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09:2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红烛
鉴赏要点
明文体——新体诗。
赏语言——热烈、沉郁。
传精神——甘于牺牲、责任担当的爱国精神。
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目标:
01
鉴赏要点
明文体、懂鉴赏
新体诗
“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中蕴含着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音节语言美。
懂鉴赏
1、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懂鉴赏
2、要把握形象。
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诗歌虽然是抒情文体,但是任何情感抒发都有一个出发点,也就是“缘起”,所以,首先要弄清楚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情感。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
1
何谓“意象”?
象,物象;意,情感或哲理。
3
上述特点举例:
“花”与“鸟”
意象
2
“意象”特点:
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懂鉴赏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懂鉴赏
3、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懂鉴赏
4、要品味语言。
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懂鉴赏
5、要分析技巧。
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联想,想象,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02
鉴赏要点
之重点突破
“蜡炬”与“红烛”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请大家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
突破重点
“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两个部分;“红烛”被分解为“色”“灰”“泪”“光”四个部分。其中,“灰”和“泪”是蜡炬和红烛所共有的,“色”与“光”是红烛独有,而蜡炬没有的。
突破重点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突破重点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突破重点
“蜡炬”与“红烛”的“灰”和“泪”象征意义的不同:
“蜡炬”的“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
果的脂膏;“蜡炬”的“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突破重点
“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依据:“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突破重点
“蜡炬”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突破重点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和所寄情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每节诗歌的开头,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绪都不尽相同,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突破重点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突破重点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
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
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
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突破重点
作业
请在古今诗歌中找出含有“蜡烛”意象的诗句,思考“蜡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
03
鉴赏要点
之写法赏析
问题: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析手法
明确: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小结: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析手法
我们从解读诗歌经验来看,《红烛》你觉得用的什么表现手法?
析手法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也就是说“物”与“我”交融。
析手法
04
鉴赏要点
之思辨探究
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探究主旨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探究主旨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