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沁园春·长沙
高一年级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人们常常赞美青春,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今天我们来感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词的发展简史,掌握古典诗词的格式了解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学会欣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1.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和远大抱负。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一次要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这首诗。
历
史
回
放
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好男儿形象。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让我们再次领略作为一代伟人的大气!
沁
园
春
·
长
沙
——毛泽东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起源于
,盛行于
,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
的诗体。特点是每首词都有
,它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会有另外的
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
词的知识
长短不齐
标题
宋代
词牌
唐
唐
长短不齐
宋代
词牌
标题
词的知识
词的别称: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由诗歌发展而来,称为“诗余”,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按照字数长短分为: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词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的知识
请同学们想一下
这张照片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1949.10.1开国大典
1973.2.17毛主席、周总理会见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1961年在庐山
1936年陕西保安
毛泽东与朱德
1954年与金日成在国庆典礼上
1913年在湖南求学
1938年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演讲
1946年
毛泽东与毛岸英
1958年7月31日,毛泽东在机场迎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书法家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明确字音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
(5)沉浮(
)
(6)挥斥方遒(
)
(7)浪遏飞舟(
)
qìn
zhēng
róng
gě
liáo
kuò
fú
qiú
è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层林尽染
(2)漫江碧透
(3)百舸争流
(4)万类霜天竞自由
(5)怅寥廓
(6)谁主沉浮
(7)峥嵘岁月稠
(8)恰同学少年
(9)风华正茂
(10)书生意气
(11)挥斥方遒
(12)指点江山
(13)激扬文字
(14)粪土当年万户侯
(15)到中流击水
(16)浪遏飞舟
一层层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满江
大船
万物;秋天;争
感慨;宇宙的广阔
主宰;盛衰
不平凡,不寻常;多
正当
风采才华
正
激浊扬清
意动,把……看作粪土
江中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阻止
意志和气概
评论国家大事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范读正音
再读入境
掌握朗读技巧
齐读把握
感情基调
学生谈感受
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
为下一步诗意的鉴赏蓄势
天
听读正音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重
轻
句内停顿
较快
《沁园春
·
长沙》朗读技巧
.
.
.
.
.
.
.
.
.
.
.
《沁园春
·
长沙》情感示意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豪壮
忧思
欣喜
自信
豪迈
齐读,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时间、地点、
人物
见景—生机勃勃
色彩壮丽
生情—以天下为己任
上
阕
“看”
领字
看:统领到哪一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思考: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由远及近
由上自下
由静到动
远眺
近看
仰望
俯瞰
小组交流:
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个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遍:既写出了红之广,
也呈现了星火燎原
的蔓延之势。
染
:写出了山林的色彩浓烈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
面。
鹰击长空
击:强调力度,透出猛劲,表现了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矫健
身姿。
突出轻、快,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游动的特点。
翔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意象
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
意境
生机勃勃
壮阔绚丽
感情
乐观热烈、奋发向上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
写景手法
注重层次(远近高低)
注重色彩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谁主沉浮”的意思是?
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
上阙内容:
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思考: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恰
领字
同学少年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
抒情回答慷慨激昂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自信人生两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追忆—当年革命场景
感怀—往昔壮志豪情
过渡
下阕
小组讨论: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2、最后三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哪些字词可以体现这种情感?
这些早期的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青春年少
热情奔放
才华出众
关心国家
无畏无惧
敢于斗争
最后三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情中显志
下阕
小结
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阙追忆往事,借事抒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感受形象
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有怎样的印象?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写法技巧: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景)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
2、
对
比
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
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现状”
设问、夸张
上阕:
写景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抒情
色彩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
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追忆
感怀
同学青春年少
风华正茂
我辈破浪锐进
奋勇进击
豪迈气概
峥嵘岁月
总结
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
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
艺术手法:上阙——景中寓情
下阙——情中显志
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注意语速和语调。
写作素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角度点拨】①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怀天下的志向;②青春需要激情;③迈好人生的步伐;④社会是一所学校。
毛泽东写秋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1929.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
品味思考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欣赏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欣赏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欣赏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欣赏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练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欣赏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
几声凄历
,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树
,
蚍蜉撼树谈何易
。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
天地转,
光明迫
。
一万年太久
,
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
,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