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走近作者
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音: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chónɡ zhēn)
(ɡēnɡ)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zhān)
(ɡènɡ)
(qiǎnɡ)
(nán nán)
(ná)
(jiè)
挐
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诵读课文
.
.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翻译课文
来到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正沸腾。(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到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随即)拉我共饮。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下船后,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我们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一词多义
更有此人( )
更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更定矣( )
一小舟( )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是
上下一白( )
一
一
这
全
是
还
还
古时计时单位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白
白色
泛指酒杯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常用为跟“黑”相对的颜色)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雪)
2.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着火炉”)
3.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文分析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品尝下这句话。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小的感叹。
3.湖心夜景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景
广漠)
4.写湖心亭夜景时作者特写的景物是什么?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特写
渺小)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6.那人对我的态度是什么?
拉余同饮
7.我的态度是什么?
余强饮三大白
8.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痴”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豪爽
5.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
人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为痴行,绘痴景,现痴情)
整体感知课文
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作者选择在晚上到已经经历三天大雪的西湖赏雪,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合作探究:文章说作者是个“痴人”,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合作探究:
知识积累
白 描 手 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1.《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抽象、概括)
3.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绒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看雪
寒夜独舟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
人
全景——广漠
特写——渺小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大)
(小)
(热)
(冷)
情景对比
情景对比
(孤独)
(巧遇
知己)
抒发:
雪夜独游的孤寂心境
钟情山水的清高自赏个性
小结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
人
痴情
(雅趣)
雪夜到湖心亭看雪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拓展延伸
西湖的一些歌词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谢 谢