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五十步而后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请以战喻 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D.则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解析:D项,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比/介词,在。C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D.什一,去关市之征
解析:A项,“颁”通“斑”;B项,“反”通“返”;C项,“蚤”通“早”“施”通“迤”。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B.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养生丧死无憾
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解析:A项,古义:依靠;今义:指头向远处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B项,古义:伸长脖子;今义:引导、带领。C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七十者衣帛食肉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孰能一之
解析:A、B、C三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是数词用作动词。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夫子当路于齐
公孙丑[注]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公孙丑:孟子弟子,齐国人。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B.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C.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D.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解析:根据关键词“如彼”可断,注意强调管仲“专权”“行政之久”“功烈之卑”。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执政、掌权”或者“掌握政权的人”称为“当路”,文段中的“当路于齐”,其中“当路”应为动词,意为在齐国执政。
B.“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护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C.“先子”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烈”“先考”“先妣”。
D.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如:崩驾,崩殂。
解析:“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先子”是称亡父,意思与“先考”相同。
答案:C
7.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的相关文字可以看出,曾西对管仲与晏子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
B.孟子强调虽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即:要行王道,时机也很重要。
C.孟子认为,齐国有广阔的疆土,有众多的百姓,若能采取“行王道”的方针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谁能抵御得了。
D.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问答,阐明了孟子行“仁政”的主张。
解析:A项中“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于文无据。
答案:A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为”的不同用法及判断句式。(2)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改”“辟”“王”的准确翻译,对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也”要进行调序。
答案:(1)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
(2)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施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得到振兴吗?”
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有的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我怎敢与他相比?)’问者又说:‘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显出很恼怒的样子,不高兴地说: ‘你为什么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权;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什么拿我和他相比?’”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公孙丑)说:“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回答:“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将近百岁才寿终,(他的教化影响)也还没有润泽(遍及)天下;周武王、周公继承文王的事业,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岂不是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以改变。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像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传统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仍然有些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可以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施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
三、语言运用
9.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劳动安全卫生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答:
解析:介绍徽标的构图要素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全面、准确地解读。寓意的阐发要合乎情理。
答案:该图以十字为中心,左侧是变形的齿轮,右侧是橄榄枝叶。十字象征卫生健康,齿轮象征劳动,橄榄叶象征和平安全。
10.仿照画线句子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语文是一位画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收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冬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