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文两篇(蝉、贝壳)

文档属性

名称 3.短文两篇(蝉、贝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27 20:52:59

文档简介

前缘
——席慕容
人若真能转世
世间若真有轮回
那么
我的爱
我们的前世曾经是什么

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

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若曾是逃学的顽童

必是从你袋中掉下的那颗崭新的弹珠
在路旁的草丛中
目送你毫不知情地离去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
我必是殿前那一炷香
焚烧着
陪伴你过一段静默的时光
因此
今生相逢
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
却又很恍惚
无法仔细地去分辨
无法一一向你说出
我 的 信 仰
我相信 爱的本质一如
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我相信 所有的
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
我相信 满树的花朵
只源于冰雪中的一粒种子
我相信 三百篇诗
反复述说着的 也就只是
年少时没能说出的
那一个字
我相信 上苍一切的安排
我也相信 如果你愿与我
一起去追溯
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
我们终于会互相明白
一棵开花的书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 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资料补充
蝉的一生
三、作者简介
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四、字词积累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h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      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五、自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感情变化:《蝉》先通过对一个病蝉的细致观察和朋友对蝉生命历程的介绍,感情由对蝉的烦到对蝉生命历程的惊叹,最后宽恕了蝉的聒聒声。
(2)写作方法: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先抑后扬”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2、《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斜阳里,想起了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怎样理解这句话?“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六、体验感悟
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或卑微而神奇,或强悍而悲悯,有着许多令我们人类无法理解却不得不对之敬畏的神奇色彩。还有我们人类本身,也有着许多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例子。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像蝉一样细微而令人敬畏的生物,或者是不寻常的人物事迹,以此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七、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一生的历程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请大家记住保尔的这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八、拓展延伸
有关“蝉”的诗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①秋风。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观察它们?作家小思能从如此微不足道的蝉身上体悟到生命的意义,而另外一位台湾作家席慕容,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看看她透过贝壳的又看到了怎样的哲理。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饱含感情。
1、作者对贝壳的态度怎样,请找出相关的描写语句。
2、作者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贝壳里那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四、研读与赏析
1、《贝壳》一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补充席慕容《生命的滋味》: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已经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五、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人更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尽自己所能把 事情做得更好。
六、比较阅读
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七、拓展延伸
1、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的宝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2、关于“生命”的名言: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美]富兰克林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莎士比亚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八、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名言或事例,抄写在《采蜜集》中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欣赏和品评并摘录一篇抄写在《采蜜集》中做为积累。
【检测反馈】
抬起头来做人(梁文福)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 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2.面对同学们的种种反应,小男孩是怎样的心情?请展开想象,作一段心理描写。(4分)
3.文章第八节说:“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4.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 (3分)
5.文章第八节有两处写到小男孩“抬起头来”,这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3分)
6.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3分)
【检测反馈答案】
1.从“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来看,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这5块钱有可能是他们一天的生活费;而对拥有百万家产的家庭来说,即使捐出500块钱,对他们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影响。所以男孩的母亲这样说。 2.略 3.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在经历了这次教育和考验之后,小男孩一直充满自信地做人,以自己的奋斗和成绩骄傲地面对那些拥有金钱的人们。 4.这“捐”的意义首先是量力而为,捐出自己的一份真心;其次,你的品学,你的成绩,是你对社会最好的捐献。提示:上文母亲对小男孩说的话可作为回答此题的依据。 5.相同之处是:这两处“抬起头来”都包含了充分的自信。不同之处是:前一处“抬起头来”是指小男孩在同学们的纷纷议论中坚守自己的一份自信;后一处“抬起头来”指男孩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充满自信地为人处世,并努力奋斗。 6.这一文题中蕴含的哲理是:一个人即使身处贫困的境地,亦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昂首生活于这个世界上。(共34张PPT)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 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资料补充
       
卵会在树洞里
生活十个月
左右
幼虫会在六月或
七月时从树洞
爬出来
从树洞钻出的
前若虫马上
脫皮而成
一龄虫
    
两个月后,
若虫第二次
脱皮而成为
  二龄若虫.
          
一年后,
  若虫身体长大两倍,
然后再脫皮成为
 三龄若虫。
再过两年,
又长大两倍,脫皮成为
五龄若虫,
然后在夏天爬出地面
再过一年。
若虫又长了两倍,再脫
皮成为四龄若虫
产卵后的
第六年夏天
五龄若虫羽化
成虫
成虫
大约只有
两个星期的
生命
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香港中文大学毕业,曾赴日本任研究员,现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炼,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 往流露出家国情怀。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等。
字词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h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      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标出表示作者心情是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第一段:“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
(1) “ 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烦)
第二段:“那么小,却那么响,
(2) 竟响彻了一个夏天。”
(惊)
第三段:“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等
(3-6) 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叹)
第四段:“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7)
(恕)
先抑后扬——写作方法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先抑后扬”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2、《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斜阳里,想起了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
聒聒”,怎样理解这句话?“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进来,言少而意浓。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①秋风。
①藉,依靠。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典故,出自《左传》。楚人钟仪曾被郑人当囚犯献给晋。后世于是以南冠代被囚。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席慕蓉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饱含感情。
1、作者对贝壳的态度怎样,请找出相关的描写语句。
2、作者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贝壳里那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研读与赏析
1、《贝壳》一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和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已经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席慕容《生命的滋味》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人更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小结
比较阅读
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课题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贝壳
手法:先抑后扬
表达思想的方式:没有直接表白。
感悟: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
1、由一些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感悟: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精致、一丝不苟
表达思想的方式:作者在文中明确提了出来。
手法:直入主题
短文两篇
拓展延伸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的宝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关于生命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美]富兰克林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莎士比亚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业
1、课外收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名言或事例,抄写在《采蜜集》中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欣赏和品评并摘录一篇抄写在《采蜜集》中做为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