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家乡、乡里
C.强恕而行 强:竭力、尽力
D.旷安宅而弗居 旷:空旷
解析:D项,旷:空,使空闲。
答案: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项,均为判断句的标志;A项,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对/介词,跟。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仁,人之安宅也”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万物皆备于我矣
C.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D.富哉言乎
解析: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D项,主谓倒装句。
答案:A
4.对下列句子中“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事焉,而勿正
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B.盘盘焉,囷囷焉
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C.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解析:D项,“焉”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此”,翻译为“比这”。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B.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C.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D.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解析:根据关键词“以”“则”“是以”“今”“是……也”的意义断句。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B.“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C.“妾”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妾是中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在其他东方国家(如东亚、印度、阿拉伯世界)也有或曾有过类似存在。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男人自称的“仆”。
D.“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舅姑”“公姥”。选文中“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
解析:“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
答案:D
7.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孟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解析: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孟子也不是离家外出,只是没有进入内室。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实词和句式。“非……也”,判断句;去,离开;舍,动词,住;“傍”通“旁”;“所食”,生活的技艺,指纺织等;“不为……则为……”,不是……就是……
答案:(1)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
(2)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别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孟子又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一个学校的旁边。孟子所嬉戏游历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孟母说道:“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学了《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自己的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的说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于是孟母叫来孟子对他说:“从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别人的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用礼节责怪别人,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于是孟子道歉,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三、语言运用
9.高三还要不要坚持课外阅读?有同学说:“多读点书真有好处啊。”也有同学说:“读什么课外书啊,有时间还不如多刷几道考试题呢。”请你写一段话,阐述读书的意义并劝说同学坚持读书。要求:有说服力,至少用两种修辞,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读书可以拓宽视野,开启智慧,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厚实的阅读对我们的长远发展更有着决定性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成绩,我们应该坚持课外阅读。(阐述读书的意义,劝说同学多读书,有说服力,恰当运用修辞,表达流畅)
1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真诚是一团柴火,能在冰雪覆盖时为我们提供温暖;
真诚是一点星光,能在暗夜无边时为我们带来希望;
真诚是一盏航灯,能在前途茫茫时为我们指点方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诚信是一座心桥,能在徘徊陌路时为我们拉近距离;诚信是一叶扁舟,能在迷失方向时为我们指明彼岸;诚信是一面旗帜,能在信用泯灭时为我们彰显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