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今日病矣 病:生病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 闵:忧虑
D.丈夫之冠也 冠:行加冠礼
解析:B项,病:疲累、倦困。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C.所以动心忍性 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解析:D项“以为”:与现代汉语相同,认为;A项“法家”:古义指守法不阿的世臣;B项“丈夫”:古义指男子;C项“所以”:古义指用来……的办法。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 其子趋而往视之
C.以为无益而舍之 发于声,而后喻
D.以其外之也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解析: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A项,助词,的/代词,它。B项,代词,它/代词,他的。D项,连词,因为/介词,把。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C.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C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A项,被动句;状语后置句。B项,定语后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息 争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讠其陆子为能。
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则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曰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胠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唯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纭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鄙有樊迟 鄙:卑鄙
B.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 昆弟:兄弟
C.则众起而排之 排:排挤、排斥
D.至于才力之均敌 均敌:相等,分不出上下
解析:鄙:粗俗。
答案:A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B.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C.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D.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解析:可根据陈述主体“好辩”及其陈述动词的意义断开。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人们认为他喜欢辩论。虽然这个说法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从此开始了。
B.作者认为,真正懂得学术的人,能心胸宽广地包容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并且能用自己的学说逐渐影响各种流派,最终让这些学说为我所用。
C.作者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
D.作者对不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的评论人,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解析:“最终让这些学说为我所用”文中无此意。
答案: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对“是故”“门”“何其”“其”的理解与翻译,“其”表揣测语气。(2)翻译时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知道”“歧趋异说”“恢然”的对应落实。
答案:(1)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唉!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
(2)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过自己的大道之外,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文学,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己有子桑伯子。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办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唉!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的。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王;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意即抵抗他们),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衣服,读和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人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
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过自己的大道之处,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不排斥异己的原因吧。
三、语言运用
9.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宁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之后,他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如他瞻仰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于此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多么需要有一位像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杜甫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①处应过渡到田园诗的创作,与下文《江村》联系;②处要照应“痛洒千秋之泪”,应填写“壮志未酬”之憾恨;③处“吊古伤今”分开描述,应填“伤今”;④处应概括“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之危局;⑤处联系其志向与现实可知。
答案:①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 ②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 ③却有伤今之意 ④国事维艰之际 ⑤却被冷落与排挤
10.下面是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写的推荐词,请另选一首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写一段推荐语。(语言有文采,不必拘泥于所给例句的形式,要突出所选古诗词的特点,不少于60字)
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晓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情感真挚。一首《声声慢》,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幅气吞万里的江山图景,是一幅恢弘壮丽的历史画卷。它用窥民疾苦的眼取景,用浩然正气构图,用报国热情调色,再用如画的语言将其装裱得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