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019·河南平顶山初三一模)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五月山顶公园槐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八月金牛山石榴落地腐烂——发生变化形成新分子
C.冬月湖面结冰,冰浮在水面上——分子间间隔变大
D.腊月室外水蒸气凝结为水——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2.(2020·河南许昌初三二模)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错误的是
A.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的结构不同
D.碘加热升华: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大
3.(2020·山东李沧初三二模)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徵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变小
B
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
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C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
水分子不断运动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4.(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5.(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所发生的一些客观事实,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B.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结构不同
C.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是因为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是因为氧分子体积非常小
6.(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中写到“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能闻到粽叶香是因为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分子的体积很小
7.(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疫情期间,小明在家用酒精进行消毒时,可闻到一股气味,说明了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8.(2020·山东招远初三期末)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食物变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B.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分子间有间隙
C.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水分子受热变成了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9.(2020·福建南安初三)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打开汽水瓶,有气体逸出,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结冰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10.(2020·广西初三一模)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D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OH-
11.(2020·山东任城初三二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花未吐,暗香已远——分子不断运动
B.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碘升华变为碘蒸气——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分子可以再分
12.(2018·山东曲阜初三期末)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13.(2017·广东初三二模)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4.(2017·甘肃兰州初三零模)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相符合的是
A.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体积可以变小
B.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D.20
mL水和20
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40
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5.(2017·河南初三其他)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熔点高
B.一滴水中大约有1.67
x
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C.盐酸、硫酸均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一一二者溶液中都含有H+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
16.(2020·山东安丘初二期中)下列微观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②③
B.②③④
C.③
D.③④
17.(2020·山东安丘初二期中)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8.(2020·山东安丘初二期中)下列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C.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D.物质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9.(2020·辽宁铁岭初三一模)“”、“”、“”分别表示A、B、C三种物质的分子,下图形象的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分子及数目变化。
(1)该反应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填字母)。能保持反应物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填字母)
a.
b.
c.
d.
e.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___。
20.(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_____(填序号)。
(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填序号)。
(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有关。
(4)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_____。
21.(2020·辽宁大连初三一模)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
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_____能支持燃烧。
(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测到原子,是因为原子_____。
(3)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
(4)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干的更快,原因是_____。
22.(2019·江苏泉山初三月考)在下列粒子①氢原子、②氢分子、③氧原子、④氧分子、⑤水分子中,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填序号,下同);通电分解水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的粒子是_____;当水变成水蒸汽时,_____粒子没有发生变化。
23.(2019·江苏泉山初三月考)如图,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
(1)该变化属于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24.(2020·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中学初二月考)用下列序号进行填空:①分子之间有间隔;②分子体积很小;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⑤分子间隔变小;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⑦分子质量很小;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⑨分子在不断运动;⑩分子间隔变大。
(1)氧化汞受热分解:____;
(2)液氧和氧气都具有助燃性:____;
(3)酒香不怕巷子深:____;
(4)夏天晾晒衣服要比冬天干的更快____;
(5)CO有毒,CO2无毒:____;
(6)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
(7)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____;
(8)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____;
(9)1个氢气分子质量为3.34×10-27kg____;
(10)5L水与5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L____。
25.(2020·福建湖里厦门双十中学初三月考)如图所示:
(1)控制A、B两侧试管中的实验同步进行,观察到A侧上端棉花处比B侧上端棉花处先变红。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该现象:
。
(2)若用热毛巾捂住A侧试管,观察到棉花处更快变红,原因是_____________。
26.(2019·北京海淀区101中学温泉校区初三月考)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棉花团均变红。
(1)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______。
27.(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气(NH3)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2)实验二(如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3)在做完实验一、二后,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为什么?_____。
28.(2019·全国初三专题练习)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
(1)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
67×l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2)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20mL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020·黑龙江平房初二期末)下列是探究分子基本特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I得出的结论是____。
III中A、B两烧杯中的物质没有____,其中A杯中的无色溶液却产生与II中相同的实验现象,证明____。
30.(2019·保定市清苑区北王力中学初三期末)认真看图,并回答问题。
(1)该实验现象的现象为_____。
(2)该实验说明微观粒子处于_____之中。
31.(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A
组实验是铁丝的燃烧实验。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待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
(2)B
组实验是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___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C
组实验是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蜡烛燃烧时火焰分____________层,取一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_______________,接着点燃了蜡烛刚熄灭的一缕白烟,该白烟的成分是_________。
(4)D
组实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比较
MnO2和CuO的催化效果。
(5)已知: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醋酸有挥发性。
①图
1是小红模仿课本进行的实验。
根据已知,猜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②在进行实验时闻到也有一股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2,改进后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外,还可同时证明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_____________。
32.(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1)教材实验(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人),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小明做的实验还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均匀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3)如果继续完成图丙实验操作,对比实验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2017·四川仪陇立山中学初三月考)以下是小瑛和小方设计的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小方的实验如图(1)所示,图(2)是小瑛的实验,在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小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小瑛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小方在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是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019·河南平顶山初三一模)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五月山顶公园槐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八月金牛山石榴落地腐烂——发生变化形成新分子
C.冬月湖面结冰,冰浮在水面上——分子间间隔变大
D.腊月室外水蒸气凝结为水——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A、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槐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能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
B、由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食物腐烂属于化学变化,分子变别的分子,不符合题意;
C、冬月湖面结冰,冰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大的缘故,不符合题意;
D、室外水蒸气凝结为水,是因为分子间隔发生改变,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都有间隔。气体的分子间隔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间隔比较小。
2.(2020·河南许昌初三二模)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错误的是
A.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的结构不同
D.碘加热升华: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大
【答案】D
【解析】
A.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故选项A解释正确;
B.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B解释正确;
C.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的结构不同,故选项C解释正确;
D.碘加热升华,说明分子的间隔变大,但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D解释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2020·山东李沧初三二模)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徵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变小
B
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
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C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
水分子不断运动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答案】A
【解析】
A、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压强增大,分子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是因为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故选项解释正确;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4.(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答案】B
【解析】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挥发散发气味,选项正确;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分子的种类不改变,选项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选项正确;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的总体积变大,选项正确。
故选B。
5.(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所发生的一些客观事实,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B.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结构不同
C.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是因为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是因为氧分子体积非常小
【答案】A
【解析】
A、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的间隔变大造成的,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的结构不同,所以二者的性质也不相同,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不符合题意;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不符合题意;
D、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所以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不符合题意。故选A。
6.(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中写到“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能闻到粽叶香是因为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B
【解析】
能闻到粽叶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B。
7.(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疫情期间,小明在家用酒精进行消毒时,可闻到一股气味,说明了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C
【解析】
用酒精进行消毒时,可闻到一股气味,说明酒精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了鼻子之中,说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C。
8.(2020·山东招远初三期末)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食物变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B.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分子间有间隙
C.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水分子受热变成了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答案】C
【解析】
A、食物变质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A错误。
B、1L大豆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大豆和水是宏观概念,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B错误。
C、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C正确。
D、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错误。
故选:C。
9.(2020·福建南安初三)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打开汽水瓶,有气体逸出,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结冰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答案】A
【解析】
A、热胀冷缩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分子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符合题意;
B、打开汽水瓶,有气体逸出,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二氧化碳分子散逸了出来,不符合题意;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跑到了间隙中去,不符合题意;
D、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2020·广西初三一模)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D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OH-
【答案】C
【解析】
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选项解释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酒精溶液是混合物,酒精溶液中含有酒精分子、水分子,酒精溶液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选项解释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选项解释错误,故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OH-,选项解释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2020·山东任城初三二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花未吐,暗香已远——分子不断运动
B.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碘升华变为碘蒸气——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C
【解析】A、高花未吐,暗香已远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正确;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正确;C、碘升华变为碘蒸汽是因为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大小不变,错误;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裂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大量的水分子聚集成水,可以证明分子可以再分,正确。故选C。
12.(2018·山东曲阜初三期末)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答案】A
【解析】
A.吹胀气球是因为气球中的气体增多,气压增大的原因。此项不正确。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利用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原理;
C.液氧和氧气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过程中: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选A。
13.(2017·广东初三二模)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
A、根据图示,氧化汞受热能分解成汞和氧气,故A说法正确;
B、加热氧化汞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说法正确;
C、加热氧化汞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C说法正确;
D、加热氧化汞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由此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只有分子,还有原子,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4.(2017·甘肃兰州初三零模)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相符合的是
A.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体积可以变小
B.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D.20
mL水和20
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40
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C
【解析】
A、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错误。
B、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结冰的水不能流动,分子仍在不断的运动,故错误。
C、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正确。
D、20
mL水和20
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40
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错误。
故选:C。
15.(2017·河南初三其他)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熔点高
B.一滴水中大约有1.67
x
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C.盐酸、硫酸均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一一二者溶液中都含有H+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
【答案】A
【解析】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性质稳定,故A错误。
B.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B正确。
C.盐酸、硫酸均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者溶解时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具有酸的共性,故C正确。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正确。
16.(2020·山东安丘初二期中)下列微观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②③
B.②③④
C.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图①中,三个分子是相同的,所以表示的是纯净物;图②中,三个分子也是相同的,所以表示的是纯净物;图③中,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每种分子各两个,所以表示的是混合物;图④中,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每种分子各两个,所以表示的也是混合物。故选D。
17.(2020·山东安丘初二期中)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答案】D
A、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是粒子的大小,故选项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要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笼统的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是错误的,有的原子要比有的分子大,分子和原子是不能比较大小的,故选项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但原子可用其它的方法再分,故选项错误;
D、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选项正确。故选D。
18.(2020·山东安丘初二期中)下列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C.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D.物质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D
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正确;
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故B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说明分子的构成不同,故C正确;
D、物质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D。
19.(2020·辽宁铁岭初三一模)“”、“”、“”分别表示A、B、C三种物质的分子,下图形象的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分子及数目变化。
(1)该反应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填字母)。能保持反应物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填字母)
a.
b.
c.
d.
e.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___。
【答案】ac
bd
1:3:2
【解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a、c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
故填:ac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b、d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反应物的分子,e代表生成物的分子。
故填:bd
(2)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共有3个A分子和3个B分子,反应后含有2个A分子和2个C分子,可判断有2个A分子未参加图示中的反应,该反应的A、B、C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分别为1、3、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2。
故填:1:3:2
20.(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_____(填序号)。
(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填序号)。
(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有关。
(4)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_____。
【答案】①
②③
分子种类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解析】
(1)由图中数据可得①图中分子运动速率最快;
(2)图中②和③都是氧分子,温度不同,运动速率不同,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从图中可见,①和②温度相同,分子种类不同,运动速率不同,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分子种类有关;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21.(2020·辽宁大连初三一模)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
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_____能支持燃烧。
(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测到原子,是因为原子_____。
(3)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
(4)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干的更快,原因是_____。
【答案】氧分子
体积很小
氧原子和汞原子
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解析】
(1)氧气和液氧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氧分子能支持燃烧。
(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测到原子,是因为原子体积很小。
(3)化学反应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氧原子和汞原子。
(4)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干的更快,是衣服的水以分子的形式运动到了空气中,故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22.(2019·江苏泉山初三月考)在下列粒子①氢原子、②氢分子、③氧原子、④氧分子、⑤水分子中,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填序号,下同);通电分解水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的粒子是_____;当水变成水蒸汽时,_____粒子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①③
②④
⑤
【解析】
水通电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变,是最小的微粒,故选①③;
生成物中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②④;
当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选⑤。
23.(2019·江苏泉山初三月考)如图,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
(1)该变化属于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空隙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物理
变大
【解析】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1)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碘单质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24.(2020·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中学初二月考)用下列序号进行填空:①分子之间有间隔;②分子体积很小;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⑤分子间隔变小;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⑦分子质量很小;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⑨分子在不断运动;⑩分子间隔变大。
(1)氧化汞受热分解:____;
(2)液氧和氧气都具有助燃性:____;
(3)酒香不怕巷子深:____;
(4)夏天晾晒衣服要比冬天干的更快____;
(5)CO有毒,CO2无毒:____;
(6)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
(7)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____;
(8)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____;
(9)1个氢气分子质量为3.34×10-27kg____;
(10)5L水与5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L____。
【答案】⑥
④
⑨
③
⑧
②
⑩
⑤
⑦
①
【解析】
(1)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则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故填⑥;
(2)液氧和氧气都具有助燃性,因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填④;
(3)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填⑨;
(4)夏天晾晒衣服要比冬天干的更快是因为夏天温度比冬天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填③;
(5)CO有毒,CO2无毒,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填⑧;
(6)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体积很小,故填②;
(7)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分子间隔变大,故填⑩;
(8)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分子间隔变小,故填⑤;
(9)1个氢气分子质量为3.34×10-27kg是因为分子质量很小,故填⑦;
(10)5L水与5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故填①。
25.(2020·福建湖里厦门双十中学初三月考)如图所示:
(1)控制A、B两侧试管中的实验同步进行,观察到A侧上端棉花处比B侧上端棉花处先变红。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该现象:
。
(2)若用热毛巾捂住A侧试管,观察到棉花处更快变红,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氨分子运动速度比酚酞分子快
(2)分子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解析】
(1)A侧上端棉花处比B侧上端棉花处先变红,说明氨分子运动速度比酚酞分子快;
(2)热毛巾捂住A侧试管,观察到棉花处更快变红,说明分子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26.(2019·北京海淀区101中学温泉校区初三月考)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棉花团均变红。
(1)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______。
【答案】分子在不断运动
棉花从上往下变红
【解析】
(1)因三处滴有酚酞的棉花均变红,说明液氨中的氨分子在不断涌动,当遇到酚酞溶液时,氨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变为氨水,氨水显碱性,所以,使酚酞变红,故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2)因氨气分子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最上面的棉花先遇到氨分子,故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棉花从上往下变红
27.(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气(NH3)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2)实验二(如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3)在做完实验一、二后,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为什么?_____。
【答案】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无变化,再滴入浓氨水溶液变红
酚酞试液变红
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烧杯B中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没必要。因为实验一中就有蒸馏水,已经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解析】
(1)水显碱性,不能是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故答案为: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无变化,再滴入浓氨水溶液变红;
(2)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B中后,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故答案为: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烧杯B中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实验三的目的是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然而在实验一、二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了,因此实验三没有必要再做。故答案为:没必要。因为实验一中就有蒸馏水,已经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8.(2019·全国初三专题练习)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
(1)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
67×l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2)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20mL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子的体积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
构成水银的粒子间有间隙,温度升高间隙变大,温度降低间隙变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析】
(1)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
67×l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
(2)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20mL的原因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3)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构成水银的粒子间有间隙,温度升高间隙变大,水银柱上升,温度降低间隙变小,水银柱下降;
(4)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5)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易于压缩;液体和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难于压缩;
(6)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9.(2020·黑龙江平房初二期末)下列是探究分子基本特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I得出的结论是____。
III中A、B两烧杯中的物质没有____,其中A杯中的无色溶液却产生与II中相同的实验现象,证明____。
【答案】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直接接触
氨水能使无色溶液变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析】
如图所示,I无色酚酞溶液滴入蒸馏水中,无明显现象,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通过II,加入氨水,溶液变红,说明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III中A、B两烧杯中的物质没有直接接触,其中A杯中的无色溶液却产生与II中相同的实验现象,证明氨水能使无色溶液变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0.(2019·保定市清苑区北王力中学初三期末)认真看图,并回答问题。
(1)该实验现象的现象为_____。
(2)该实验说明微观粒子处于_____之中。
【答案】A中的酚酞试液变红,B中的酚酞试液不变红
不断运动
【解析】
(1)C中的浓氨水挥发进入A中,使A中的酚酞试液变红,B中的酚酞试液不变红;
(2)该实验说明微观粒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1.(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A
组实验是铁丝的燃烧实验。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待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
(2)B
组实验是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___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C
组实验是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蜡烛燃烧时火焰分____________层,取一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_______________,接着点燃了蜡烛刚熄灭的一缕白烟,该白烟的成分是_________。
(4)D
组实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比较
MnO2和CuO的催化效果。
(5)已知: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醋酸有挥发性。
①图
1是小红模仿课本进行的实验。
根据已知,猜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②在进行实验时闻到也有一股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2,改进后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外,还可同时证明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_____________。
【答案】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变浑浊
向左
青蛙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装置内压强变小
三
有水雾
石蜡固体小颗粒
不能
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解析】
(1)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2)因为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因为青蛙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压强变小;
(3)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内、中、外三层;蜡烛燃烧会产生水蒸气,故取一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有水雾;白烟的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4)D组没有控制过氧化氢的浓度一致,故不能比较
MnO2和CuO的催化效果;
(5)①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醋酸有挥发性,故猜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B试管在常温下进行,C试管在热水中进行,C试管在的紫色石蕊试液会很快变红,而B试管的紫色石蕊试液会慢慢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醋酸分子运动进入了石蕊试液中;C中石蕊试液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2.(2020·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初三课时练习)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1)教材实验(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人),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小明做的实验还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均匀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3)如果继续完成图丙实验操作,对比实验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
继续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或还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解析】
(1)氨水是易挥发的碱,通过分子的运动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通过运动进入B中,形成氨水,使溶液呈碱性,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实验结论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小明做的实验还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分子间有间隔;通过分子的运动,使酒精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因而和水充分混合。混合均匀后,分子继续运动;
(3)如果继续完成图丙实验操作,可观察到丙实验中,溶液变红的更快,对比实验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装置密闭,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或还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3.(2017·四川仪陇立山中学初三月考)以下是小瑛和小方设计的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小方的实验如图(1)所示,图(2)是小瑛的实验,在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小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小瑛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小方在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是______.
【答案】A烧杯中的酚酞变红,B烧杯中的酚酞不变色
滤纸变红
分子总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作对比
【解析】
(1)由于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向空气中扩散,运动到盛酚酞试液的烧杯中,与酚酞试液接触,由于氨水属于弱碱,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与氨水罩在一起的酚酞试液变红色;B烧杯中酚酞试液没有与氨水接触,不能变红;图(2)中氨分子在不断运动,与滤纸上的酚酞试液接触,使滤纸上的酚酞试液变红;这两组实验说明了分在在不断运动;
(2)B烧杯是为了说明空气中成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与罩在烧杯下的酚酞试液进行对比,说明了A烧杯中的酚酞变红是由于氨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