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学目标
阅读: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4.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写作: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通过形象比喻写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人文主题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准备
钱塘江大潮视频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本课预习卡。
2.找一找: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盐、薄”等13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了解单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敕勒歌》(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和《望天门山》《望洞庭》(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课文)等古诗,同学跟随配乐诵读。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同学比赛背诵诗句。
3.小结:祖国地域辽阔,雄伟壮观的自然山水、温馨恬淡的田园生活,处处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出示王维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简介诗意,揭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4.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本单元第一课(板书课题:观潮),齐读课题。
(1)交流:“潮”指什么?分享对大海浪潮的印象,提出疑问:钱塘江大潮有什么特别之处?
(2)比较:文章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发出赞美,齐读——“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出示词典对“观”的解释:①看;②景象;③认识。同学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交流预习,分享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1.同桌交换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卡养成三遍读书,边读边批注的学习习惯。
2.同桌交换看看对方提出的问题你能不能解决。
3.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三、相机指导,查漏补缺
1.读准字音。
(1)读准后鼻音。
出示: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引导:加点字均为后鼻音,注意读准确。
以指名读、分组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读音。
(2)指导“薄”的读音,根据语境辨别字的读音。
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薄雾、很薄、薄弱、稀薄、淡薄、单薄”,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薄”字单独使用时常读báo,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如纸很薄、薄饼等;读bó时常用于书面语中,如薄弱、稀薄、淡薄、单薄等。这里“薄雾”的“薄”读bó。
2.分类书写指导。
(1)指导书写“潮、渐”。
①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均为左中右结构,注意三部分同宽。
②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③学生练写,集体评议。评议时注意左中右结构汉字各部分瘦长并互相依傍,不能写“分家”。
(2)指导书写“据、堤、盼、顿”。
①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左窄右宽。
②学生用钢笔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各写两个,教师巡视。
(3)鼓励学生发现并交流“崩、震、霎”的书写规律。
四、梳理文脉,感知文意
1.引导:这是篇描写大自然景观的文章,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导读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2.学生默读课文,填写导读单。
主要段落,主要内容,表示时间的词语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主要内容,写了________前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以及________过后________。
3.小组交流填写的内容,归纳第1~5自然段的内容,核对表示时间的词语。
4.全班交流订正,预设各部分内容归纳如下:
第2自然段:观潮的人山人海、充满期盼。
第3自然段:响声如雷、出现白线。
第4自然段:白浪翻滚、浪潮飞奔、声音浩荡。
第5自然段:余波奔涌、风号浪吼。
教师相机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人山人海 响声如雷 余波奔涌
充满期盼 浪潮飞奔 风号浪吼
5.全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观潮前人们充满期盼,观潮时潮水由远及近的壮观场面,以及潮头过后余波奔涌的场景。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预习卡,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阅读:
1.借助文本,想象潮水的样子,体会潮水的雄伟壮观,并背诵第3~4自然段。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写作: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通过形象比喻写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练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词语: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检查,纠正个别读不准的字音。
2.引导回顾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聚焦“画面”,自主研读分享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描写潮水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同桌互相交流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重点句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来想象画面。读中有想象,想象通过读来强化。
3.小组内分享,教师提供“学习提示”,学生结合不同的语句进行交流。
读了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集体分享,想象“画面”。
(1)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引导交流: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
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预设:读了“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仿佛看到了一堵两丈多高的银白色的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公里,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世间少有。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
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
(2)品读想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引导:可以想象“马”的矫健之身,再想象“战”马的不知疲倦、四蹄生风,接着想象一排“白色”战马的视觉之美,然后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的浩浩荡荡,最后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的不可阻挡之势。同时想象千万匹战马踏地而来产生的巨大声响。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示画面。
点拨:可通过适当加快语速来体现大潮来时的迅速、势不可挡。
(3)品读想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引导交流: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演奏时的锣鼓喧天,过年时燃放的爆竹声噼里啪啦……这些声响也许都不足以形容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震撼,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预设:读了这句话,我仿佛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那潮涌的声音就像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飞过时发出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
点拨:可重读“山崩地裂”,读出大潮的声势浩大。
5.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
(1)过渡:通过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我们深刻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后“资料袋”。
(2)提问:谁来说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是什么?
三、联结诗文,对照诵读,回味奇观
1.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就被称为天下奇观。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人笔下的大潮奇观。
2.出示刘禹锡《浪淘沙》(其七):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小组合作:朗读诗句,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2)师生合作:教师逐一朗读诗句,学生诵读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并说理由。
(3)有感情地诵读《浪淘沙》。
3.出示:南宋著名文人周密《观潮》节选。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1)老师读课文中句子,同学需找到与周密《观潮》中相似的词句。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2)这样雄壮的气势,周密在文中怎样概括——(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再读这几个词,边读边想象大潮的壮观景象:
玉城雪岭 际天而来 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
四、探索记忆方法,尝试背诵
1.导入:背诵的时候,容易错字、添字、漏字,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又准确地记住内容呢?请同学们尝试背诵第3~4自然段,找一找背诵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方法。
预设:
(1)用填空法背诵:
那条白线________。再近些,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
(2)用提取关键词法背诵:
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起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3.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
(1)抄写优美语句,积累语言。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有很多描写优美景象的语句,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工整地抄写在作业纸上,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师生交流,教师点评抄写情况,提醒学生养成提笔练字的习惯。
(2)完成随堂练。
2.选做题: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阅读王鲁彦《听潮》节选。想想:王鲁彦笔下的潮水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词语丰富,语言优美,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用两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打破常规的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形式,采用直入主题的方式,使学生一下子进入课文高潮部分,兴趣高涨,然后在感情舒缓之后,分析课文结构,张弛有度,达成不错的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音频和视频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音频,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
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极有意义。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的安排应该在第一节课把次要环节解决,不然就会造成第二节课的时间不够充足,造成教学任务的部分勉强才能完成,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