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0 22: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边读边想象,让课文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再现,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具体形象。
2.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和“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等场面描写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找出每组成语的规律。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所选的事物,并写下来。
4.能规范书写一段文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5.朗读《鹿柴》这首诗,了解诗的意思,并背诵。
教学重点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的画面。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描述身边的事物。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结合插图,回顾课文。
(1)整体回顾本单元内容:
如:本单元,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字,领略了________的钱塘江大潮,在________的环境中聆听着月亮的故事,看到了________的江景和可爱的________,最后,在________的星空下沉沉入睡……
(2)点明本单元语文要素:为什么我们没有实地体验过,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作者的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这就是边读边想象的好处)
2.复习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1)这组课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课文的哪一段文字?在读这段文字时,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提炼学生想象的方法,如:看、听、闻……
(2)小结: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让文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阅读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时,我们就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活动一: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词语: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自己自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
(2)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3)说一说:先小组内各自交流,再选小组代表说一说。
(4)试一试:用你喜欢的词语说一段话。
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场景的,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说一说句子描述的画面。
(1)八月十五那天,来看钱塘江潮的人熙熙攘攘、(  ),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人少的角落,眼前汹涌的潮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2)开始,雪花还伴着雨点,可能是小雪花怕孤单,所以就约上了小雨点儿,我仿佛看见它们在空中嬉戏、聊天。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细一听,就能听见“沙沙沙”的声音,仿佛小雪花和小雨点儿在(  )呢!雪下了整整一夜。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描写场面的成语还有很多。如: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枪林弹雨 势如破竹 群魔乱舞
活动二: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词语: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1)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时间词语的意思,感受时间词语运用的准确恰当。
(2)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2.练一练,学运用。
(1)出示“风 烟花 雷雨 小狗”四个词语,选择其中一个事物,用上加点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这个事物,再写下来。
(2)出示例句:
一阵风吹过,天空顿时尘土飞扬。
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肉吃完了。
①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②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描写画面。)
3.我拓展,我积累。
结合日常生活,用上加点的词语,根据意思自由描写画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书写提示
活动一:读一读,找规律。
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板书:保持水平 保持距离 养成好习惯)
活动二:练一练,学运用。
1.举行书写比赛。
2.先同桌评、小组评,选出小组最漂亮的字。
3.比一比找差距,再重新写一遍。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朗读古诗。
(1)通过借助注音自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将《鹿柴》读正确,读通顺。
提示:注意“柴”的读音。“苔”字第二声读正确。通过理解“深林”的意思,提示学生与“森林”进行比较,这样才不容易读错。
(2)通过学生自读感悟、教师范读等形式,感受朗读的节奏和停顿,适当做标记,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理解想象。
(1)自由读诗,说说整首诗给你怎样的感觉。
(2)结合插图,发挥想象说一说:哪句诗给了你这种感觉?你又仿佛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