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语文教学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一 《前方》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语文教学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一 《前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27 10:22:51

文档简介

《前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
2、 自主品读,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
3、 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三、关于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我们从第一段来看,提出的是什么话题呢?
明确:“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即要探讨的问题。
四、检查预习
1.文章可分为哪几部分 ?
一(1)从摄影画面起笔,引出“离家”话题。
二(2-7)对人类的离家进行叙述和分析。
三(8-11)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态。
四(12)回点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2.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
五、问题研究
(一)研读2-7自然节,人为什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呢
1、离家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
2、外面世界的诱惑
3、出自无奈
4、前方的不确定性→理想的呼唤
(二)研读8-11自然节。
1.第10节中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2.人的悲剧性实质分为那几个方面?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2)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3)“人无法还家。”
(4)“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3.你是怎么崔颢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
材料补充:
诗句选自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余秋雨《乡关何处》
明确:悲剧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六、深入拓展
1.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作者“归家”的含义。
3.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搜集关于“思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方》课堂教学
《前方》是一篇思辨性很强的散文,文章的主要骨骼是一张照片,三点感悟。凸现摄影散文直观性和人文性,相互交叉,引发了对人的精神境遇两难的思考,洋溢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怎样引导高一的学生体会这样细致而抽象的情怀,让学生的心中有那么一丝感动,哪怕是些触动,本课堂试图对一些“欲望、苦旅、悲剧、家、家园、前方 、 在路上”进行生活化的剖析。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台湾作家三毛的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撒哈拉行走的照片,播放橄榄树歌曲
师:有这样一位女子,小学时候,在关于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捡破烂的,一边享受阳光的美好,一边看着垃圾堆里有没有被人扔掉的好东西。当她长大了,不记得哪一年,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只看了一篇,似乎有种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个一片陌生的大地。她成为中国第一个踏上撒哈拉土地的女子,作为一个旅行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背起行囊,行走在消逝中,她就是三毛,橄榄树,故乡,远方这些词围绕着她,流浪构成了她生命中的主旋律,无独有偶,印度有位摄影师拍摄一张关于流浪的照片,或许能告诉我们关于故乡,家园,远方的答案。
(出示照片)
师:能说一说你心目中印度的概念
生:印度人口很多,世界第二多,
生;印度生活比较落后,人很贫穷。
生:印度的女子很漂亮,跳舞很好,
师:看来你对印度的女孩很感兴趣。由于人口众多,而又相对贫困,许多人不得不外出找生活,就有了这样一幅照片,作家曹文轩就根据照片,写了一篇富有诗意的文章是——
生:前方,
师: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文体,就是摄影散文
(出示摄影散文的特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直观性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师:摄影散文的特点就是——
生:摄影的直观性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性
师:对,摄影的直观性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这照片可以直观的看到哪些信息?(生讨论)
生:是轮船,可能是码头上,送别人群。
生:一定是辆火车,在开动的时刻,朋友送别。
生:是汽车,
师: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绝不是飞机和马车。那到底是什么呢,摄影的直观性,在文章是可以发现的一些很明显的证据,有些比较隐蔽,用我们明亮的眼睛和细腻的心灵把这些挖出来,当然,多多益善,比一比,赛一赛。
生: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众生纷纷翻阅)   
生: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  
生:围城中出现了老掉牙的车,丰子恺的散文中也出现  
师:好,找得好,我们来做小学生经常做的功课,看图说话,看着照片,把刚才的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  
(两位学生讲述,老师简要点评。)  
师:如果要我们就这张照片进行感悟,无非就是,汽车真破啊,印度真穷啊,印度人民真苦啊,然后就是我们——  
生:我们真幸福啊。  
师:曹作家的感悟就不走寻常路,他有一些作家式的感悟,我们可以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  
(生寻找讨论,师生合作)  
(归纳三点,第2小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第10小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第11小节“人的悲剧性实质”)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你们真聪明啊,老师奖励你们,分别在三句后记上感悟一,感悟二,感悟三。  
师:所以本文归纳起来就是一幅照片,三点感悟,三点感悟我们还是按部就班的来,朗读第一点感悟。(生读)  
师:为何要独立成段呢,  
生:强调突出这段的重要性,  
生: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是作者的独特的感悟,是他的心得。  
师:出现了第一个关键词欲望,改写成我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读一读(生读)  
师:这种感觉你有吗?(绝大多数摇头)  
师:没有,还很团结,  
师:为何说人会有这样的欲望?还说只要是人,都会有这种欲望。作家总有他的理由,我们不妨姑且听之,归纳出来,有几点?  
(生归纳,外界的诱惑,压迫的无奈)  
师:还有吗,?  
生:动物的迁徙,这场面写的相当惊心动魄。  
师:中央台动物世界中经常有这样的场面,这和人离家的欲望有何联系。  
生:人由猿猴进化,这种习惯可以遗传吗?  
师:这是一个很专业化的问题。是说人类的祖先也有迁徙的或者说离家的习惯,祖先下意识的迁徙,还有吗?  
生:还有对前方的幻想,人的心中有个前方,  
生:前方的呼唤  
师:归纳的很到位,也很有诗意,前方在召唤他们,这里的前方指的是什么?前方可以用哪个词来替代?  
生:理想,和目标。  
师:很好,第7段所有的前方用理想来替代,大声的朗读  
(生朗读,很有感情,看上去有些心灵的触动)  
师:对第7段发表自己的感悟,(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师:拥有前方的人们是多么的幸福,尽管前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毕竟有个行动的指南,前进的动力,为了前方,我们可以孤独行走在路上,哪怕有再多的风雨,我仍然在不知疲倦的奔跑。因为我有我的方向。看余纯顺的图片余纯顺 (1951.12-1996.6.13),上海人, 1988年7月1日开始孤身徒步全中国的旅行、探险之举。 行程达4万多公里,足迹踏遍23个省市自治区。已访问过33个少数民族发表游记40余万字。尤其是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壮举,1996年6月13日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的壮举时,不幸在罗布泊西遇难。(学生对此事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个人拥有前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为理想毫不忧郁的离家,是勇敢者的行为,走啊走,离家是一种使命,甚至是命运的安排,但离家后会怎样呢?如果我们刚才第一个关键是欲望,关于人生第二个关键词就是  
生: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对,是苦旅,人生的苦体现在哪里?找出原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生找句子和词语  
/皮肉之苦: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歪西倒 惶惑 茫然 不安 无奈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出示非洲沙漠汽车逃难人群拥挤的画面,师进行评论,再出示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时的迷惘眼神照片,师进行适当的发挥,强调苦旅,)  
师:其实在希腊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叫西西弗斯,此人由于触犯了神的首领宙斯而受到一种特别严厉的惩罚:诸神强迫他将一块巨石从山下推到山顶,然后巨石自动滚到山下,于是他再重复顶石上山的劳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无止,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之中消耗殆尽。  
师:假如换了舒适的环境,比如出门有宝马,飞机坐头等舱,其实人生还有一种存在方式,读一读。(生读)  
师:作者的观点是——  
生:我们都是苦旅者,  
师:这怎么理解。  
生:这是作者的前后矛盾之处,我还巴不得这样呢  
生:他们是心苦,这可能要从精神方面来考虑,他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不得,所以是精神之苦,  
师: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其实对我们的同学来说,物质上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人似乎永远在寻觅,永远在流浪,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永远找不到精神的归宿,的确,其中的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 。这样作者提出了第三个关键词  
生:悲剧  
师:何谓悲剧,悲剧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很神秘的东西,悲剧性体现在哪些句子,归纳总结找出句子  
生: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是离家时想家。  
生: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师:我们用简短的不能再简短来概括,  
生:离家想家,无法还家,还家无家。  
师:浓缩的就是精华啊,太有才了,那这三句中你最能体会悲剧是哪一句。  
生:离家想家,文中用大量的古代的诗歌来证明,诗人都这样认为。  
师:你是数量取胜。  
生:我认为是无法还家,不能回家真的很痛苦,很悲剧。  
师: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比如学校中秋不放假,国庆节也不放假,元旦依然  
生:——不放假,  
师:这时我们痛苦死了,是不是这是最悲剧呢?有没有比这个更悲的呢?  
生:还家无家是最悲凉的,既然回家了,但不是心目中的家,得到了一样东西,可能经过极大的努力,但结果不是我想要,  
师;对,这可能是人生是荒谬感的,我们今天的人们忙忙碌碌,终生都在劳动,终日完成着同样的工作,就像西西弗斯,经年累月地搬动石头。突然有一天,人扪心自问: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其意义何在呢?荒谬产生了。就好似我爱我家,为何会有无家的感觉呢  
生;和家里的人有隔膜,心灵上不是很相通,或者没有共同语言,  
师:关于这个命题,黄河楼上的崔颢已作出了回答  
生:他深深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读)  
师:为何要离家?那是因为理想的召唤,离家是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后来要归的又是怎样的家呢?是一个精神的家园。所以不论是离家还是归家,作者一直追寻的就是那个精神的寄托。离家是美丽的,是勇敢者的游戏,回家是幸福的,是智慧者的选择,  
师:为了寻找前方,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这是人生的一种生活状态的描述,痛苦与欢乐伴随而生有苦亦有甜这就是生活!痛并快乐着是一种坚强和乐观,生活要会苦中做乐,豁达面对!我们甚至认为,人的所谓幸福,不仅仅是拥有一个家的而是我们一直在寻觅的过程,在路上,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充实,我们体会到了寻找的艰辛,我们会更珍惜奋斗和享受,我们一定迈过沼泽采到鲜花,行者无疆。播放《在路上》的歌曲。  
   
   
   
   《前方》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憔悴(  )     惶惑(  )
提示: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
答案:xǐ qiáo cuì huáng
2.根据注音写汉字。
xí(  )击   按nà(  )不住   颠bǒ(  )   温xīn(  )
提示:字形靠记忆。
答案:袭 捺 簸 馨
3.下列对课文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心归去》:“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一句是说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 B.《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这里作者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能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才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C.《前方》:“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里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类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D.《前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一句,是本文的文眼,这里的“离家”实质上是一种理想的召唤,也可以理解为对家的背叛与放弃。
提示:D项,最后一句分析有误。
答案:D
4.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
(2)慈母手中线, 。 , 。 , 。
(3)国家兴亡, 。
(4)苟利国家生死以, 。
(5)日暮乡关何处是? 。
提示:名句要记牢。
答案:(1)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2)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3)匹夫有责
(4)岂因祸福避趋之
(5)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5.解释“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中加点字的含义。
提示:联系“抽象化”考虑。
参考答案:“旅途”虽有不同含义,但此处指人生历程。
6.说说“真是一番苦旅”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上文有暗示,“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表明苦在精神。
参考答案:点出苦旅之苦在于精神之苦,即“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7.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提示:中心句往往在段首。
参考答案: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二、语言运用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提示:原文首句陈述的主体是“南天门”,A、C两项开头就改变了叙述角度,说“元代石刻”如何,B、D两项开头一句一样,都与上句陈述主体一致,D项的后一句改换了陈述角度,侧重谈“对联”,B项则仍然围绕“门”作陈述,B项衔接最好。纵观全句,先交代“南天门”,再说“门外”“门两旁”,陈述角度一致,衔接自然、紧密。
答案:B
9.下面一段话是解释海啸产生的原因,请把打乱的次序调整过来。(只填序号。)
①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②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③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④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像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提示:连贯题目的答题技巧因题而异,有时要注意时间顺序,有时需注意空间顺序,有时得注意逻辑顺序。这一题重要的是注意逻辑思维。当人们一接触“海啸”一词,头脑中最先反应的是“什么是海啸”,接下来可能考虑的是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海啸,海啸发生后的情形怎样。按这样的逻辑进行思索,我们的大致思路就可能出现:③①,②和④谁先谁后,只要抓住④中的“震荡波”“不断扩大”和②中的“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即可推断④在②之前。因此有关解释海啸产生原因的正确顺序为③①④②。
答案:③①④②
三、写作训练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0年底印度洋海啸短时间内便夺去了十多万无辜的生命。此次重灾区之一的泰国谱吉岛上,10岁的英国小女孩蒂莉·史密斯在沙滩上嬉戏时发现,在大海远处突然涌现一波白色的巨浪,将海天明显地隔成两半。在学校就热衷于地理课程的蒂莉意识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就在圣诞节前,她刚刚研究过“巨浪”“海啸”的有关知识。于是她告诉父母,让他们动员这片海滩上的游客立即撤离。将信将疑的百余名游客刚刚抵达高地,海啸就吞噬了这片海滩,这是谱吉岛上唯一一处没有伤亡的海滩。
请以“知识·生存·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注意:话题中的后两个词不一定都涉及,只要涉及其中的一个就行,即以“知识与生存”或“知识与生命”为话题都可。
答案:(略)
11.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提示:解答本题,先要弄清题中隐含的要求,所仿句子必须是拟人、比喻手法的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
12.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提示:本题要注意三点,所造句子一以标点符号为本体,二必须是比喻句,三要阐发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www.
教学资源网
www.
教学资源网
www.
教学资源网
www.
教学资源网
www.
教学资源网
www.
教学资源网
www.
教学资源网(共22张PPT)
基础知识
迁徙     袭击  
按捺不住   憔悴  
惶惑      温馨
水中之屑   抛锚



qiáo
huáng
xīn
xiè
máo?
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长篇儿童小说《 》、《 》。
他创作的倾向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成功的摄影散文不是对摄影作品呆板的解说,而是由图像本身引发的新的思考。
那么《前方》,它的开篇引出一个什么样的话题?
检查预习:1.文章可分为哪几部分 ?
一(1)从摄影画面起笔,引出“离家”话题。
二(2-7)对人类的离家进行叙述和分析。
三(8-11)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态。
四(12)回点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检查预习:2.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
研读2-7自然节,人为什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呢
1、离家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
2、外面世界的诱惑
3、出自无奈
4、前方的不确定性
问题研习
第7节中“人的眼中、心中,总有一个前方。”这个“前方”你怎么理解?
类比自己,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都有自己的理想。故这里的“前方”即指“理想”。
1、离家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
2、外面世界的诱惑
3、出自无奈
4、前方的不确定性 理想的呼唤
怎么理解第9节中“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过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
(精神寄托)
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中的
(人生旅程)
三个“家”及“路”字。
精神上的无可寄托,无所归依。
第10节中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人的悲剧性实质分为那几个方面?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2、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3、“人无法还家。”
4、“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材料补充:
诗句选自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余秋雨《乡关何处》
亲人不在,朋友不在,功名不再,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然不再。家乡也只不过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实实在在的家,而不是诗人心中向往的可以寄托心灵的家园。
悲剧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 。
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作者“归家”的含义。
曹文轩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古诗词积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搜集关于“思乡”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