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项,均为“说话”。A项,犯错/经过。B项,父母亲族/亲近。C项,坐/居住。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A.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解析:A项与例句的“信”都是“诚实、诚信”的意思。B项,实在。C项,信用。D项,信任。
答案:A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有了困难还不学习,老百姓就是这样的下等人
B.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我并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我只是)喜欢古代文化、灵敏地追求它罢了
C.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现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
D.子亦有异闻乎?
译: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
解析:A项,“民斯为下矣”应译为“这种人就属于下等的了”。B项,“敏”应译为“勤勉”。C项,“为人”应译为“为了向别人卖弄”。
答案: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项,均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动词,表判断,是/介词,为了。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对/介词,在。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②;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粥:通“鬻”,卖。②贾:通“价”,价格。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B.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C.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D.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解析:陈述主体为“吾”和“小子”,据此可断句。
答案: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驷”,古代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选文中的“三十驷”指“一百二十匹马”。
B.“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D.“冉求”,字子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解析:“驷”另指套着四匹马的车。
答案: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解析:C项,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答案:C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涂”“遗”“沮”“致”“庸”等词的翻译。
答案:(1)男女有别,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2)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前94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猪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有别,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都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女乐文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女乐文马)。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那一队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
到了(前941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于是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任用他,将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趁机叮嘱说“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召回去”。
三、语言运用
9.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和”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续写的角度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的多种能力。首先,要围绕中心写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要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10.请从下面这段话中提取4个关键词。
道德并不像衣食那样须叟不可离,它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但是,如果社会没有道德——主要是一套规则并加上对规则的尊重——我们的饭也会吃不好,甚至根本吃不着。所以,道德是一种巨大的“公共财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和发展这一“公共财产”。另外,一般而言,一个遵循了基本道德的人比做了亏心事的人感觉要好,心地会比较平安。我们不要小看这“心地平安”,它是许多幸福快乐的基础。个人层面的道德建设往往是隐性的,它依赖于我们的反躬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道德 社会 个人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