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
教学设计
教材:初一信息技术(辽师大版高国军主编)
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一节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了解信息的传输及获取方式,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信息的概念及传输方式
教学难点: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实现传播
教学设计
教学环境分析:学校机房采用的是多媒体电子教室,学生可以观看到老师所做的步骤和演示的成果。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自己动手采集和收集信息。
学生状况分析:通过前一段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上网知识及能较熟练的上网查询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学习信息及信息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在设计这一节时,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
1: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要做到多练习,上机实践是学习计算机的最好方法。所以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总结能力。
2:这节课中较难理解的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实现传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载体,教师要做好循循善诱的引导作用,并在引导的过程当中,着重讲解新知识点。
针对以上因素,我将本节做如下安排:
一、新课引入。 通过对教材 P2页第一部分的阅读,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验举出生活中的信息的相关事例,如柳绿花红表明什么?燕子低飞表明什么?身体发烧说明什么?听到上课铃声我们应该做什么?等等,引发同学们对信息的兴趣。
二、突出重点。突出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实现传输。
介绍信息传输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在纵贯古今的信息传输发展过程中充分地了解信息载体的不断变化与进步,不但使学生巩固旧知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出示一些常见的图片,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这些图片中的事或物你能看到哪些信息,换言之这些事或物是哪些信息的载体。结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深一步的理解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实现传输。
三、动脑筋,创设最大限度的思维情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思考一下书后P6页的两道练习题。请同学们广开思路,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讨论一下怎样处理这两个问题。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评价
布置实践作业: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寻找信息,记录下当天发生的新鲜事和重要事。
信息的范围 信息的描述 信息的来源 信息的作用
班级
学校
辽宁
全国
世界
以上是我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