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课件(34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课件(34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0 14:09:05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5.七律·长征
语文统编版
六年级上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难点)
学习目标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往往高于生活”,这句话用来说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再合适不过了。我相信班上同学或许曾经拜读过他的著名诗文,比如《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由毛泽东亲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升华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
?导入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背景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语文知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作者简介
逶迤
泥丸
云崖
铁索
我会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朗读指导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偶句末字押韵
1.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整体感知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课文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把首联细细地读一谈,
边读边想,你认为哪个词语是关键词?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铿锵有力,下笔干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千难万险时的英勇无畏、顶天立地。
以静写动,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
两字则将困难艰苦一笔带过,
加深了“不怕”的程度,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课文解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课文解读
红军战士对待长征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能用一句俗语来概括红军战士对待长征的态度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全诗中心句,总领全诗。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首联
同桌交流:3、4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山势高大,险峻。
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同桌交流:3、4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
夸张、比喻、对比。描写了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突出山势的险峻。这句话衬托出红军战士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大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名泸定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他们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喜的是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战士喜的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
七律·长征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英雄气概
乐观精神
腾越五岭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第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拓展延伸
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回家后搜索一些长征故事读一读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重点1.能够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难点
理解诗歌高度概括的艺术性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从中体会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
突破方法
读悟结合,品词析句。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法。
学法
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一)谈话引人课文。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往往高于生活”,这句话用来说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再合适不过了。我相信班上同学或许曾经拜读过他的著名诗文,比如《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由毛泽东亲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升华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
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红军长征的诗歌,谁能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将课题解释得更具体呢?
(二)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
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激昂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其中“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对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让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相机提问:你读得这么好,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参考注释:
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建出发,于9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成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透迤:弯弯曲曲延绵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传》,“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四)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同学们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如果我们能理解课文的意思,就可以把课文读得更有韵律感。
二、理解诗文大意
(一)结合书中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人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听一听
《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请同学谈-谈自己通
过预习所了解的长征有多么艰难困苦。
(三)播放长征歌曲,以乐配诵,以乐带诵,指导学生读出韵律感。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2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远征难”
(一)读首联找出关键字。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七律,长征》。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首先请同学们把首联细细地读一谈,
边读边想,你认为哪个词语是关键词?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干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千难万险时的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艰苦一笔带过,
加深了“不怕”的程度,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
(二)从下文中找出长征途中的具体困难。
师:从首联“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对困难的藐视。那么我们能从下文中找出红军具体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板书:远征难)
(先是承接上文的“千山”,提到了“五岭”和“乌蒙山”,“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写出山势险峻。然后承接上文的“万水”,提到了“金沙江”和“大渡河”。最后的尾联还写到了“岷山”的千里冰封)
(三)小结: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对的困难绝不止这几个。但是作者并没有将每一个困难
都娓娓道来,而是选取长征途中最具代表性的困难,对“远征难”进行高度概括。这既能集中呈现艺术效果,也能体现诗歌的艺术魅力。(板书: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岷山)
二、精读课文,理解“只等闲”
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没有阻挡红军战士们前进的脚步,既然大家能够准确找出长征途中的“远征难”,那么你们一定也能找出战土们面对困难时的“只等闲”。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全文,找出战上们面对困难时的表现。(板书:只等闲)
(一)读颔联,找到“腾细浪”“走泥丸”。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岭和乌蒙山的奇险,并与“细浪”“泥丸”
图片做对比,感受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与壮志豪情。
学生品析。
(作者先用“扬”的手法,展现其山势险峻。面后用“抑”的手法展现其渺小,这抑扬之间更反村出红军的伟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在艺术表达上的夸张)
(二)读颈联,体会“暖”“寒”“拍”“横”
教师相机为学生介绍红军抢渡金沙江、飞夺沙定桥的史实,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品析
(-“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他们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一动一静,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三)读尾联,感受长征的最后历程。
学生品析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透泡”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明,“喜”
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之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板书: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
三、总结全课,升华情感
(一)小结: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全诗大处雄浑,节奏强烈;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内容上,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词,视之若无,体现出一代伟人之胸襟。这正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正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拓展阅读。
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课后链接中的这些诗,继续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尽开颜
课时作业
一、
我会选。
1.他在悬(涯
崖V
)上发现了一株罕见的灵芝。
2、没有船。他们该如何(度
渡V
)过黄河呢?
朱司令陷人了深的沉思中。
二、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点明全诗中心的句子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表现革命胜利在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句子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一篇大气磅礴的七言律诗。在教学本诗时,不能只是孤立地讲解诗句的意思,而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解诗歌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贯穿全文的英勇豪迈之情。为了更好地贴近历史,课前的预习十分必要。学生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什么是“长征”。老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从诗文中去领会更为深刻的长征精神。在讲解诗句的间隙,老师要相机为学生介绍相应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文,感受诗中传达的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大气豪迈,气势非凡,体现在这首诗中是夸张的艺术表达,以及对比、反衬等修辞的运用。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赏析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用多篇同质或异质的文章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让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共同点或不同点,从而真正体会诗人特有的写作风格,领略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