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1 18:5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B项,均表递进。A项,介词,从/介词,在。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助词,无实义/指示代词,那些。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用作名词,奇怪的现象。B项,名词,太阳/名词作状语,一天天。C项,安定、太平/使动用法,使……安定。D项,均为“治理”。
答案: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作矣,文王康之     作:起义、叛乱
B.若夫志意修 修:美好
C.万物之怪,书不说 怪:奇怪的现象
D.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文:修饰、文饰
解析:A项,作:建筑房屋。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项,均通“智”,智慧、聪明。A项,①无通假;②通“尝”,曾经。B项,①无通假;②通“措”,放弃。D项,均无通假。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③文:礼仪制度。④族(zò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
B.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
C.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
D.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
解析:根据句意及“曰”“焉”“者”“者也”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句。
答案: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桀,夏后氏,名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汤,即商汤,亦称成汤,商朝开国君主,是古代有名的贤君。
B.上古称君主为“后”,根据古汉语同义词连用的表达特点可知,“后王”指的就是君主、天子。
C.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名况,字卿,赵国人。古书中多作孙卿,《史记》作荀卿。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和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
D.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远古时期的帝王。
解析: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原始社会中后期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没有确定名分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解析: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是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县”,悬殊;“推”,推崇;“明”,尊重;“穷”,困厄;“略”,大体情况;“文”,礼仪制度;“节族”,音乐的节奏。
答案:(1)知识浅薄,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
(2)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概。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参考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薄,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有辨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而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我要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审察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他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也是不一样的方法(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那些普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除颛顼、帝喾、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外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概。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三、语言运用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个人来说,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①处为总结性的话语,第②处与后文“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相关,第③处要扣住前文“对个人来说”。
答案: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
①形成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具有了极强的表现力。②可粘贴摆衬,可悬空吊挂。③其作品或粗朴豪放,或秀美艳丽。④劳动群众凭借聪明才智,在长期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剪纸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剪纸主要依靠镂空与联结。一幅剪纸作品主要通过镂空形式把图案造型和构图体现出来。而联结则有两层含意:一是____甲____。这种联结是一幅剪纸构图关系的体现,是剪纸图案的轮廓与基础,表明一幅剪纸中造型之间的整体关系。二是____乙____。这种联结是对剪纸图案单个造型中各种纹样的具体处理,是丰富一幅剪纸内容的基本元素。
(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④①③②
(2)甲:图案造型与造型之间的联结
乙:单个造型内部各种纹样之间的联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