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走月亮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写作:
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人文主题
感受月光下洱海边的美丽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欢愉温馨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
教学准备
洱海月夜图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自学生字词,完成本课预习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月光下洱海边的美丽景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与“月亮”有关的古诗《鸟鸣涧》,全班齐读,想象古诗描写的月夜画面。
2.这些优美的诗句,仿佛将我们带入了月夜的清幽空寂,月色的绚丽多彩,月下的淡淡情愁之中。(课件出示洱海月夜图)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一轮明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沉醉,为之赞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和明月有关的散文《走月亮》。(出示课题)
4.读一读题目,你知道什么是走月亮吗?(提示: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文中写的是谁?又是怎么走月亮的呢?
5.“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散步。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洱海边乡村迷人的月色之中。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一起和作者去体验走月亮的快乐吧。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一)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1.同桌之间交换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之间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老师指导,查漏补缺。
1.指名朗读,随文正音。重点指导“鹅卵石、泼剌、田埂、闪闪烁烁”中加点字的读音,提示“稻穗”的“穗”要注意与“惠”的读音区别。(出示课件“会认字”)
2.出示生字“葡、萄、卵”,师生交流书写要点:“葡”中“甫”写的时候不能忘记点;“萄”中“缶”的第四画不要出头;“卵”左边不要少写长撇。(出示课件“会写字”)
3.学生练写。展示交流,互相评价书写是否正确、工整、美观。
三、整体感知,梳理课文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谁走月亮?在哪里走月亮?(课件出示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落实生字词的正音和书写,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理,明确特定地点和场景,为提炼信息、形成连续画面做好准备。
2.师生、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结合关键句、关键词简练回答,如: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漫步。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话。(课件出示问题)
4.指名学生分享结论。
5.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思考:“我”和阿妈在哪些地方走月亮?
明确:(第1~3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村庄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4~5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6~7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四、再读课文,梳理所见画面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第1~2自然段。
预设学生的回答:“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见了月亮从洱海边缓慢升起,照亮了点苍山、村头、大青树。
点拨:这是月亮升起时的画面。
设计意图:
借助文字概括主要内容是提取信息、概括信息、形成观点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文字和想象的画面一一对应起来。勾画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就是选择具有画面意义内容的过程,暗含并助推学生进行审美选择。
3.引导:请学生根据第一幅画面的概括方法,先找到“我”和阿妈看到了什么,再想想这些景物出现在哪个地点,最后试着用四个字概括看到的画面。(课件出示问题)
预设第4自然段学生的回答:“我”和阿妈看到溪水、山草、野花、鹅卵石等景物。这些都是溪岸边的景物,所以我用“月下溪岸”来概括。
预设第6自然段学生的回答:“我”和阿妈看到村道、稻田,听到秋虫唱着,闻到水果的甜香,我觉得可以用“月下田野”来概括。
预设第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我”和阿妈看到天上有一轮圆月,闪闪烁烁的小星星,用“月亮牵星”来概括。
4.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再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预习卡,同桌之间互相听写本课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2.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无限的快乐。
3.仿写第6自然段,初步学习作者从视觉等不同层面描写所见所想,将某个情景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村庄,走过了溪边,走过了田埂。文章一句“我和阿妈走月亮”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读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在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的。
二、精读感悟,想象画面
(一)品析:走过村庄。
1.提问:第1~3自然段写“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到村庄。“我和阿妈”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提问)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与景物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3.课文中写的月光下的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月光笼罩下的点苍山、村头的大青树以及大道和小路,让我们感受到月光下的村庄是那么静谧,那么美丽,那么令人向往。
4.作者在写这些景物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5.教师总结: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这句话,从远到近,描写了月光下的山、树、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品析:走过溪边。
1.提问:在“走过村庄”的时候,作者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那么在“走过溪边”的时候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4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第4自然段。
课件出示:
(1)走过溪边,“我”看到了哪些景物?
(2)这一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除了现实描写,作者还想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问题,用三角符号把景物标出来,把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并注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老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4.教师总结:在溪水边,“我们”闻到了香味,看到了白色的鹅卵石,看到了小水塘,看到了小水塘里面的月亮。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是一个拟人句,“抱”字既写出了小水塘中月亮的状态,又充满了感情,因而非常生动。除了现实描写,作者还进行了回忆。这里的每个景物都隐藏着阿妈辛勤劳作的身影。通过景物描写和回忆,体现了“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表达出“我”对阿妈深深的爱。
(三)品析:走过田埂。
1.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画出“我”看、听、闻、想到了什么,并由此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勾画的句子。
预设1:我勾画的是“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这是“我”听到、看到的。
点拨:该句应读出自由、奔放的感情。
预设2:我勾画的是“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这是“我”闻到的。
点拨:该句应读出收获的愉悦。
预设3:我勾画的是“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这是“我”看到、想到的画面。
点拨:该句应读出憧憬丰收的感情。
3.提问:在写走过田埂的内容时,作者为什么先介绍修路?这部分描写了什么内容?从作者的回忆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
4.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给出评价。
5.教师总结:先介绍修路,体现民风的淳朴。这段文字先写了秋虫、夜鸟、鱼儿,接着描写了果园里硕果累累的景象,然后详细描写了稻田,回忆了过去在稻田里的有趣活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风景、生活的热爱。一句“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更是体现了作者对家人深深的爱。
三、品味人物情感
1.细细的溪水、可爱的小水塘为什么让“我”觉得如此美好?不仅是因为景美,更因为它们承载着“我”的经历,承载着“我”和阿妈的幸福欢乐。阅读课文,寻找“我”和阿妈幸福生活的踪迹,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仔细品读每一部分的重点词句,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课件出示: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2)是什么让“我”回想起并回味着白天幸福的经历?
引导体会:流着月光的溪水、布满河床的鹅卵石、抱着月亮的小水塘,使“我”回想起了白天和阿妈溪边度过的美好时光。
(3)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想象:果园、菜地、稻田还可能有着“我”哪些美好的记忆?试着说一说。
哦,阿妈,白天你在果园________,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哦,阿妈,白天你在菜地________,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哦,阿妈,白天你在稻田________,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
(4)小结:正是因为月下的溪水、果园、菜地、稻田承载着“我”白天的经历,给过“我”快乐和幸福,所以此时此刻,这一切在“我”的眼里、心里便显得更加美好了。
3.提问:“我”和阿妈不止一次走月亮,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地方,那么,走月亮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感受呢?请阅读第8~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4.学生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交流感受。
5.教师总结:此处写阿妈讲故事、静静地走的举动,虽然平静,但是却充满了温馨和爱。作者更是通过“月亮牵着小星星”来比喻阿妈和自己此时的情景,表现出自己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四个“走过……”的连用构成了排比,这个排比句详细描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的地方,体现出村庄夜晚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走月亮的喜爱。
四、写法品析
1.回顾交流: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走月亮》,月下的苍山洱海非常美。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优美生动?
2.生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同学之间交流。
预设:
(1)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水流的“满意”,更是体现自己的满意,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景色的喜爱之情。
(2)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这句话从多种感官角度来表现夜色之美,听见秋虫唱歌、鱼儿泼剌声,看到夜鸟拍打翅膀、鱼儿跃出水面,闻到果子的甜香,让读者身临其境。
3.小结:要写出景色之美,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还可以调动各种感官,不只是眼睛看,还可以是耳朵听,还能鼻子去闻,除了写自己所见,还可以写出自己所感。
4.你们在什么时候,在哪些地方见过月亮?和谁在一起呢?又做过什么呢?
预设1:去年的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人民公园里赏月亮,边观赏边吃月饼。爸爸还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呢!
预设2:有一次我晚上睡不着,走到窗边,透过窗子,看到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月光洒在小区楼下的湖面上,白白的,美美的……
5.即兴小练笔,师生共评。
五、知识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月亮的文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学生说说月亮的美称,教师相机拓展。
预设:玉弓、金轮、玉盘、玉镜、桂月。
3.引导学生说说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师补充,引导学生背诵并积累。
预设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设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六、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2.完成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备课深挖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对文章可以给予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了有效的把握。
2.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也真。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应该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