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 Region )的概念
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1、具有一定的界线。
1、具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明确(国界、省界等);有的模糊(气候区、植被区)。
南方
北方
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
2:区域内——相似性、连续性:
区域间——差异性
热带沙漠
撒哈拉沙漠
亚马孙平原
热带草原
喜玛拉雅山
热带沙漠
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茂密 ,高大乔木为主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干湿季及动物迁徙图
喜玛拉雅山
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低,人烟稀少
地点 景观特点(气候 、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茂密 ,高大乔木为主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低,人烟稀少
P2活动
比较图所示三个 人文区域的差异
区域类型 景观 人口 产业活动
有大片农田分布
分布分散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非农产业活动为主
农业区域
工业区域
城市区域
旅游区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
中心商务区有商业和服务功能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区域的主要特征
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实践意义:因地制宜开发资源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定义:
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
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区域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 候、
水文、生物、土地、矿产等
社会经济要素:人口、工业、农业、
商业、交通、旅游等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
对外联系等
3、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因素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
区域核心
网络系统
外围空间
结合课文完成下表:
地域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区别 地域范围
产业活动
联系
大
小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业生产为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
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
动作用
4、区域类型
乡村地域
城市地域
5、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
项目 形状 结论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群
面状
线状和网络状
点状
岛状
区域是汇集
农业、工业、
交通运输等产
业,点、线、
面相结合的
自然—社会
综合体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方式单一
线路较少
交通交织成网
交通网络密集
线路四通八达
乡村地域广
城市区域狭小。
乡村地域减少
城市区域扩大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非城市用地减少
观察上图,分析湖南省空间结构特点及空间结构分布的变化?谈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1、东部地区比西部人口、城市密集
2、区域核心----城市多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
空间结构的特点:
空间结构分布变化:
1、交通网络越来越稠密
2、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城市分布趋于平衡
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指农业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三、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第一产业比重大
第一产业比重较小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区域 产业比重
传统的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区域三次产业比重差异
0
10
20
30
40
50
6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我国
浙江
杭州
二、三、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
区域发展早期
第一产业
工业化加快
第二产业
城市化加快
三、二、一
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1)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4)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有的模糊
有的明确
界线
相似性和连续性
内部
优势、特色和功能
联系密切
差异显著
区域间
课堂总结:
区域空间结构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
区域开放程度
自然地理条件
对外联系
各区域要素
相对位置关系
空间分布形式
课堂总结:
读图(图中400mm、800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
草原放牧区
半湿润区
旱地农业区
400mm 800mm
湿润区
水田农业区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无大小之分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B
课堂巩固: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
A.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 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 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C
3、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 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 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 的带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D
4、关于江苏省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西部省区相比,江苏省矿产资源的优势明显
B. 江苏省与临近省区的界线不很明确
C. 江苏省南部与北部属于不同的自然带和温度带
D. 上海市的经贸发展对江苏省的影响不明显
C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A
6、中国经济具有活力的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杭州湾跨海大桥、洋山港、沪崇苏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 )( )( )
(2)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 ),交通线表现为( ) 和( )。
南京
杭州
上海
岛状
线状
网络状
(3)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原因是: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气候 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等。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变化是:
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规模扩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小结
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概念
主要特征
概念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概念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