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学
习
目
标
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
1.
纸张
2.
直尺
3.
笔套
4.
一盆水
抖动
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吹气
伸出桌面少许,拨动
搅动
1.声源:发声的物体。
探究活动一
1.纸张发声时在
;
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
2.直尺发声时在
;
3.吹笔套时里面的空气在
。
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振动
振动
振动
振动
1.发声时有什么特点?
4.在水盆搅动时,水在
。
振动
固体
气体
液体
都可以做声源。
讨论交流
(1)蚊子飞行时的嗡嗡声是怎样产生的?
考考你:
[跟踪练习一]
弦的振动
(2)吉他是一种最常见的弦乐器,你知道它是靠什么发声的吗?
(3)笛子是一种最常见的管乐器,你知道它是靠什么发声的吗?
空气柱的振动
蛙鸣
气囊的振动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很多,你还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新奇的现象吗?
蝉
蟋蟀
腹膜振动
翅膀摩擦振动
感受人说话发声的情况:请同学们用食指摸住吼结,说“我要学物理”有什么感觉?
声带振动
有些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不明显,你有办法可以验证吗?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怎样验证音叉是否振动?
转换法
将振动放大,
便于观察
你们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马上停止吗?
音叉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用手按住音叉的两臂
小活动
是怎样由声源传播出去的?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空气,你听到声音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进入罩内,你听到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活动二
1.逐渐抽出罩内空气,我们听到的声音
;
2.若不停的抽气,直到抽成真空,则
声音;
3.让空气进入罩内,
又能
声音。
逐渐减弱
听不到
听到
空气
真空
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但不能在
中传播。
研究科学的方法:理想实验法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某报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看到
有陨石撞上月球,感到声音震耳欲聋”。
你相信吗?
答:太空中没有空气,
真空不能传声,
不能听到声音,所以消息是假的。
[跟踪练习二]
无振动
声源没有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没有振动。
声源振动时,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起来,通过蜡烛火焰可以看出出周围空气振动的情况。
通过观察喇叭和蜡烛的变化,分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情况。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振动
振动
探究活动三
声源振动时,会造成周围的空气跟着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出去,声音就被传到远方了。
音叉的叉股向一侧振动时,压缩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叉股向另一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外传播。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吗?
实验探究: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探究活动四
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固体传声的事例?
伏地听声: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
铁道游击队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能较快听见远处的火车声。
伏罂而听
固体
罂:指圆形陶器,
伏罂而听:意思是把趴在地上把耳朵贴在陶器上(用来听敌人是否在挖地道)
白话:制作一个容积有四十斗大的坛子,在坛口上蒙上皮革,派一个听觉灵敏的人伏在皮革上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以确定方位,然后挖破地道打破敌人的地道战术。
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
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
的振动,
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空气
空气
[跟踪练习三]
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液体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吗?
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
金鱼听到拍手声赶紧游向水底。
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液体传声的事例?
花样运动员在水下动作整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乐曲的节奏
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的介质
平时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和用MP3录
音后播放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呢?
前者是通过___
传声,
后者是通过____
传声。
传播声音的___
不同,听到得的效果就不同。物质颗粒分子(分子)越紧密,传音效果越好。
骨(固体)
空气(气体)
介质
[跟踪练习四]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想想议议在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应该(
)
D
V光=299792458m/s=3×108m/s。V声=?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υ/(m·s-1)
空气(0
℃
)
331
海水(25
℃
)
1531
空气(15
℃
)
340
冰
3230
空气(25
℃
)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
)
1324
铝(棒)
5000
水
1500
铁(棒)
5200
根据以下数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一般情况下,
中的声速>
中的声速>
中的声速
1.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
。
不同
种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有关。
固体
液体
气体
讨论交流
固体
液体
气体
约
200
m/
s
至
350
m/
s
约
1500
m/
s
至
3000
m
/s
约
5000
m/
s
至
6000
m
/s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340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
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
。
快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有关。
温度
讨论交流
将耳朵贴在足够长的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响声?
听到两次响声,
第一次响声是铁管(固体)传播,
第二次响声是空气(气体)传播,
∵声音在铁管中比空气中传播的快。
[跟踪练习五]
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
V光>V声
一声响雷后,往往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声波在云层和地面多次反射
讨论交流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来回时间>0·1s
产生回声的条件是人发出的声音与回声之间要有0.1s以上的时间间隔
那么产生回声时障碍物离我们最近应该是多远?
S=Vt=340m/s×0.05s=17m
[跟踪练习六]
一.声音的产生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能保存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
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音的介质。
三.声速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知识梳理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体现出哪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
???
①在鼓面上放些纸屑,敲鼓时观察到纸屑在跳动同时听见了鼓声。
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振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空气能传播声音。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达标检测
1、常言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_____、
______、
振动产生的声音,这些声音
又是通过_____传播的。
空气
水滴
人的声带
空气
2、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
将正在发声
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小球多次被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
是
。
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达标检测
3.在西安的孔庙里有一个大古钟,有人发现在敲击古钟时,撞击停止后,大钟“余音未止”,
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4.人在岸边走动时,会惊动水下游动的鱼,这个过程中鱼听到的声音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
A.土地—空气—鱼?B.土地—空气—水—鱼??
C.土地—水—鱼??
D.水—空气—鱼??
B
C
达标检测
6.《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睡在地上能感觉地面振动????????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
5.地震发生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指出切实可行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救援人员来救
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楼板,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救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C
8.运动会上100米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则(
)
A.成绩要比实际的好
B.成绩要比实际的差
C.成绩与实际的相符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而产生的
B.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应该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
C.海上测量船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的深度
D.夏天打雷时,经常听到雷声轰鸣不绝,是由于雷声
经过多次反射造成的
9.在一根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够听到几次声音(
)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B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