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三

文档属性

名称 回顾拓展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27 08: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之一
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小学 张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之二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 黄巧艺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