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一、东、中、西差异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划分依据:……
第14页“探究活
动”
1.
2.浙江省属于
东部经济地带。
3.工业升级、
第三产业继续发
展。
中国政区练习
例1.判断: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
例2.判断: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例3.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图1-13,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比较
该图反映出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三个地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都较快,但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中部次之,西部经济水平低,增长也最慢。
错误
错误
D
2.产业结构差异
图1-14,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15页“思考活动”
1.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
改进对策: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
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以重型产业为主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2.(1)该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工业结构来看,轻工业的比重上升很快。
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合理。
图1-17,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工业增加值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相当于东部地带的1/3,而西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仅相当于东部的1/6,这说明东、中、西部地带的工业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第17页表格,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城市的分布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带的城市数量、规模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主要原因是:……。
图1-18,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
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至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对外开放时间
对外开放程度
外资吸收能力
较晚
较早
较低
较高
较弱
较强
小结: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影响因素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自然因素 地形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有利于开发利用
气候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低 高
科技、教育和文化 低 高
对外开放程度 低 高
影响因素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影响因素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其他因素 地理区位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缺少东部地带的区位优势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的便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国际化程度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 国际化程度高,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例4.分析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1999年)
材料二 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带 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东部 58.8 41.2 7594
中部 27.4 35.7 4426
西部 13.8 23.1 3456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7 58.3 58.8 +6.5
中部 31.2 31.1 29.9 27.6 27.4 -3.8
西部 16.5 16.0 16.4 14.1 13.8 -2.7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1999年)
材料二 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_(大、小)一些。材料二中说明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____在逐年增加,而____和____都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____________的差异在进一步拉大。
地带 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东部 58.8 41.2 7594
中部 27.4 35.7 4426
西部 13.8 23.1 3456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7 58.3 58.8 +6.5
中部 31.2 31.1 29.9 27.6 27.4 -3.8
西部 16.5 16.0 16.4 14.1 13.8 -2.7
小
东部
中部
西部
经济发展水平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均GDP和人口比重(1999年)
材料二 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4)下列反映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指标,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合理的是
A.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GDP
B.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GDP
C.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GDP
D.GDP、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
地带 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东部 58.8 41.2 7594
中部 27.4 35.7 4426
西部 13.8 23.1 3456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比重增减
东部 52.3 52.9 53.7 58.3 58.8 +6.5
中部 31.2 31.1 29.9 27.6 27.4 -3.8
西部 16.5 16.0 16.4 14.1 13.8 -2.7
A
再 见
二、南方与北方
通常是针对____地区而言,以__________一线作为分界线。
阅读第20、21页内容,理解南方和北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气候、地形、自然资源、限制性因素、面临问题等方面。
例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般情况下,河流R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
个汛期
(2)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A.水电站 B.油田 C.天然气田 D.煤矿
(3)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东部
秦岭-淮河
D
B
B
(4)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
第21页“探究活动”
A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红壤、砖红壤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棕壤、钙质土、黑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
对外开放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
三、西部大开发
阅读第22、23页内容,理解西部大开发的……
背景、目的、范围、优势、劣势、意义。
第23页“探究活动”
1.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
2.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强调公平。
例6.与西部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练习: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双选)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C.湿润去与半湿润区的分界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C
CD
2.下列关于东部经济地带与中、西部地带的比较,正确的是
A.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B.中、西部较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
C.东部较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D.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与东部季风区的范围基本吻合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上
C.重庆市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D.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是依据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是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41%之间
D.中、西部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大,生产力水平较低
A
D
A
5.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C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地带 西部 中部 东部
范围(省级行政单位,暂不含港澳台)
划分依据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
新等10个
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较差
薄弱
低
较低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
较优越
较薄弱
较低
较低
优越
雄厚
较高
高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中、西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经济
发展水平
工业化、
城市化水平
科技教育
水平
发展机遇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较低
较低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较高
较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图1-14,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
全国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二>三>一
东<全国<中<西
东>全国>中>西
东>全国>西>中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工业化差异 工业化进程
工业产值
工业结构
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水平
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密度
相对滞后
较快
较低
较高
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较低
较高
较低
较高
较小
较大
综合地理界线: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位置 约32°~34°N以南 约32°~34°N以北
地貌 丘陵、低山为主 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 1月均温 0℃ 0℃
无霜期 8~12个月 3~8个月
积温 4500~8000℃ 1600~4500℃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800mm以上 800mm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综合理论界线: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河流 水量 大 小
水位变化 小 大
含沙量 小 大
结冰期 无 有,自南向北渐长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工业基地 特征 主要工业中心
沪宁杭工业区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沈阳、大连、鞍山、本溪等
京津唐工业区 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等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广州、深圳、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