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 Region )的概念
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1、具有一定的界线。
1、具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明确(国界、省界等);有的模糊(气候区、植被区)。
南方
北方
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
2:区域内——相似性、连续性:
区域间——差异性
热带沙漠
撒哈拉沙漠
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
喜玛拉雅山
热带沙漠
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茂密 ,高大乔木为主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干湿季及动物迁徙图
喜玛拉雅山
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低,人烟稀少
地点 景观特点(气候 、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茂密 ,高大乔木为主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低,人烟稀少
P2活动
比较图所示三个 人文区域的差异
区域类型 景观 人口 产业活动
有大片农田分布
分布分散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非农产业活动为主
农业区域
工业区域
城市区域
旅游区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
中心商务区有商业和服务功能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区域的主要特征
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
3、区域的划分:
①从总体上看:
地域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区
别 地域范围
产业活动
联系
较城镇大
小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乡村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带动作用
项目 形状 结论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群
面状
线状和网络状
点状
岛状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②从空间分布形式看: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方式单一
线路较少
出现铁路,交通运输线密集
交通网络密集
线路四通八达
乡村地域广
乡村地域减少
城市区域扩大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非城市用地减少
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动力:
生产力的推进
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指农业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三、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第一产业比重大
第一产业比重较小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区域 产业比重
传统的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区域三次产业比重差异
0
10
20
30
40
50
6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我国
浙江
杭州
二、三、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
区域发展早期
第一产业
工业化加快
第二产业
城市化加快
三、二、一
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1)A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经济发达。
(2)A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
(4)D经济相对落后,因为第一产业产值最高,人均GDP最低。
P7活动参与1
(3)CD,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高。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联系 较少 加强 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生态
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
污染
P7活动2
5、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
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产业的产值比重
早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 三 二、
一 二 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 一三、
二 三 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 二 一
随着 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P7活动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1)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4)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有的模糊
有的明确
界线
相似性和连续性
内部
优势、特色和功能
联系密切
差异显著
区域间
课堂总结:
区域空间结构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
区域开放程度
自然地理条件
对外联系
各区域要素
相对位置关系
空间分布形式
课堂总结:
读图(图中400mm、800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
草原放牧区
半湿润区
旱地农业区
400mm 800mm
湿润区
水田农业区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无大小之分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B
课堂巩固: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
A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 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 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C
3、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
B 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 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D
4、关于江苏省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西部省区相比,江苏省矿产资源的优势明显
B 江苏省与临近省区的界线不很明确
C 江苏省南部与北部属于不同的自然带和温度带
D 上海市的经贸发展对江苏省的影响不明显
C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A
6、中国经济具有活力的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杭州湾跨海大桥、洋山港、沪崇苏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是--------、 ---------、--------。
(2)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 --,交通线表现为---------- 和-----------。
(3)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原因是---------------------------。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怎样的变化?
南京
杭州
上海
岛状
线状
网络状
(3)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原因是: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气候 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等。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变化是:
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规模扩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区域产业划分
主导产业
辅助产业
基础产业
宁波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思考题:宁波的主导产业是什么?
化工(精细化工)
机械、电子
烟草加工业
服装加工业
高科技工业
小结
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概念
主要特征
概念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概念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1)本区内的杭州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属华夏文明发祥地,也是我国七大 ▲ 之一。
(2)杭州市地处 ▲ 三角洲南翼, ▲ 湾西侧,京杭大运河南端,是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这里四季分明,温和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3)杭州市具有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 ▲ 、经济中心,也是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水路便捷,并有 ▲ 、 ▲ 、杭甬、宣杭四条铁路在此交汇。境内高速公路纵横,拥有省内唯一的国际机场: ▲ 。
(4)2001年3月,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并入大杭州,促进了杭州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图中可看出的城市化表现是 ▲ 。
(5)古代的杭州是一个典型的“ ▲ 城市”,自然神秀、景色旖旎。为了带动全区域更好地发展,2004年,杭州全面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工程,计划在2015年,全区域80%以上县(市)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