压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减小 重力 稀薄 小 天气 高 高 百帕 2.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3.大气压 4.气压低、缺氧 5.增大 减小 6.相等
3.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
1.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2.流速越大,压强越小。3.房外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房内压强大于房外压强,把房掀掉。
第三章压力 压强复习
1. 垂直 垂直2. 单位面积 p=F/S Pa3. 增大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力 增大受力面积4.深度5. 各个方向 增大 相等 密度 液体密度6.气压计 1.013×105 7607. 稀薄 减小 高 高 升高 降低 增大 减小8. 越小 越大
甲
甲
F
乙
F
丙
压力的大小
压力三要素
压力概 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
受力面积大小
压强
概念
意义
计算
公式:
p=F/S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单位
1帕表示意思
大气压的变化
随海拔变化
随天气变化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人体与气压的平衡
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
高山反应与虹吸现象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做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实验,体验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在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家所使用的科学方法。
二.课前预习
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 ,即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_________,或改变运动的 。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或确定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先后有 。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 的基础上,通过 概括得出的,所以在可靠 基础上通过 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三.课内导学
(一)【活动】: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1.思考:为什么要使小车在同一位置滑下呢?
该实验中应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 。
根据三次实验现象,完成下表:
材料种类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填“长、较短或最短”)
毛巾
棉布
木板
2.完成课本讨论题1和2。
结论:小车通过的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 ,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 ,通过的距离越 。
推理:假如小车在光滑的表面上运动(即不受任何阻力),小车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和意义
科学家 研究对象 条件 结论
伽利略 运动物体 不存在任何阻力 物体将以原来的速度,不会变慢一直运动下去
笛卡尔
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一条重要的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适用范围):一切物体
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结论: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
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得出的。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惯性的含义。
2.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的常见现象。
二.课前预习
1.惯性是指 ,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常叫 。
2.惯性是物体的 ,所以任何物体不论它是 的还是 的都 惯性。
3.在家中完成课本29页的两个小实验。你还能想出类似的有趣的小实验吗?(带到课堂上做给大家看)
三.课内导学
(一)、【活动】观察惯性现象
1.根据实验1和2,我们可以发现: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 不变的性质,所以当纸条猛然抽掉时,文具盒保持静止,不会跌落。当卡纸飞出时,硬币保持静止才会落入杯中。
2.【补充实验】当小车上的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突然碰到前方的障碍物时,木块将__________,这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所以当小车碰到障碍停止时,木块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倾倒。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__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常叫 。
【注意】任何物体,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状运动态(不论静止还是运动)都具有惯性。
(二)完成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
(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且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大的物体是指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强,即运动状态不易改变)。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速度的大小也无关)
(四)惯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利有弊
1.利用有利惯性:如跳远时助跑可以跳得更远。你还能再举例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练习完整的书面表达)
再举一个实例,并进行详细解答。
2.防止有害惯性:汽车超速行驶时不容易立即停下,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你还能再举例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再举一个实例,并进行详细解答。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二力平衡的含义。
2.通过实验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可能的运动状态。
4.通过实例分析,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课前预习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它受到 力和 力作用。长在枝条上的苹果,它受到 力和 力作用。
2.如果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 或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 个力,如果 , ,并且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4.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 和 。运动状态的改变都是在 作用下发生的,所以说,力是物体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三.课内导学
(一)平衡力: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但不受力的情况在自然界中不存在。
实例受力分析
受到的力 运动状态
匀速提升的浇灌器
放在桌上的书
枝条上的苹果
浇灌器、书和苹果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而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它们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结论:上述三个物体分别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_________或 _____ 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 的,这两个力称为平衡力。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
(二)【活动:】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两力的大小 ,方向 ,且在 上。
二力平衡的前提:两个力作用在_______________。
如果两个力满足以上几点,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思考] 你能说说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区别吗?
(三)物体受力情况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四)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1.枝条上的苹果受到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的作用,两力平衡,苹果处于_________状态。当苹果熟透时,从枝条上脱落,失去_________力的作用,平衡被打破,苹果在_______力的作用下加速下落。
2.在水平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手到牵引力和阻力的作用,若两力________,汽车将处于________________状态。当驾驶员关闭发动机时,汽车失去__________力的作用,平衡被打破,汽车在_______力的作用下速度减慢直到停止。
3.如课本图2.1.9所示,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球在光滑水平面(不受阻力作用)从A点运动到B点,只受到_______力和_________力的作用,两力平衡,钢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在运动路径旁边放一磁铁,钢球增加了________力的作用,平衡被打破,钢球做曲线运动。
结论: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即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例题:小明在超市里发现,当他用力推静止的购物车时,购物车会运动起来,当不推它时,又会静止下来。于是小明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二章 第二节 人和动物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人和动物是怎样获得外力,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运动状态的。
2. 学会运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结论,研究分析一些实际事例。
二.课前预习
1.当船上的人用竹竿撑河岸时,船就会远离河岸。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但,你在船里怎么摇晃,船却不会远离河岸。说明船要起动必须获得__________。
2.人和动物要改变运动状态,必须依靠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力以获得__________。人用力向后蹬地时,脚受到地面的向上_____力和向前的_________力,这就是使人获得向前改变运动状态的_______,人才能行走和奔跑。
3.动物的起动方式与它们的_______、_______及_______有关。如猫主要利用后肢蹬地时的_______和地面的_______,使它在一个斜向上的外力作用下获得斜向跃起的速度;鸟类主要依靠挥动翅膀获得空气的_______力,作为向上运动的外力;鱼类则主要依靠_______和_________的划水动作,以获得水的__________力作为游动的动力。
三.课内导学
(一)人的行走
在正常情况下,人用力向后蹬地时,脚受到地面的向上弹力和向前的静摩擦力(注意:静摩擦力),这就是使人获得向前改变运动状态的外力,人体重心前移,人才能行走起来。
解释:人用力向后蹬地时,脚对地面施加了一个向后下方的力,竖直方向表现为对地面向下的压力,水平方向表现为向后的静摩擦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面也对脚产生一个向前上方的力,竖直方向表现为地面对向上的弹力,水平方向表现为向前的静摩擦力,人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获得了向前改变运动状态的外力,人体重心前移,人便能行走起来。
【注意】不要误认为人在行走时,不需要地面的摩擦,也不要认为地面的摩擦是阻碍人前进的。事实上人正是利用了与地面的摩擦才能正常行走。
(二)动物的起动
动物的起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身体结构及生活习性有关。
1.陆生哺乳类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与人类相似,主要利用蹬地时的静摩擦力和地面的弹力,以获得起动的外力。
2.鸟类的起飞要依靠挥动翅膀获得空气的反作用力作为向上运动的外力;
鸟类的降落也要依靠挥动翅膀以获得向后的空气的反作用力,使运动逐渐减慢。
尝试过程解释:
3.有足的爬行类运动与哺乳类动物相似
无足的爬行类依靠肋皮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肋骨前移,使腹部鳞片稍稍翘起,增加了与地面间的摩擦,获得前进动力。
4.鱼类主要依靠胸鳍和尾鳍的划水动作而获得水的反作用力作为游动的动力。
尝试过程解释:
【活动】观察羽毛的构造,观察蜗牛的运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
【总结:】人和动物要改变运动状态,必须依靠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以获得外力。
五.学后反思
1.动物的起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身体结构及生活习性有关
2.人和动物获得外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人要实现向前迈步的条件是:落地的脚掌与地面之间必须有足够大的静摩擦。
鸟类的起动方式主要依靠挥动挥动翅膀;蛇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得肋骨前移,产生S开的行进方式;鱼类主要依靠胸鳍和尾鳍的划水动作,获得水的反作用力而游动。
第二章运动过程的分析复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 ,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 或 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得出的。
2.惯性是指物体具有的保持 状态或 状态的性质即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 。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3.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 状态或 状态,那么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大小 ,方向 ,并且作用在 上。
4.物体在平衡的力的作用下,将保持 状态或 状态。物体在不平衡的力的作用下,其运动状态将发生 。力是使物体 发生改变的原因。
5.人和动物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必须依靠自身与外界的 以获得外力,才能起动、改变 或改变 。
6.人和动物自身的作用主要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的 和 ,从而再对被作用的物体(如地面、空气、树枝等)发生作用。被作用的物体(外界的)主要是对人和动物施加 力,人和动物在这个 力的作用下,获得动力,从而改变运动状态。
第二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改变,快慢,方向。2、伽利略、笛卡尔、牛顿。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4、经验事实,推理,事实,推理。
三.课内导学
(一)1、思考: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控制变量法。
2、结论:小,慢,远。推测: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二)
科学家 研究对象 条件 结论
伽利略 运动物体 不存在任何阻力 物体将以原来的速度,不会变慢一直运动下去
笛卡尔 运动物体 不受力 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定律。2、属性,静止,运动,具有。
三.课内导学
(一)1、运动状态。2、向前倾倒,运动状态,【结论】运动状态,惯性定律。
五.学后反思
静止;运动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三课时)
二.课前预习
1、重力,支持力,重力,拉力。2、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两,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不平衡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课内导学
(一)
受到的力 运动状态
匀速提升的浇灌器 重力和拉力 匀速直线运动
放在桌上的书 重力和支持力 静止
枝条上的苹果 重力和拉力 静止
结论: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平衡。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结论:相等,相反,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思考]略
(三)
(四)1、重力,拉力,静止,拉力,重。2、平衡,匀速直线运动,牵引力,阻力(摩擦力)。3、重力,支持力,磁铁吸引力。
第二节 人和动物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课前预习
1、相互的,外力。2、外力,弹力,静摩擦力,外力。3、生活环境、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弹力,静摩擦力,反作用力,胸鳍,尾鳍反作用力。
三.课内导学
第二章运动过程的分析复习
1.保持不变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 2. 匀速直线 静止 惯性 无关
3.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相等 相反 同一直线 4.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改变 运动状态 5. 相互作用 速度大小 运动方向 6. 移动 转动 反作用 反作用
静止物体
保持静止
运动物体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减小得越
通过的距离越
阻力越小
斜面实验
速度
没有阻力
物体将做
物体仍要保持
原来静止的物体
原来运动的物体
物体仍要保持
物体具有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或
运动状态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或
运动状态
或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或
物体受______力作用
两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运动状态
受力情况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运动状态改变
曲线运动
减速运动
加速运动
保持 状态
保持 状态
受力平衡
物体
受力不平衡
运动状态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或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
或
物体受 平衡 力作用
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第六章 §6.1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平时食用的根,了解根的形态,了解根可分为主根、侧根、不定根;
2、了解根的作用:吸收、储藏、固定,并能举实例;
3、说出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领会相关功能
二.课前预习
1、平时吃的蔬菜,如大白菜、菠菜、胡萝卜、甘薯、莲藕、莴苣等。我们食用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
2、主根是由种子中的_________发育而来的,侧根是从____________上长出的根.不定根是从__________、叶或___________上长出的根。
3、根尖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部分,并划出各相关的功能。
4、植物的根具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功能。
三.课内导学
关键点 根尖的结构与功能:
1、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你知道真正起吸收作用的是要的哪一部分吗?
_________ __。
2、为什么在移栽植物时带上一部分的泥土就容易成活?
________________ ___。
3、仔细观察实物及根尖的结构图。
观察讨论后小结:
根的生长部位是在 。
根尖:从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是根真正起吸收作用的部分。
根尖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
4、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现象:观察到的根尖每一部分细胞如下图:
根冠细胞 分生区细胞 伸长区细胞 根毛区细胞
结论:根尖每一部分细胞特点及其主要作用:
根尖结构 细胞结构特点 主要作用
根冠
分生区(生长点)
伸长区
根毛区(成熟区)
小结:(根的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功能----从土壤中吸收水、无机盐以及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功能----固定和支持植物体。
____________功能----贮藏有机物。
小知识 变态根:
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根的形态发生变化,使它们具有了其他的功能。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潜心探索,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变态根。
如:胡萝卜把很多营养贮存在根部,我们称它为________根;
玉米茎基部生有粗壮短根,起支持作用,称为________根;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单细胞或单列多细胞级成的假根。
我还能说见到过的变态根的植物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第六章 §6.1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知道茎一般都有叶、节、芽,茎有韧性,能支持叶、花、果实。
2、通过观察,说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领悟年轮形成和茎的功能。
二.课前预习
1、植物的茎是由______发育而来的。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顶端优势的知识。
3、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髓。维管组织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韧皮部主要由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组成。木质部主要由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
4、导管是运输______和________的通道,筛管是运输___________的通道。
三.课内导学
关键点 茎的结构和功能
1.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图,从外到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表皮:是茎最外面的一层活细胞。
皮层:位于表皮和维管组织之间,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
维管组织:在皮层和髓之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韧皮部: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筛管: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其横壁上生有许多像筛孔一样的小孔,细胞质通过小孔彼此连通。根、茎、叶的筛管互相连接,是植物体输送_______的管道。
木质部: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导管:当木质部中一些管状细胞内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横壁逐渐消失时,就形成了中空的长管,这就是导管,导管是输导_______和_________的通道
形成层:在_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由几层扁平的并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它向外分裂出新细胞形成新的__________;向内分裂出新细胞形成新的________。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__________。
比一比: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导管是____细胞,运输____________,方向是由_ ___向___ _。
筛管是____细胞,运输____ ____,方向是由_ ___往_ ___。
说一说:你知道有关年轮的哪些知识?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知识提醒:春材和秋材
春季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口径大壁薄。木材质地疏松色泽较淡称春材。
夏末秋初或干旱的季节,形成层活动减弱,所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口径小壁厚。木材质地致密色泽较深称秋材。
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年轮线。
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包括春材和秋材共同组成的一轮明显的同心环层——年轮。
2、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观察图结构)
想一想:玉米的茎能否逐年加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比一比:我们观察椴树茎和玉米茎的结构图,比较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在下表中。
项目类型 木本植物茎 草本植物茎
维管束组成
维管束排列
茎的加粗
3、茎的功能
_________功能----茎把叶片展开在空中,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_________功能----这是茎的主要功能。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输送;叶所制造的有机养料通过筛管向其他器官输送。
_________功能----如马铃薯的块茎,荷花的根状茎,荸荠的球茎,洋葱的鳞茎等。
从茎的运输能力看物种的进化: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4、如何识别变态茎和变态根。
判断:下列器官属于植物茎的有_______________,属于植物根的有____________。
A.荸荠 B.土豆 C.红薯 D.甘蔗 E.莲藕 F.萝卜 G.莴苣 H.洋葱
思考: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茎的共同特征为有节、变态叶和芽。
五、课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 ___
第六章 §6.1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叶的外部形态和功能,学会区分单叶和复叶。
2、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通过学习,认识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
1、对校园内常见树木的形态和叶在茎上的着生状况进行观察。(完成课本130页的表格)
2、叶一般都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3、叶片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4、叶肉细胞内含大量的__________,是进行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场所。
三.课内导学
收集校园中各种植物的叶片,识别出这些叶分别是哪几种植物的叶?它们叶的形状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各种植物的叶,形态各不相同,小麦的叶是带形,苹果的叶是卵形,甘薯的叶是心脏形等等。了解各种植物叶的形态,在识别植物时有重要作用。
探究新知:
(一)叶的形态(略)
(二)叶的结构与功能
叶片的结构:
从观察课本中叶片结构图可知:叶片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部分组成。
1、表皮: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活细胞组成。
表皮细胞: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一般不含叶绿体。外壁有无色透明、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想一想:表皮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表皮上还有什么特殊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卫细胞:半月(肾)形,成对存在,细胞内有叶绿体。中间的孔隙叫气孔(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
注意点: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着,表皮上有许多气孔。一般情况下,陆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某些浮水植物,如睡莲,其气孔全部分布在上表皮。
2、叶肉:位于一表皮和下表皮之间的一大群细胞,是叶片的主要部分。叶肉细胞内含大量__________,是进行___________的主要场所。可分为_______组织和________组织。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体,排列整齐。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
想一想: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观察叶片的上、下表面颜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叶肉细胞内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绿色的色素,叫做叶绿体,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叶片的上表面颜色一般比叶片下表面深,主要是因为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细胞里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多,而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细胞里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少。)
3、叶脉:是叶片的“骨架”,有支撑作用。主要是由两种细胞构成的管道组成的,即_____和________。导管是由一些中空、横壁消失的细胞连接成的长管,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所以说,叶脉除了有支持作用外,还有输导作用。
(三)了解一些变态叶:
捕虫草、猪龙草、仙人掌和仙人球、碗豆(叶卷须)
五、课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四、第六章§6.2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做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说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知道植物是如何对水分进行运输和利用的。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4.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 课前预习
1.每当夏天傍晚,经常会看到一些植物出现萎蔫现象,请问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你对此有何良策消除萎蔫现象。
答:
2.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 的浓度和细胞周围 的浓度大小。植物体主要依靠 吸水,在一般情况下, 的浓度总是大于 的浓度,于是水分就能进入根毛细胞中。
3.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经过皮层,最后进入 ,再由 运输到茎、叶等器官,供整个植物体的全部细胞所利用。
4.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部分(1~5%)用于 ,而绝大部分是以 的形式散失到体外。
三 课内导学
(一)植物怎样吸收水分
1.实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现象和结果记在课本上)
问题:细胞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外界溶液浓度下失水和吸水?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讨论分析。温馨提示:细胞液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关系。
结论: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 。
细胞液浓度 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 。
细胞液浓度 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 。
[记忆提示] 水往“高”处流 高------溶液浓度高
② 用手捏一下萝卜块,感觉 。
说明了细胞吸水或失水后的形状 。
例1 糖拌蕃茄后,盘中又有何现象?为什么?
答:
练习:
1.家中腌菜,过一段时间后有什么现象?
答:
2.为什么发蔫的白菜放在水中又会硬挺起来?
答:
3.对庄稼(特别是幼猫)施肥过浓反而使植株萎蔫(烧苗现象)这是为什么?
阅读:相关内容P135-136。
实验:观察根毛细胞特点,有什么作用?
根毛细胞特点是细胞壁薄,细胞质 ,细胞较大排列紧密,液泡 ,有利于吸水、失水。
植物体主要依靠根毛吸水。
2.根毛吸水的原理
问题:① 根毛周围有溶液吗?
② 一般情况下,根毛是吸水还是失水?为什么?
③ 水分如何进入液泡内?
结论:
①根毛周围的溶液叫 。
②吸水条件: 。
③途径:(水分)经土壤溶液→根毛细胞的 → → → 。
(二)植物对水分的运输
阅读:P137图6.2.3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演示。
结论:(水分)从根毛进入导管,然后到其他各个器官的过程。
土壤溶液 → → → → 各器官
(三)植物对水分的利用
阅读:相关内容,试试我能不能回答下列问题。
细胞中有充足的水分,使细胞有新陈代谢处于 。
水是一种良好的 。
植物细胞中有大量水存在,能维持细胞 ,以保持植物细胞以至整个 ,并将叶片伸向空中,有利于充分利用 。
需要指出的是,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1%~5%)用于 ,而绝大部分是以 的形式散失到体外。
例2 为什么说庄稼“有收无收在于水”?
答:
五 课后反思(结构导图)
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 :细胞液 土壤溶液 (浓度比较)
结论: 水往“高”处流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6.2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知道植物水分的散失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2.学会做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
二 课前预习
1.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 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的 进行的,叶柄的幼嫩的茎也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
2.水分的散失主要由 进行,植物能通过 的 与 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3.对植物进行灌溉,有利于维持植物体内的 ,使植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三 课内导学
(一)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
1.水面上加一层油的目的是什么?
2.塑料袋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4.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水液化成了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
5.叶片气孔散发出来的水是什么状态的?
结论:
1.为防止 ,在水上放层油。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由 。
3.蒸腾作用:根所吸收的水运输到植物各器官后以 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4.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主要通过 进行。
想一想:如何用实验证明水的蒸腾主要通过叶?提示采用对照实验
分析:在本实验基础上增加量筒,内插一支相似枝条并将叶片 ,在相等时间内观察塑料袋内表面水珠多少。
(二)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阅读:相关内容和图6.2.5
结论:植物蒸腾作用通过气孔的张开与闭合来调节快慢,使植物体内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当土壤中水分缺乏时,植物体能自主地关闭气孔,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相反则气孔张开,加快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从课本中划出)
1.水应自上而下流,而植物的水分都从由下而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高大的乔木获得水分的动力是什么?
(三)蒸腾作用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从课本中划出)
(四)合理灌溉
五 课后反思
1、植物蒸腾作用的(1)主要参与结构是___________,通过它的张开与闭合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
(2)意义:形成____________,促进水和__________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带走热量,降低叶片___________,保护植物。
2、合理灌溉: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的______________,消耗的水量是不同的,要合理灌溉。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6.3 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利用(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我明白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无机盐,能通过实验探究来比较。
2.我知道植物体如何吸收和运输无机盐的。
二 课前预习
1.按照课本P141页活动:试验豆芽或玉米苗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2.植物生活需要的元素种类很多,其中必需的,而且需要量大有元素有 、 、 、镁、硫、钙等,我们把它们称为 ;还有一些植物必需的,但需要量很小的元素,我们把它们称为 。
植物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通过 从 中吸收的。
三 课内导学
思考与讨论:
1.植物除了吸收水分之外还需要吸收什么?
2.植物是如何从土壤中进行吸收的呢?
结论:植物除了吸收水分之外还需要吸收从水中吸收无机盐,是植物的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的。
(一)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1.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⑴“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活动:试验豆芽或玉米苗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同学们在课堂里演示和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或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用肥沃土壤浸出液或营养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快,叶片颜色鲜绿,幼苗健壮;用蒸馏水培养的幼苗生长慢,叶片颜色发黄,幼苗瘦弱。
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⑵实验:验证土壤浸出液或营养液中含有无机盐
在洁净的玻璃板上的两侧,分别滴上少许土壤浸出液和等量的蒸馏水,将玻璃板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或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放蒸馏水一侧 ,放土壤浸出液的一侧 。
结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 。
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种类。(从课本中划出)
①大量元素 ②微量元素
例1 无土栽培是把植物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栽培植物。科学兴趣小组选用三株大小和长势相似的四季海棠,分别栽培在盛有不同培养液的三个栽培盆中,放在自然光下照射。15天后四季海棠的生长情况记录如下。
(1)15天内长势最好的四季海棠是 (填栽培盆序号)。这个实验说明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 。
(2)要使实验设计更加合理,除了选择的植株大小和长势相似外,你认为还应该控制哪些变量 (写出一点)。
2.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从课本中划出)
⑴植物对无机盐吸收的部位
⑵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
五 结构导图
1.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2.植物对无机盐吸收的部位:主要是植物根尖的根毛区吸收,植物体的地上部分的叶、幼茎也能吸收无机盐。运输:进入根毛细胞的无机盐,随着水的运输,进入根的内部,除少量供根利用外,大部分随着根、茎、叶导管内的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6.3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利用(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知道植物如何利用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有何作用?
2.根据植物的症状,明白如何对症下药施用肥料。
3.通过学习懂得合理施肥的重要性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
二 课前预习
1.肥料有 和 两类,前者的优点是 ,后者的优点是 ,肥效持久, 。
2.被植物吸收的无机盐,有的用于构建植物体,例如 是构成蛋白质所必需的, 是构成叶绿素的原料;有的用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例如 能调节气孔的开闭, 能促进植物的开花结果。
3.学生准备缺乏氮、磷或钾症状的植物若干。
三 课内导学
(一)植物对无机盐的利用
1.无机盐的功能(从课本中划出)
2.氮、磷、钾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及缺乏症。
无机盐种类 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缺乏时的表现
含氮的无机盐(如硝酸铵、硫酸铵) 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含磷的无机盐(如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 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含钾的无机盐如氯化钾,磷酸二氢钾) 使茎杆健壮,促进淀粉形成。 植株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的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氮肥需要量较大的植物:叶用蔬菜,如青菜,白菜,菠菜等。磷肥需要量较大的植物:果实,如蕃茄,花生等。钾肥需要量较大的植物:茎用蔬菜,如马铃薯,甘蔗等。
想一想: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外,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无机盐呢?
植物生活除了以上三种必需的无机盐外,还需一些少量的其他无机盐,虽然量小,但不可缺。如硼,缺后,植物“花而不实”;缺镁,叶绿素难以合成;缺锌,出现“小叶病”;缺铁,幼叶的叶脉间缺绿,严重时叶呈淡黄色或白色。
阅读:P144小资料——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检索表。
(二)拓展:阅读“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一种特殊的栽培方法。无土栽培不需要土壤,一般只用化学肥料或化学试剂配成的营养液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无机盐。
①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各种植物的方法。
②无土栽培的优点:产量高,品质好;不受地方的限制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更大的空间;合理地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减少病虫害。
(三)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 、 向植物施加肥料。为了提高产量,农谚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①土壤中的天机盐,特别是N、P、K等,不断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须补充。
②不同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人们对各种植物的利用部分不一样,使得植物对无机盐的需求也不一样。
③肥料分为 和 。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忧缺点,在施肥时应当以农家肥为主,配合使用化学肥料。不能过量施肥,否则会造成 。
那什么是合理施肥,你能正确认识它吗
④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做到少肥高效。
提问:施肥一定要施于土壤吗?
五、课后反思
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含氮无机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磷无机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钾无机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缺乏症的表现是:缺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6.4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和分解、利用(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和实验,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
1. 用于检验淀粉的试剂是
2. 用于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和 ,产物是 和 。
三、课内导读
1、在通常情况下,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
2、叶绿体有什么功能?
3、绿色植物是怎样通过叶绿体制造有机物的?
4、绿叶在光照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什么有机物?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一: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
为什么要用酒精脱去叶绿素?
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往叶片滴加碘液的 目的是什么?
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遇碘变蓝是什么物质的特性?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二: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实验材料是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或黑藻。
在温度20 C左右,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很快可以看到水藻放出一串串小气泡,这些小气泡通过漏斗的收集都汇入到细试管内,并且使试管的水排入到烧杯中。
(1)这些气泡是金鱼藻在光照下产生的,可能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2)我们怎样检验这些气体呢?
(3)什么气体能够帮助燃烧?
(4)试管中的氧气从何而来? (5)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
光合作用的原料
实验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1)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
(2)随着时间的延长,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内的空气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检验:将甲乙装置内的叶片处理后滴加碘液,观察变色情况。
现象:
结论: 是光合作用中的一种原料
让学生阅读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结论:光合作用中的原料还有
活动:探究光合作用中有气体交换。
见课本P150页。
(1)叶圆片边缘露出一个个气泡,气泡逐渐增大,并叶片上浮,浮上水面叶圆片释放气泡后又沉入水底。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光照下叶圆片吸收溶解在水中的 ,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 的缘故。
(2)解释A、B两杯叶圆片从沉入水底到浮上水面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五、课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6.4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和分解、利用(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和阅读课本相应内容,通过讨论,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实质以及意义。
通过学习和阅读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相应内容,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
二、课前预习
1.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和 (场所 )。
2.光合作用一方面利用光能把简单的 制造成复杂的 如淀粉,并且释放 ,这是 ;另一方面是把 转变为 ,这是 。
3.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
4.划出光合作用的意义。
三、课内导读
(三)光合作用的条件
前面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那么光合作用发生在叶子的什么部位呢?
实验四: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绿叶在光下可以产生淀粉,具体的部位在哪里呢?
(1)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2)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银边天竺葵的绿色部分显 色,白色部分不显 色。
结论:绿叶中 部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想一想:为什么光合作用只发生在叶片的绿色部分?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公式:
光合作用原料: ;光合作用条件: ;
光合作用产物:
结论: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应为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能)十氧气
叶绿体
从实质上讲,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物质转化:
能量转化: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阅读课本相应内容讨论并小结其意义。
1、光合作用将 制造成有机物,提供给人类和生物界。
2、光合作用积蓄 提供给人类和生物界。
3、光合作用产生 吸收 ,从而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结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 的来源、 的来源、 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思考:如何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争取农作物丰收?
结论:充分利用
思考:具体措施有哪些?
结论: , ,适当增加 。
例:为什么过度密植不能提高产量?
五、课后反思
一、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6.4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和分解、利用(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通过几个活动,知道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领悟呼吸作用的意义和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二、课前预习
1、植物的呼吸作用把复杂的 (葡萄糖)转变为简单的 (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 ,把 转化为植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热能。所以从本质上讲,呼吸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物质转化: 转化 。
能量转化: 转化为植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热能。
2、圈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三、课内导学
(一)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
假设:植物可能也进行呼吸;周围的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多。
实验一:将萌发的小麦种子和煮熟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装入广口瓶A、B中,盖上橡皮塞,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将点燃的蜡烛分别置入A、B瓶中。如课本所示。现象:A瓶中的蜡烛 ,B瓶中的蜡烛
结论:植物呼吸时
实验二:把装有萌发的小麦种子的广口瓶按课本所示装置起来,并放于黑暗温暖处,过一段时间后,通过一个漏斗向瓶内注水,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现象:
结论:植物呼吸时
思考:植物的呼吸作用除了引起周围的气体改变外,还会引起什么变化?
实验三:将萌发的小麦种子和煮熟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分别装入两之保暖杯A、B中,然后用棉花将温度计包裹插入保暖杯的种子中2—3小时,观察其温度变化,如课本所示。
现象:
结论:植物呼吸时
思考:若用一个干种子做实验,温度变化会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植物的呼吸作用只在种子中进行吗?
结论:植物的 等有生命的器官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每一个 都在进行呼吸作用。
小结:呼吸作用是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 ,将体内的 转化成 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能转化成 能。
总反应式:
(二)呼吸作用意义
思考:细胞吸收无机盐,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细胞分裂、生长、分化,植物的生殖需要能量吗?来自哪里?
结论:1、植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来自 释放出的能量。
2、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一小部分转变成 散发出来。
(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从课本中划出)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经常通过控制呼吸作用的强弱使之更利于人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我能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栽培农作物时常松土?
2、花盆的盆底为什么有一至几个孔洞?
3、农田淹水后为什么必须及时排涝?
4、收获的种子为什么及时晒干?
5、贮藏水果时,库中温度较低,或放在通风地方,这是为什么?
五、课后反思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进行场所 只在含有叶绿素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细胞中都能进行
进行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化学过程 吸收CO2和H2O,放出O2 吸收O2,放出CO2和H2O
能量变化 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第六章植物新陈代谢复习
1.根由胚根发育而来。根有 和 的功能。根的形态各异。根尖由 区、
区、 区和 四部分组成,根的吸收主要在根毛区。
2.植物的 和 为茎,茎的主干由 发育而成,侧枝由 发育而成。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茎在结构有明显的不同。茎有 和 的功能。
3.叶有多种形态。叶片由 、 和 三部分构成。叶有制造 的功能。
4.植物通过 吸收水分,通过根、茎、叶的 运输水分,通过 作用散失水分。根毛吸收水分的条件是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的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5.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植物通过 吸收无机盐,通过根、茎、叶的 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用于构建 和调节植物的 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如淀粉),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储存能量)+氧气。意义:①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②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③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7.植物体吸收 ,将体内的 转化成 和 ,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8.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联系
第六章
第1节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
(一) 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大白菜、菠菜——叶;胡萝卜、甘薯——根;莲藕、莴苣——茎。 2、胚根 主根 茎基部 老根 3、根毛区 分生区 伸长区 根冠 4、吸收 支持 贮藏
三、课内导学
1、根毛区 2、不会损伤根系、根毛,有利于成活 3、根尖 根毛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4
根尖结构 细胞结构特点 主要作用
根冠 体积较大,排列不整齐,细胞壁厚,排列疏松 保护作用
分生区(生长点) 体积较小,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核的比例大,没有液泡,细胞具有分裂能力,细胞呈小正方体 分生作用,补充根冠细胞和伸长区细胞
伸长区 细胞近似小长方体,液泡小,细胞壁薄,已停止分裂,体积增大变长,能较快生长 使根长长,伸向土壤深处
根毛区(成熟区) 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细胞停止分裂生长至成熟,分化成为各种组织,有许多根毛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具有吸收、输导作用
吸收 支持 贮藏 贮藏 支撑
(二)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芽 3、表皮、皮层、维管组织;韧皮部、木质部、维管形成层;筛管、韧皮纤维;导管、木纤维 4、水 无机盐 有机物
三、课内导学
1、表皮、皮层、维管组织、髓;韧皮部、木质部、维管形成层;筛管 韧皮纤维;
有机物;导管 木纤维; 水 无机盐;韧皮部 木质部 韧皮部 木质部 增粗
死 水和无机盐 下 上;活 有机物 上 下
2、不能,茎结构中没有形成层
项目类型 木本植物茎 草本植物茎
维管束组成 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韧皮部、木质部
维管束排列 呈筒状 散生在薄壁细胞中
茎的加粗 可以逐年加粗 不能逐年加粗
3、支撑、输导、贮藏和繁殖 4、A、B、D、E、G、H; C、F
(三)第三课时
二、课前预习
2、叶片 叶柄 托叶3、表皮 叶肉 叶脉4、叶绿体 光合作用
三、课内导学
(二)
表皮 叶肉 叶脉
便于透光。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部 双子叶植物叶的表皮上有许多保卫细胞
叶绿体 光合作用 栅栏 海绵 3、筛管 导管
第2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一)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植物细胞失水过多出现萎蔫现象,应该及时浇水。 2.细胞液 水溶液 根毛 根毛细胞液 土壤溶液 3.导管 导管 4.新陈代谢 气态水
课内导学:
(一)植物怎样吸收水分
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 < 失水。 > 吸水。 浸在清水的比较硬,浸在盐水的比较软。 发生了变化。 蕃茄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失水,使盘中出现了水。练习:1.菜内细胞浓度小于腌液浓度,所以失水,使菜变软,腌汁增多。 2.发蔫的白菜大量失水,使细胞浓度高于水,所以吸水,从而硬挺起来了。薄 少 大 土壤溶液。 根毛细胞浓度 > 土壤溶液浓度。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二)植物对水分的运输
根毛细胞 → 根导管 → 茎叶导管 → 各器官
(三)植物对水分的利用
1.活跃状态。 2.溶剂。 3.紧张度 植物的固有姿态 太阳能。 4.新陈代谢 气态水 例2:水对于植物来说不仅是一种营养物质而且还参与植物的许多生命活动过程,所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是很有道理的。
(二)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气体状态 叶片 2. 气孔 气孔 张开 闭合 3. 水分平衡
课内导学:
(一)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
1.水蒸发 2.植物体散发出来的气态水凝结而形成的 3.气体状态 4.叶 气孔
分析:全部去除
第3节 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一)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略 2. 氮、磷、钾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3.根毛 土壤溶液
课内导学:
1.⑵实验:完全消失 消失后留下了少许白色粉末 结论: 无机盐
例1 (1) C 无机盐 (2) 培养液应等量,光照时间相同、控制温度相等 (写出一点)
(二)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 化学肥料 农家肥料 见效快 来源广泛 成本低 2.氮和硫 氮和镁 钾 硼
课内导学:
结论: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三)合理施肥:适时 适量 化学肥料 农家肥料 土壤污染 无土栽培
第4节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和分解、利用
(一)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1、碘液 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
课内导学:(一)实验一
1、将叶片积累的淀粉消耗掉。 2、叶片遮光部分与不遮光部分互为对照。 3、便于清楚地观察用碘液处理过的叶片的颜色。 4、酒精可溶解叶绿素而水不能。 5、酒精是易燃烧,易挥发的物质。 6、检验叶片在光合作用下的产物。 7、叶片未被黑片遮光部分变成蓝色,而被黑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8、淀粉 9、绿叶只有在光照条件下能够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二 3、O2 4、绿色,绿色植物的叶片。 5、植物在阳光下产生O2
(二)1、甲装置烧杯内的是NaoH溶液,乙装置烧杯内的是水。 2、甲装置内空气中的CO2量比乙装置内CO2量大大减少。 现象:甲内叶片未被染成蓝色,乙内叶片被染成蓝色。 结论:CO2 结论:水
(二)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光、叶绿素(叶绿体)。 2、无机物,有机物,氧气,物质转化过程,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化过程。
3 、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能)十氧气
叶绿体
课内导学:(三)(2)蓝色,蓝色,绿色。 (四)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并且释放O2。 能量转化: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三)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1、有机物,无机物,能量,化学;有机物,无机物,化学2、B 3、C
课内导学:(一)、现象:熄灭,继续燃烧; 结论:吸收氧气 结论:释放二氧化碳 结论:放热 结论:根、茎、叶、花、果实;活细胞。 小结:O2,有机物,二氧化碳,化学,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的能量和热能
总反应式: 活细胞
有机物(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二)、呼吸作用;热能
第六章植物新陈代谢复习
1. 吸收 固定 根毛 伸长 分生 根冠 2. 主干 侧枝 胚芽 侧芽 支持 输导 3. 表皮 叶肉 叶脉 有机物 4. 根毛 导管 蒸腾 5. 根毛 导管 植物体 生命 6. 叶绿体 光能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 氧 7. 氧气 有机物 二氧化碳 水 8.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根 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根毛区
导管
根
分类
主根
侧根
不定根
功能:
根尖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根毛区
变态根
贮藏根
气生根
呼吸根
支持根
寄生根
芽
茎
按位置分
按性质分
顶芽:顶端优势
侧芽
叶芽
花芽
混合芽
侧芽
主茎
生长
侧枝
功能
运输
结构
髓
表皮
皮层
维管组织
维管形成层(单子叶植物没有)
木质部
韧皮部
胚芽
叶片
叶
组成
托叶
叶柄
着生方式
叶柄上叶片数
互生
对生
轮生
单叶
复叶
结构
功能
表皮:有气孔,一般上表皮少,下表皮多
叶肉
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
作用
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脉
平行脉
网状脉
作用
支持、输导
二氧化碳
产物
光(能量)
水
原料
有机物(含能量)
氧气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光(能量)
水
有机物(含能量)
氧气
光合作用
构成生物体
供生命活动需要
供生物呼吸
活细胞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初中部分
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
浙教办教研〔2010〕160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促进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现决定对我省初中部分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内容见附件。
请各地及时将《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调整方案》下发至各学校。凡调整为选教或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统测、统考和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时,不再作为考试要求。《作业本》中相应题目要求同时进行调减。
附件: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方案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二、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七年级上册(2002年6月第2版)
第30页:第一章 1.观天认星。
第114页:第四章 3.地形的缓慢变化。
第181页:第七章 4.生物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七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
第98页:第四章 1.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第104页:第四章 2.土壤与植物。
第109页:第四章 3.土壤污染的防治。
八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
第37页:第二章 2.人和动物的运动状态改变。
第198页:第七章 5.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八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
第100页:第五章 1.信息的传递和通讯。
第110页:第五章 3.无线电广播和通信。
第120页:第五章 4.现代通信。
第136页:第六章 2.动物的行为。
九年级上册(2003年7月第1版)
第44页:第二章 2.分子中的“巨人”——高分子化合物。
第52页:第二章 3.矿物燃料。
第153页:第七章 2.能源和能源的种类。
九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
第14页:第一章3.恒星的演化。
第73页:第三章4.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第86页: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全章)。
第185页:第七章 科学与社会发展(全章)。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册(2002年6月第2版)
第51页:第一章 5.太阳系小天体。
第65页:第二章 2.四季与节气中的“24节气”内容。
第76页:第三章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80页:第三章 2.地球仪。
第89页:第三章 3.区时和日界线。
第95页:第三章 4.地图。
八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
第183页:第七章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的“心脏实验”内容。
八年级下册(2008年12月第1版)
第2页:第一章 1.初识声音。
第44页:第二章 5.视觉的延伸中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内容。
第48页:第三章 1.自然界的电现象。
九年级上册(2003年7月第1版)
第124页:第五章 3.热机。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1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2、知道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3、知道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消化和吸收依次经过的器官顺序。
4、懂得口腔内牙的种类和龋齿的发生与预防。
二、课前预习:
1、请写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 。能直接吸收的有: 、 、 ;不能被直接吸收的有: 、 、 。
2、消化道包括
3、消化腺包括
4、牙齿有几种?
三、课内导学:
(一)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外,大多数营养物质是由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所组成。人体进食后,必须先将其转化为较小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取和利用。
思考与讨论:
哪几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哪几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类?
哪几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二)消化道:
人们很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的一条主要食品加工流水线实际上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管道,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上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从上到下又是哪些?
答: 。实际上这些组成了人体的消化道,各个“工作车间”也就是消化道上的各个消化器官。
(三)消化腺:
这家厂还设有一些生产消化液的附属车间,并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如唾液腺,肝脏,胰腺;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内壁上的附属车间:如胃腺,肠腺。也来认识一下它们在这家厂里的具体位置。
填好消化腺分泌的相应的消化液:
消化腺: 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
消化液:
胆囊
活动一、四人一组把右图中“食品加工厂”的车间名字填好。
活动二、在这张腹部体表示意图上去辨认各个分区消化器官分
布情况,把你辨认的结果与书本161页的表格核对一下,都
一样吗?
分区 消化器官
右上腹
右下腹
左上腹
左下腹
(四)、口腔内的消化
1、物理性消化:食物仅仅发生大小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
(如: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
活动:拿起镜子对着镜子数一数你一共有几颗牙齿?你的门齿、犬齿和臼齿又各有几颗?再请每个同学留意一下你是否长了龋齿了呢?
龋齿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预防龋齿的发生呢?
2、化学性消化: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 酶,它能将结构复杂的 分解成 。
在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食物中复杂营养物质被分解成简单的营养物质的过程。这种加工方式被称为化学性消化。口腔对米饭有没有吸收作用?
五、学后反思:
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的概念 :
消化道:口腔 食道 大肠 肛门
2、消化系统
消化腺: 肝脏 肠腺
(分泌消化液)
唾液 胰液 胃液
胆囊
3、口腔内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如牙齿的 和 ;舌头的 。
化学性消化:淀粉初步消化成 。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1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知道酶要发挥最好的催化效率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3、知道胃的形态和功能;
4、知道胃液的作用。
5、学会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二、课前预习:
查一查:1、淀粉的存在可用什么检验?
找一找:2、唾液中有 酶?它的消化作用最适宜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3、胃液中有 酶?初步消化什么?
4、胃液有什么作用?
三、课内导学:
(一)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2、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取三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2号和3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3号试管中加入煮沸的唾液。振荡这三个试管。同时把这三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三个试管,冷却。
1、为什么要振荡这三个试管?
2、为什么要把三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温?
3、向冷却后的这三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三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4、把观察的结果填入表格: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解释原因
1 淀粉糊+水 37℃
2 淀粉糊+唾液 37℃
3 淀粉糊+煮沸的唾液 37℃
5、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
6、本实验方法属于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7、控制了哪些实验变量?
(二)胃内的消化
阅读课本166页回答:
1、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形状像个皮囊,位于 ,具有 和
的功能,内有许多 ,能分泌 。
2、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讨论:食物进入胃内,淀粉是否还能继续消化?
4、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a、见课本165-166页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内容,并完成表格。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解释原因
1 蛋白花+人造胃液 37℃
2 蛋白花+煮沸的人造胃液 37℃
3 蛋白花+人造胃液 0℃
b、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
C、阅读小资料并回答:胃液的pH 7。
五、学后反思:
1、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 。
胃的形态:
2、胃: 胃的结构:
胃的功能:
3、胃液的消化作用:胃液中含 酶,能初步消化 ;适宜条件为 。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1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小肠的形态与结构,从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
3.了解大肠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4.知道食物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流程。
二、课前预习:
1.小肠是人体_________和_________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起始的一段叫______________,他的内侧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开口。
2.小肠内表面的黏膜上覆盖着成千上万个小褶皱叫______________,他的存在使小肠表面积大大的增加。小肠中消化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在他们的作用下,蛋白质分解成_________,脂肪分解成_________和_________,而淀粉最后分解成_________,然后都通过小肠壁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3.消化道的最末一段叫_________,他的末端就是_________,他主要有吸收_________的作用,同时大肠也是______________,形成和排除_________的器官。
三、课内导学:
1.小肠内的消化与吸收
A、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
B、实验: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
特别提醒: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
2.大肠内的消化与吸收
3.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五.学后反思:
1.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2. 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三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2节 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肺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3.了解鼻腔、气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课前预习: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呼吸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2.人体通过____________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3.鼻腔与呼吸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鼻腔的前部长有_________,鼻腔的内表面层有_________,其中还含丰富的____________,这样,经过鼻腔后的空气逐渐变得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 ____形成痰,痰中常常含有各种病菌,所以,____________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课内导学:
活动: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和鼻,计算一下,大家能坚持多长时间?
结果:如果不呼吸,不到一分钟,人就会满脸涨红。要是停止呼吸2-5分钟,人就会死亡。从而说明呼吸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
1.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那么什么是呼吸呢,请你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来给呼吸下一个定义?
(图)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
(一)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2.鼻腔内有些什么物质?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鼻腔内有 、 。鼻腔内鼻毛能 ;黏膜分布有许多 和 ,毛细血管能 ,黏液腺分泌 ,保持 并 。
3.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别有什么功能?
咽-----
喉-----
气管、支气管----
阅读书本找到痰形成的原因,及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演示模型:人体肺的模型
4.根据肺模型或图描述肺有哪些结构特征?
五、学后反思:
鼻腔
咽
呼吸道 气管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洁净吸入的空气等作用
支气管
呼吸系统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是 的主要器官,是 的场所。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2节 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呼吸肌和呼吸运动。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二、课前预习
1、在 之间有两组肌肉,分别称为 和 。
2、胸腔的底部有一块肌肉,把 和 分隔开来,称为 ,也称为 。
3、参与呼吸的主要呼吸肌有 和 。
4、平时我们所说的呼吸,是指 与 的交换,既肺通气。肺通气依靠 来完成。
5、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 ,导致 增大,肺随之 ,外界的新鲜空气从 进入 。
6、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 ,引起 缩小,肺也随之 ,肺内含较多 的气体被排出体外。
三、课内导学
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
深吸气时肋骨 运动,胸廓 。深呼气时肋骨 运动,胸廓 。
胸廓容积变化与 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呼吸系统主要有 和 组成,同时还需要 的参与。
(一)呼吸肌
1、肺由胸部的 保护。
2、呼吸肌是指 和 。
3、肋间肌是 之间的两组肌肉,称为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
4、膈肌是把 腔与 腔分隔开来的横膈。
(二)肋骨的运动
活动:模拟肋骨运动
1、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外上提“肋骨”,则“胸廓”前后直径和左右直径变 ;然后向内放下“肋骨”,“胸廓” 前后直径和左右直径变 。
2、把手放在胸部,肋骨上举时,胸廓体积变 ,下降时体积变 。
3、结论: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举,胸廓体积 。
(三)膈肌的运动
活动:模拟膈肌运动
1、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2、一只手拿着模型,用另一只手下拉“膈肌”(橡皮膜),“胸廓”上下直径变 ,“肺”的体积变 ;放松“膈肌” ,“胸廓”上下直径的变 ,“肺”的体积变 。
3、做腹部上下起伏运动,体验上述过程。
4、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肺的容积扩大—→肺内气压 于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 于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四)呼吸运动
1.呼吸是指 内气体与 的交换。依靠 来完成。
2.吸气:肋间外肌、膈肌 收缩 →肋骨 向上向外 移,膈肌顶部下降→导致胸廓前后径、上下径 增大→胸腔容积 →肺随之扩张→导致肺内气压 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泡。吸气终末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体压力
3.呼气: 肋间外肌、膈肌 舒张 → 肋骨下降,膈肌顶部 回升 →导致胸廓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 缩小→胸腔容积 → 肺借弹性回缩力回缩→导致肺内气压 大于 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泡。呼气终末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体压力
(五)活动:研究运动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六)人工呼吸
阅读课本180页小资料“怎样进行人工呼吸”,了解人工呼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学后反思
我们总结一下吸气、呼气的过程。再次按住胸腔,边感受边总结:
吸气终末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体压力。呼气终末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体压力。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2节 人体的呼吸(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人体吸入气体成分的差异
2、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能概述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3、了解肺活量及其测定
二、课前预习
1、在实验设计中,比较两种气体内氧气的含量的方法是 ;比较两种气体内二氧化碳的含量的方法是 ;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是 。
2、实验得到的初步结论中,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气体的成分有什么差异?
3、什么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任何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 的地方向浓度 的地方扩散,直至 为止。
4、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 由血液进入肺泡, 由肺泡进入静脉血液。
5、血液与组织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动脉血中的 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 向血液扩散。
三、课内导学
(一)实验:呼出气和吸入气的成分变化
1、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人体吸入气体中氧含量的差异
收集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个一瓶。吸入气体直接采用大气;呼出气体如课本中177页方法收集。
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点燃蜡烛,分别放入一瓶吸入气和一瓶呼出气的集气瓶内,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吸入气中 ,呼出气中
2、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人体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
在两个烧杯中个加入10毫升的澄清石灰水。
通过一根清洁的玻璃管,向一个烧杯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石灰水发生什么变化?
(3)用洗耳球向另外一个烧杯的石灰水中打气,澄清石灰水是否发生变化?
3、由1、2两个步骤得出结论:
4、讨论:
①请大家想一下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蜡烛有没有什么要求?
②怎样才能保证吹入澄清石灰水的气体量基本相同呢?
③什么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④我们呼出的气体是不是都是二氧化碳,有没有一定量的氧气?如果有,为什么?
(二)气体交换
观察课文中179页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1.气体交换:包括 与 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和 与 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 作用来实现的。
2.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与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液里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
①比较气体的浓度大小:
肺泡内氧的浓度 (填“低于” 或“ 高于”)静脉血中氧的浓度
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静脉血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 (什么气体)由血液进入肺泡, (什么气体)由肺泡进入静脉血液。
②含氧量 (填“低” 或“ 高”)静脉血经过肺泡后变为含氧量 (填“低” 或“ 高”)动脉血。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3、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与周围毛细血管血液里的气体进行交换。
①比较气体的浓度大小:
动脉血中氧的浓度 (填“低于” 或“ 高于”)组织中氧的浓度
动脉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组织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所以,动脉血中的 (什么气体)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
的 (什么气体)向血液扩散。
②含氧量 (填“低” 或“ 高”)动脉血经过组织细胞后变为含氧量 (填“低” 或“ 高”)静脉血。
4.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
(三)活动:测量肺活量
1.制作简易肺活量计.按课本要求进行.
2.测量肺活量.抽男女生各5名,每人测三次,计算各人的平均肺活量,和男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并与课本中的数值进行比对.
(四)阅读P179材料和小资料.
五、学后反思
1.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完成。
2.呼吸的全过程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3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道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认识人体心脏的形态,了解心脏各部分结构的特点;
观察心脏的结构是怎样适应其泵血功能的;
4.学习解剖哺乳动物心脏的方法。
5.学会描述三种血管的分类特点和功能特点。
二.课前预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靠_____________系统来完成的。
血液循环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
心脏的结构如何
心脏___________________的次数称为心率。一般健康人休息时的心率为_______次/分钟,运动时可增加到_______次/分钟以上。
血管分为哪三种 它们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如何
三.课内导学:
1.奔跑时,你会感到心脏跳得特别激烈,呼吸也加深了,这是为什么?
2.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和氧,是如何到达全身所有的组织和细胞的,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又是如何被运走的?
(一)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 和 构成一个管道系统,血液在这个 的管道系统中
地循环流动,担负着体内 运输的重要工作。它们共同组成血液循环系统。
2. 心脏
(1)活动:哺乳动物心脏的解剖和观察
①取一猪心,用解剖刀和剪刀将心脏上的脂肪除去。
②观察心脏的外形,辨认各主要血管,心脏的左右侧,及背面、腹面。用手触摸心室壁,左、右心室的厚度是否有差异? 。哪侧心室的壁较厚些? 。
③将水通过漏斗注入各大血管内,观察水从何处流出?
④按课本P183要求解剖心脏,观察辨认心脏、血管的结构是否与心脏的泵血功能相适应?
(2)心脏的结构
①心脏被心肌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能够控制血液定向流动的、只能向一个方向开口的 分隔成上下两个腔。
②整个心脏内部可分为四个腔:_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它们分别与 相连。
(心腔)与 (血管)相连;
(心腔)与 (血管)相连;
(心腔)与 (血管)相连;
(心腔)与 (血管)相连。
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 ;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 。它们的作用: 。
(3)心脏的功能和心率
①心脏借助心肌交替的收缩和舒张,泵压着血液流动。心脏的这种 ,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
②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 ,一般健康人休息时的心率为 次/分钟。
3.阅读课本P184 科学 技术 社会 人造心脏。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准备一新鲜猪心或羊心,按照书本P183活动进行解剖,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哺乳动物的心脏。
(二)血管
1.血管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
2.动脉:运送血液______心脏(填“离开”或“回到”),管壁较____,弹性____,血流____;静脉:运送血液______心脏(填“离开”或“回到”),管壁较_____,弹性_____,血流_____;毛细血管:连接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血管,壁极______,只由一层______细胞组成,径极______,只允许红细胞呈__________通过,管内血流速度______,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充分的进行交换。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3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课时)——观察鱼尾鳍血液微循环
一.学习目标:
重温显微镜的使用。
尝试进行活动物观察实验。
观察血液在毛细管中的流动。
二.课前预习:
在实验中:
怎样才能使小鱼稳定下来?
怎样使小鱼的血液循环加快,以便观察到更明显的现象?
三.课内导学:
做好观察的关键是选择实验材料,材料必须是血液在流动的活体,要薄且透明。由于人体血液微循环的观察较为困难,因而在实验中往往选用小鱼的尾鳍、蛙的蹼或蛙的肠系膜作为观察材料。
寻找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1.根据________排成单行,缓慢通过,找到_________;
2.再根据血流方向和管径大小来区别________和_________。
血液从主干血管流入分支血管、再到毛细血管的情况下判断主干血流为小动脉,反之为静脉。毛细血管壁薄,管径小,红细胞排成单行流过,血流速慢,有利于物质交换。小动脉壁较厚,血流速快,有时有脉搏样波动。小静壁较薄、血流速较慢(比毛细血管快),颜色暗红。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3节 人体内物质运输(第3课时)——血液
一、学习目标:
1、血液的成分及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
2、知道输血原则、献血的意义和四种血型系统分类。
二、课前预习:
1、在试管中滴入事先准备好的10ml人(或家畜)的血液,放入少量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思考:1)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
2)各呈现什么颜色 是什么?大致比例是多少?
2、血浆的主要功能是 。
3、血细胞有 、 、 三种。
4、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5、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6、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 。
三、课内导学:
(一)人体血液的总量
1. 正常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 ,如果体重为60kg,大约血量为 升。
(二)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
1.活动:观察血液的成分
⑴观察新鲜动物血液的颜色状态。
⑵观察另一份已分层的血液,观察发现血液可分为 层。上层是 色,透明,是 ;下层是 色,
透明,是 ;中间为一薄层 色的
和 。血液由 和 组成。血液占血液总量的 ,其中90%以上是 ,其余是无机物和有机物。
⑶血细胞的特征:
红细胞: 细胞核,呈 形。因含有 而使血液呈红色。
白细胞: 细胞核,呈 。比红细胞 但数量 。
血小板: 细胞核,形状 ,最 。
以上血细胞都在 内形成。
⑷血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在每微升血液中所含血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男子400万—550万,女子350万—450万个。
白细胞:4000—10000个。
血小板:10万—30万个。
2.血细胞的功能
血浆:运载 、运输 和 等。
红细胞:携带、运输 和 。
白细胞:吞噬 。
血小板:促进 。
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浓度 的地方,容易与氧 ;在氧浓度 的地方,又容易与氧 。
贫血:血液中 、 偏少,使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从而出现精神不振、头晕、脸色苍白等现象。
(三)输血和血型
1.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 (约400ml),就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所以每个公民都有献血的义务。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 (1200ml——1500ml),生命就有危险。将其他人的血液输送到病人体内的过程叫 。
2.血型系统
①血型由 决定且终生不变。血型有多种,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是 血型系统。
②按照ABO血型系统,人类的血型分为 、 、 、 四种血型。
3.输血原则
①输血时应以输 为原则。如遇紧急情况,可输异型血。异型输血,不宜过多、过快,否则会因为来不及稀释而发生凝集。
②异型输血只在一定血型之间进行。 型血可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而 型血可以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血。
受血者血型 可接受血型
A型 A型 O型
B型 B型 O型
O型 O型
AB型 A型 B型 O型 AB型
五、学后反思:
1.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物质 (上层)
血液 白细胞:吞噬病菌 (中层)
血细胞 血小板:与凝血有关 (中层)
红细胞:运输氧气 (下层)
2.血常规的数据
3.输血.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3节 人体内物质运输(第4课时)——血液循环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课前预习:
1、血液循环包括 循环和 循环,它们在 连通。
2、体循环的起点是 ,终点为 。
路径为:
3、肺循环的起点是 ,终点为 。
路径为:
4、含氧量较 ,二氧化碳含量较 ,呈 色,就是动脉血。
5、含氧量较 ,二氧化碳含量较 ,呈 色,就是静脉血。
三、课内导学:
1.血液循环系统是由 、 和 组成。血液在 的泵压下,通过血管在全身循环流动,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为
和 两部分。
2. 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 ;以右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 。
体循环: →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 。
肺循环: →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 →左心房。
从图中可以看出:心室与 相连,心房与 相连,循环路线从 出发回到 。体循环和肺循环在 处连通。通过肺循环流回 心房的血液,流入 心室,又开始新的体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是 进行的。
3.血液的变化
①动脉血:含氧量 ,含二氧化碳 ,呈 色。
②静脉血:含氧量 ,含二氧化碳 ,呈 色。
③血液变化的规律:血液从心脏由动脉输送到全身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静脉血被送回到心脏,再由心脏把血液输送到肺部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而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肺循环:静脉血变 。 体循环: 变为静脉血。
肺动脉内流 血,肺静脉内流 血。
4.血液循环的功能:主要是不断将 和 等送到全身每个细胞,并将呼吸作用产生的 和其他废物排出体外。
5.阅读课本P191 科学家小注 哈维与血液循环
五、学后反思: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变化的规律:动脉血和静脉血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4节 人体的排泄(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了解肾脏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功能。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二.课前预习:
请预习课本193页到195页第三行。完成下列问题:
1、填图:
泌尿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请把各组成部分和其功能填入上图。
2、肾脏俗称腰子,是形成________的器官,位于腹后壁脊椎两旁,左右各有一个,极少数人体内只有一个肾脏,血液持续不断的流经肾脏形成尿液,因此,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我们知道排尿是断续的,这是因为________可以暂时_______尿液,把尿液由肾脏输送到膀胱的是________管,尿液经_______排出体外。
3、人体通过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被利用。其中,有机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气的参与。有机物分解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有机物的分解还产生________、_______等其他废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尿液的成分包括水、 无机盐、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课内导学:
1、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或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2、活动:观察肾脏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肾脏的外形象什么
肾脏的内侧凹陷处有几根导管 分别是什么 血液中的废物 在肾动脉中多还是在肾静脉中多?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肾脏的纵剖面,仔细观察肾脏的内外层。了解皮质(外部颜色较 )、髓质(内层颜色较 )和肾盂(与 连通)。
4.观看肾脏的结构示意图及肾单位的结构图。
5.例题讲解
(1)肾单位位于肾脏的( )
A.皮质 B.髓质 C.肾实质 D.肾盂
解析:观察肾脏纵剖面,可以看到肾脏的内部结构。周围部分颜色较深是皮质,皮质内颜色较浅部分是髓质。皮质与髓质合称为肾实质,肾实质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
(2)肾脏的功能是( )
A.排出尿液 B.形成尿液 C.吸收废物 D.产生废物
解析:血液流经肾脏时,肾脏将血液中的多种对身体有害的代谢产物分离出来形成尿液,在经输尿管排出体外,所以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成分得到净化。
(3)为什么说肾脏产生尿液的过程是连续的,但尿液的排出是间断的?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4节 人体的排泄(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尿液生成过程。
2、知道尿液的排出途径和意义。
3、了解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二.课前预习:
阅读书本195-196页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血液进入肾脏后,血浆中的__________和氨基酸,以及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如_________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体的_________而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回到血液中。
三.课内导学:
1、尿液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2、资料分析
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下数据。请分析这些数据:
主要成分 血浆中 肾小囊中 尿液中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00 0.03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10
尿素 0.03 0.03 1.80
讨论:
(1)、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体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2)、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⒋、比较下列表中四种液体的成分,含有某成分在空格内打“√”
血细胞 蛋白质 水 无机盐 尿素 尿酸
血液
血浆
原尿
尿液
总结尿液形成的过程
⒌尿液的排出及意义
⑴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形成) (储存) (排出体外)
⑵ 尿液在膀胱中储存到一定量时,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膀胱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3)排尿不仅排出废物,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护组织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6.比较排泄与排便的区别,理解排泄的概念。
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7章第5节 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一.学习目标:
知道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认识人体内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
通过认识人体的新陈代谢,知道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并培养思维能力。
二.课前预习:
1.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交换,以及人体内 的 过程,就是人体的 ,简称 。它包括 和 两方面。
2.新陈代谢是人和其他生物维持 的基础,也是人体新旧物质 的过程。
3.从物质变化角度看,细胞中的营养物质的获得与利用与哪四个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内导学:
㈠.物质代谢
1.各种营养物质是在人体___________系统中被消化吸收的,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细胞。
① 必须消化的物质有:糖类被消化成__________,蛋白质被消化成__________,脂肪被消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消化后的物质会被吸收进入________系统。
② 不须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气是通过_________系统进入人体的。
① 肺胞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气体与其周围的________血管中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经气体交换后,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_血。
② 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与其周围的_______血管里的气体进行交换。经气体交换后,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_血。
3.外界摄取的_____________,在细胞中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_________的物质,建造了我们的身体,或更新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分解而产生____________,这一过程称之为物质代谢。
㈡.能量代谢
1.人体体温始终保持在______左右,保持体温的能量是来自营养物质的______________。运动一会儿会觉得热,是由于肌肉活动多,营养物质的氧化速度________,产生的热量_______。
2.人体从外界摄取_______________,在体内_______________,释放出___________,供生命活动需要,其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过程,称之为能量代谢。
㈢.新代谢的意义:
1.新陈代谢是人和其他生物维护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的______________。
2.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人和其他生物才能表现出生长、_______、________、遗传和变异等其他的生命基本特征。
五.学后反思:
下图是人体内新陈代谢与各器官系统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D代表 系统;E代表 器官。
2.通过B排出的代谢终产物有 ;通过E排出的代谢终产物有 。
第七章人体的新陈代谢复习
1.消化系统由 和 组成。消化道由 、咽、食道、 、 、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由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等组成。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 。可分为 性消化和 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淀粉 麦芽糖
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
脂肪的消化:脂肪 脂肪微粒
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管壁(主要在小肠粘膜上的绒毛部位)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 。
3.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 。呼吸系统由 、
和控制呼吸运动的肌肉组成。呼吸道由 、咽、喉、 、支气管组成;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由细支气管和 组成,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使胸廓扩大,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使胸廓缩小,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5.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 。
肺的换气的方式可表示为,组织气体交换可表示为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运动来实现的。
6.血液循环系统由 、 和 组成。心脏是主要的循环器官。心脏主要收心肌构成,内部分为 、 、 、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 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 瓣来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心脏借助心肌的收缩和舒张能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
血管分为 、 和 三种。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将血液带离心脏;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血流速度慢,将血液运回心脏;毛细血管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血液由 和 组成。血细胞有 、 和 三种。红细胞中 细胞核,内有呈红色的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白细胞 细胞核,主要功能是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血小板中 细胞核,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
7.血液循环包括 和 两条途径。
8.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泌尿系统由 、 、 和 组成。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 、 和 组成。
9.通过肾小球的 作用,在 中形成原尿;通过肾小管的 作用,将原尿中的有用物质重新送回血液;剩下的废物在 中形成尿,再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当积累到一定量时,通过 排出体外。
10.新陈代谢是人和其他生物维护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的基础。
各种营养物质是在人体 系统中被消化吸收的,通过 循环进入人体细胞;氧气是通过 系统在肺泡内扩散到血液进入循环系统最后也被带入人体细胞。这些外界摄取的营养和氧气,在细胞中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自身的物质,建造了我们的身体,或更新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分解而产生代谢废物,这一过程称之为
代谢。
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在体内 分解,释放出 ,供生命活动所需,其中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称之为 代谢。
11.代谢废物排出途径:(1)皮肤:以 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2)呼吸系统:以 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3)泌尿系统:以 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
第七章
第7章第1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脂肪、蛋白质。 2、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3、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 4、门齿、犬齿、小臼齿、大臼齿。
三、课内导学: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瘦肉、鸡蛋鱼类、牛肉等;含有较多的糖类:米饭、面、面包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花生、肥肉等。
(二)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三)
消化腺: 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
消化液: 唾液 胆汁 胰液 胃液 肠液
胆囊
分区 消化器官
右上腹 肝脏、胆囊、胃、胰腺、小肠
右下腹 大肠、小肠
左上腹 肝脏、胃、胰腺、小肠、大肠
左下腹 大肠、小肠
(四)、口腔内的消化和吸收
1、酸性物质腐蚀了牙釉质,损伤了牙神经 如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勤漱口、少吃甜食等 2、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没有吸收作用
第7章第1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碘液 2、唾液淀粉 最适宜在37℃条件下进行。3、胃蛋白 蛋白质。4、胃液有消化食物的作用。
三、课内导学:
(一)(思考与讨论)1、使淀粉与所加液体充分混合。2、与人体的环境一致。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解释原因
1 淀粉糊+水 37℃ 变蓝 淀粉没被分解
2 淀粉糊+唾液 37℃ 不变蓝 淀粉已被分解
3 淀粉糊+煮沸的唾液 37℃ 变蓝 淀粉没被分解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需要合适的温度。
6、控制变量 7、控制了淀粉的量、反应时间等实验变量。
(二)
1、上腹部 暂时储存食物 初步消化蛋白质 胃腺 胃液
2、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 3、否
4、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分解
b、胃蛋白酶在发挥催化效率需要合适的温度 C、<
五、学后反思:
1、麦芽糖 2、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形状像个皮囊 内有许多胃腺,能分泌胃液 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 3、胃蛋白 蛋白质 37℃的酸性环境中
第7章第1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3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消化,吸收,十二指肠,胆总管,胰管
2.小肠绒毛,肠液,胰液,胆汁,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葡萄糖
3.大肠,肛门,水分,贮存食物残渣,粪便
三.课内导学:
1.
A.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它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
B.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3.淀粉的化学性消化开始于口腔,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自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且主要在小肠内进行,由于只有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这同样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第7章第2节 人体的呼吸(第1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呼吸道 肺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2.呼吸系统 3.鼻毛,黏膜,毛细血管,温暖,湿润,清洁 4.粘液腺分泌的粘液粘住灰尘和细菌 不随地吐痰
三.课内导学:
1.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
2. 鼻毛 黏膜。 滤去空气中的灰尘颗粒;毛细血管 黏液腺,调节吸入的空气的温度,黏液,鼻腔湿润 黏住吸入空气中的灰尘、细菌。
3.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气体的通道和发音器官
它们也是气体的通道,它们的内表面有一层黏膜,它与痰的形成有关。
4.①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肺泡和细支气管组成。②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③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紧贴且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④肺泡数量多。
第7章第2节 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两根肋骨 肋间内肌 肋间外肌 2、胸腔 腹腔 横膈 膈肌 3、肋间肌 膈肌 4、肺泡内的气体 大气 呼吸运动 5、收缩 胸廓体积 扩张 呼吸道 肺 6、舒张 胸腔体积 缩小 二氧化碳
三、课内导学
向上向外 扩大 下降 缩小 肋间肌 呼吸道 肺 呼吸肌
(一)呼吸肌
1、肋骨 2、肋间肌 膈肌 3、两根肋骨 4、 胸 腹
( 二)肋骨的运动
1、大 小 2、大 小 3、变大
呼吸运动 肋间外肌、膈肌 胸廓 胸腔容积 肺 肺内气压 气流方向
吸气 收缩 横向扩张上下径增大 增大 扩张 减小 外界进入肺
呼气 舒张 横向收缩上下径缩小 缩小 缩小 增大 肺内气体排出
(三)膈肌的运动
1、膈肌 肺 胸腔 ; 进入 ;排出 ; 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
2、大 大 小 小 4、小 大
(四) 呼吸运动
1、肺泡 大气 呼吸运动 2、 增大 小于
3、 缩小 大于
第7章第2节 人体的呼吸(第3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比较蜡烛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长短;两种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情况;排水法。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更小,二氧化碳含量更多。3、高 低 平衡 4、二氧化碳 氧气 5、氧 二氧化碳
三、课内导学
(一)实验:呼出气和吸入气的成分变化
1、长 短 2、大气不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而呼出的气体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更小,二氧化碳含量更多。
4、讨论:
①实验操作中应注意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烛芯的长短要基本一致,且等蜡烛正常燃烧后在放入玻璃管内。--------控制变量法
②为保证吹入澄清石灰水的气体量基本相同,首先应放缓吹气的速度,其次,通过数气泡的数目来控制吹入澄清石灰水的气体量。)
③任何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④在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氧气,这是因为人体肺泡内所进行的气体狡猾是一个渗透过程,即气体从浓度高处向浓度底处扩散。因此,不可能将空气中的氧气全部交换到血液中。
(二)气体交换
1、肺泡 血液 血液 组织 扩散 2、①高于 低于 二氧化碳 氧气 ②低 高 3、①高于 低于 氧 二氧化碳 ② 高 低
第7章第3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血液循环 2.心脏 血管 血液 3.略 4.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60-80 100 5.略
三、课内导学
1.运动时,需要消耗许多能量,与此同时,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加深,以使肌肉得到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氧。
2.通过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心脏 血管 管道系统 物质 2.(1)有差异 左侧 (2)房室瓣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血管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左心房 肺静脉 右心室 肺动脉 左心室 主动脉 房室瓣 动脉瓣 保证血液向一定的方向流动 (3)搏动 心率 60--80
(二) 血管
1.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2.离开 厚 大 较快 回到 薄 小 较慢 小动脉 小静脉 薄 上皮 细 单行 慢
第7章第3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用湿棉花把小鱼的身体包裹起来
2.适当提高水温或室温,并对小鱼进行适当的喂食。
三.课内导学
1.红细胞 毛细血管 2.动脉和静脉
第7章第3节 人体内物质运输(第3课时)参考答案
二、课前预习:
1、(1)三层 (2)上层淡黄色、是血浆,55% 下层是暗红色,是红细胞 中间是白色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和中间为45%
2、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3、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4、携带、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5、吞噬侵入体内的细菌 6、促进血液的凝固
三、课内导学:
(一)人体血液的总量
7%-8% 4.5
(二)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
(2)三层 淡黄色 是血浆 暗红色 不 红细胞 白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血细胞 45% 水
(3)略
(三)输血和血型 略
第7章第3节 人体内物质运输(第4课时)参考答案
二、课前预习:
1、体 肺 心脏
2、左心室 右心房 左心室→主动脉→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
3、右心室 左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多 少 鲜红色 5、少 多 暗红色
第7章第4节 人体的排泄(第1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2. 尿液 膀胱 输尿管 尿道 3. 尿素 尿酸 尿素 尿酸
三.课内导学:
3.(象蚕豆) (三根.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 (尿素、尿酸等)(肾动脉中多) 深 浅 输尿管 5. C B 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当血液不停地流过肾脏时,其中的代谢产物在肾单位中不断被滤出和重吸收,连续形成尿液,汇聚到肾盂,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中的尿液积累到一定量时,膀胱壁受压,产生尿意,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膀胱肌收缩,尿道括约肌收缩,尿道开放,尿液才排出体外。因此,肾脏的产尿过程是连续的,但尿液的排出却是间断的。
第7章第4节 人体的排泄(第2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滤过 2、葡萄糖 氨基酸
三.课内导学:
1.肾小体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2.(1)蛋白质含量降低,说明肾小体和肾小囊壁有滤过作用(2)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大部分水、无机盐、全部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3)一些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废物 B D
第7章第5节 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二.课前预习:
1.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 转变 新陈代谢 代谢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2.生命活动 自我更新 3.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循环系统
三.课内导学:
㈠.物质代谢
1.消化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血液循环 水、无机盐、维生素 2.呼吸 毛细 静脉 动脉 毛细 动脉 静脉 3.营养物质 自身 代谢产物
㈡.能量代谢
1.37℃ 氧化分解 加快 增加 2.营养物质 氧化分解 能量 释放 转移 利用
㈢.新代谢的意义:
1.基本特征 2.发育 生殖
五.学后反思:
1.泌尿 皮肤 2.二氧化碳和水 水和无机盐 3.泌尿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皮肤 呼吸系统
第七章人体的新陈代谢 复习
1. 消化管 消化腺 口腔 胃 小肠 2. 消化 物理 化学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吸收 3. 呼吸 肺 呼吸道 鼻 气管 肺泡 5. 组织气体交换 扩散 6. 心脏 血管 血液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房室 动脉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无 有 无 7. 体循环 肺循环 8.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9. 滤过 肾小囊 重吸收 肾盂 尿道 10. 消化 血液 呼吸 物质 氧化 能量 能量11. 汗液 气体 尿液
肋间外肌
膈肌
收缩时
胸腔扩大
肺扩张,肺内压小于外界气压
吸气
舒张时
胸腔缩小
肺缩小,肺内压大于外界气压
呼气
房室瓣
动脉瓣
心脏和
心管
心脏
形态
功能
内部结构
四个腔
瓣膜
房室间瓣膜
心室与动脉间瓣膜
血管
动脉
静脉脉
毛细血管脉
概念与结构特点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主动脉
上下腔静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肺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酶(肠液、胰液)
唾液淀粉酶
酶(胃液、胰液、肠液)
(口腔、小肠)
(胃、小肠)
酶(肠液、胰液)
胆汁(肝脏)
(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