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测评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测评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08: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赂(lù)秦   暴(bào)霜露 弥(mí)繁
B.与(yǔ)嬴 厥(quē)先祖父 日削(xuē)月割
C.殆(dài)尽 洎(jì)牧以谗诛 率(shuài)赂秦
D.为(wéi)国者 当(dāng)与秦相较 荆棘(jí)
解析 A.暴pù;B.厥jué;D.当tǎng,同“倘”。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弊病 民生凋蔽 晕厥 一蹶不振
B.曝光 暴出猛料 草芥 耿介之士
C.境遇 情随景迁 新金 抱薪救火
D.依附 付诸东流 削减 枭首示众
解析 A.蔽—敝;B.暴 —爆;C.景—境;新—薪。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解析 A.灭亡;B.逃亡的人;C.逃走;例句及D.损失。
答案 D
4.与“洎牧以谗诛”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解析 A.为状语后置句,B.为省略句,C.为判断句,D.与例句同为被动句。
答案 D
5.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史论,史论的目的不在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B.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中心论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达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C.本文是论说文,其结构的严密,论点的鲜明,堪称古议论文之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从“赂秦”“不赂秦”两类国家分析其弊端,又以假设申说如果六国不赂秦则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D.最后,借古讽今,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
解析 “不赂者以赂者丧”应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答案 B
6.“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词赋传天下,峨眉共比高”。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A.曹操 曹丕 曹植
B.苏洵 苏轼 苏辙
C.班彪 班固 班超
D.杜甫 杜牧 杜荀鹤
解析 要注意题中给的暗示“峨眉”,应该是“三苏”。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7~10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亏:削弱
B.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厥:那
D.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道理
解析 C项“厥”应为“他,他们”。
答案 C
8.下列句子中的“以”,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前,介词,因,后,连词, 以致;B.前,连词,才,后,介词,拿;C.都是介词,用;D.前,介词,拿,后,介词,因。
答案 C
9.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解析 D项表述有误,应是“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答案 D
10.理解并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2)(你)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你就越厉害。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苏洵的《辨奸论》,完成11~14题。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C.好贤之相 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 被:遭受
解析 B项“容” 应为“或许”。
答案 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这样|……的样子;B.承接关系|并列关系;C.均为助词,介于主谓之间;D.用|认为。
答案 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 (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只要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到重用。
解析 C项 中“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有误,原文是说“鲜有(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答案 C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如晋朝没有(糊涂的)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使天下大乱呢?
(2)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参考译文】
事情有的必然要到来,道理有的本来就是这样。只有天下那些头脑冷静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四周起晕,预示天要刮风;柱子的石墩回潮,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呢?可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 主见,而利害得失又改变了他的行为啊。
从前,山涛(巨源)见到王衍,说:“日后祸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他杀光了!”今天分析起来,其中的道理确实有可以预见的。(但)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欺骗世人、盗取名誉的地方,然而他不嫉妒别人,不贪求名利,只是随波逐流,周旋上下。假如晋朝没有(糊涂的)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 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使天下大乱呢?像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迷惑世人,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 庸,又怎么会重用他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的人,嘴巴里边讲着孔子和老子的话,亲自实践着伯夷、叔齐的清高德行,收罗了一批喜欢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生,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脸上脏了,不忘洗擦;衣服脏了,不忘洗涤,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有人)却不是这样,穿着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像囚犯,面孔像家里死了人,却在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合乎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他们凭借盛大的名声,来掩盖尚未形成的祸患,即使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喜欢杰出人才的宰相,还是可能举荐和任用这种人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这就不只是王衍、卢杞这二人可以相比的了。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没有显赫的功绩。”假如这种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便说错了,然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当然,谁又能够知道祸患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受到了重用)那么天下的人们就将遭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就将得到有先见之明的名声,那可就太悲哀了!
四、语言表达
15.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            ;杜甫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用满腔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片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终于明白:生命终归会结束,价值将永存世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屈原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满怀高洁之志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含屈忍辱,发愤著书,用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意义 谭嗣同面对屠刀,仰天长笑,用一腔刚毅之血见证了生命的价值(写出两句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